《兒科要略》~ 第八章·瘧痢論治 (2)

回本書目錄

第八章·瘧痢論治 (2)

1. 第二節·瘧疾述要

而黃芩、黃連不宜於寒證,附子、乾薑不宜於熱證,初起必宜發表,久瘧宜顧脾胃,此皆不可不知者也。又凡瘧之一日一作者,因其暑濕風寒,酌用疏導開泄之劑,數服可愈;瘧之間日一作者,開泄之後,宜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之類扶其正氣,則庶可有濟;瘧之三日一作者,謂之三陰瘧,必須補氣養血,外貼三陰瘧疾膏,瘧乃可止,瘧愈之後,仍須用八珍湯或人參養榮湯出入以為培補,否則難免有復發之慮也。又瘧疾經久,結為癥瘕,在於脅際者謂之瘧母,治宜瘧母丸,或鱉甲煎丸以化之。

脾虛不任攻伐者,宜補中益氣湯加鱉甲。總之瘧之熱重而實至於便結譫語者,亦可用硝、黃攻下,瘧之虛而寒熱微微往來者,亦可用參、耆峻補,固非僅疏導開泄之法,一成到底而不變者也。

余如熱多寒少之瘧亦名癉瘧,熱高而不覺其寒者,亦名溫瘧,但寒少熱者,亦名牝瘧,脾虛而嘔吐痰水者,亦名痰瘧,腹大而疼,飢不欲食者亦名食瘧,立名雖異,而治法固不脫乎上述以為之變化也。又小兒初次患瘧,謂之胎瘧,既不可截瘧過早,更不可遷延過久,必須培養盡善,庶免脾胃受傷,腹脹肌瘦,浸假入於怯損之途也。

附方

(一)人參白虎湯,治熱渴。

人參,知母,石膏,天花粉,葛根,麥冬,竹葉,粳米

壯實之人,或邪盛之人,瘧初起不宜補者去人參;略有惡寒而汗者加桂枝;腹脹大便不通,譫語悶亂者,酌加大黃、黃芩。

(二)香薷飲,治夏秋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暑熱乘之,陽氣為陰邪所遏,致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引飲,腹中不和,心腹疼痛,吐瀉者。

香薷(三錢),厚朴(一錢),白扁豆(錢半),甘草(炙,一錢)

清水煎服。

此方為暑瀉要藥。寒熱交作,加陳皮、茯苓各二錢,青皮、淡芩各一錢。病發前二小時服,無汗熱服,有汗冷服。

(三)二陳湯,見第一章第四節。

(四)胃苓湯,見第七章第三節。

(五)四苓散,見第七章第四節。

(六)桂枝湯,見第四章第四節。

(七)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及傷寒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往來寒熱心下煩。

柴胡,桂枝,黃芩,乾薑,牡蠣,甘草,栝蔞根

便溏去栝蔞根、淡芩,加白扁豆。

(八)附子理中湯,見第五章第四節。

(九)瘧疾第一方,治瘧。平胃消痰,理氣除濕。

陳皮,半夏,白茯苓,威靈仙(各一錢),柴胡,黃芩,製蒼朮,厚朴(各八分),青皮,檳榔(各六分),甘草(炙,三分)

加生薑三片,井水河水各半煎服。頭痛加白芷一錢,二三服後,再服第二方。

(十)瘧疾第二方,治瘧。補瀉互用,虛實參半。

白話文:

第二節·瘧疾概要

黃芩、黃連這類藥不適合用在寒性體質的瘧疾,附子、乾薑這類藥不適合用在熱性體質的瘧疾。剛開始發病的時候,一定要先用發散的方法,瘧疾久了,要照顧脾胃的功能。這些都是必須要知道的。另外,瘧疾一天發作一次的,是因為體內有暑、濕、風、寒等邪氣,要根據情況使用疏導開泄的藥物,服用幾次就能好。瘧疾隔一天發作一次的,在疏導開泄之後,要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這類的藥來扶助正氣,這樣才有可能治好。瘧疾三天發作一次的,叫做三陰瘧,必須要補氣養血,外用三陰瘧疾膏,瘧疾才能停止。瘧疾治好之後,還要用八珍湯或人參養榮湯等藥來調理身體,否則很容易復發。還有,瘧疾久了,會在體內形成腫塊,長在脅肋部位的叫做瘧母,要用瘧母丸或鱉甲煎丸來消除它。

如果脾胃虛弱,不能承受攻伐的藥物,要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鱉甲來治療。總之,瘧疾發熱很重,甚至便秘、說胡話的,也可以用硝石、大黃等藥來攻下;瘧疾虛弱,只是微微發冷發熱的,也可以用人參、黃耆等藥峻補。治療瘧疾並不是只有疏導開泄這一種方法,不能一成不變。

其他像發熱多、發冷少的瘧疾也叫做癉瘧,發高燒卻不覺得冷的,也叫做溫瘧;只是發熱而發冷少的,也叫做牝瘧;脾胃虛弱而嘔吐痰水的,也叫做痰瘧;肚子脹痛、雖然餓卻不想吃的,也叫做食瘧。這些名稱雖然不同,但治療方法基本上都是根據前面說的那些方法來變化。另外,小孩子第一次得瘧疾叫做胎瘧,既不能太早用藥停止發作,也不能拖延太久,必須要好好調理,才不會傷到脾胃,導致腹脹、消瘦,最後變成虛弱的體質。

附方

(一)人參白虎湯,治療發熱口渴。

組成:人參、知母、石膏、天花粉、葛根、麥冬、竹葉、粳米。

體質強壯或邪氣盛的,瘧疾剛開始發病不適合補的,要去掉人參;稍微發冷有汗的,要加桂枝;肚子脹、大便不通、說胡話、煩躁不安的,要酌情加大黃、黃芩。

(二)香薷飲,治療夏天或秋天因內臟冷熱失調、飲食不節制、暑熱侵襲、陽氣被陰邪抑制而導致的頭痛發熱、發冷、煩躁、口渴想喝水、腹部不適、心腹疼痛、嘔吐腹瀉。

組成:香薷(三錢)、厚朴(一錢)、白扁豆(一錢半)、炙甘草(一錢)。

用水煎服。

這方是治療暑熱腹瀉的重要藥方。如果發冷發熱交替,要加陳皮、茯苓各二錢,青皮、淡黃芩各一錢。在發病前兩小時服用,沒有汗時熱服,有汗時冷服。

(三)二陳湯,請參考第一章第四節。

(四)胃苓湯,請參考第七章第三節。

(五)四苓散,請參考第七章第四節。

(六)桂枝湯,請參考第四章第四節。

(七)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瘧疾發冷多、稍微發熱,或只有冷沒有熱,以及傷寒發汗後又用瀉藥,導致胸脅脹滿、稍微有硬塊、小便不利、口渴卻不嘔吐、頭部出汗、發冷發熱交替、胸悶煩躁。

組成:柴胡、桂枝、黃芩、乾薑、牡蠣、甘草、栝蔞根。

如果大便稀溏,去掉栝蔞根、淡黃芩,加白扁豆。

(八)附子理中湯,請參考第五章第四節。

(九)瘧疾第一方,治療瘧疾,能健脾胃、消除痰濕、調理氣機、去除濕氣。

組成:陳皮、半夏、白茯苓、威靈仙(各一錢)、柴胡、黃芩、製蒼朮、厚朴(各八分)、青皮、檳榔(各六分)、炙甘草(三分)。

加生薑三片,用井水和河水各一半煎服。頭痛加白芷一錢。服用兩三次後,再服用第二方。

(十)瘧疾第二方,治療瘧疾,使用補瀉兼用的方法,虛實都考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