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八章·瘧痢論治 (1)
第八章·瘧痢論治 (1)
1. 第八章·瘧痢論治
2. 第一節·瘧痢概說
寒熱交作,起迄有時謂之瘧。赤白利下,裡急後重謂之痢。瘧疾有似乎寒熱,然寒熱之止作無定,內傷外感,並皆有之,與瘧疾之由寒而熱,一日一作,二日一作,或三日一作者迥不相同也。痢疾有似乎泄瀉,然泄之或多或少,或清或稀,皆有臭穢汙水雜出其間,與痢疾之黏液似凍,類膿非膿,類血非血,赤白相間,欲下不下,裡急後重者,迥不相同也。
此二證者,雖四季皆有,而獨盛於夏秋,則以夏秋之天時,轉變靡常,時令之偏勝,釀醞時邪亦最盛,而人當此期,正精神疲憊,腸胃薄弱之際,衛氣最易失守,故時邪得而乘之也。
二證之起因,雖皆由時邪,然因所感之不同,及受處之各異,證狀遂為懸殊,瘧疾所感為風氣之邪,受處為營衛之間,故其病為陰陽交併,寒熱交爭;痢疾所感為濕氣之邪,受處為腸腑之間,故其病為傳化失職,鬱蒸滯下。
不僅此也,同一瘧證,因身體不同居處不同感受之深淺不同,而瘧遂有多端,病淺者發於三陽,病深者發於三陰,久瘧則成瘧母而不時發作;同一痢證,因身體不同、居處不同、感受之深淺不同,而痢遂有多端,病淺者赤白滯下,病深者發熱不休,久痢則成休息而不時發作。
凡瘧、痢之經久,邪動則病,邪伏則已,正氣不能伸張,病邪留舍不去,於是瘧、痢兩證,遂為四季皆有之病矣。又瘧之為病,可藉飲食物及蚊蟲為傳染,痢之為病,可藉飲食物及糞便為傳染,甚者則感其氣息而亦病,沿門闔境,謂之疫瘧、疫痢焉。其病成人患之,已覺虧乏,小兒感染,倍覺困頓。
茲因其證雖不同,而其起伏之處,頗有似之者,故同類而共論之。
白話文:
發冷發熱交替出現,而且發作時間有規律的,叫做瘧疾。拉出紅白色黏液,肚子絞痛想拉卻拉不出來,肛門有下墜感的,叫做痢疾。瘧疾看起來也像是發冷發熱,但是它發冷發熱的時間不固定,可能是因為身體內部損傷或是外感風寒引起的,這些都可能導致發冷發熱,跟瘧疾那種由冷轉熱,一天發作一次、兩天發作一次或三天發作一次的情形完全不同。痢疾看起來也像是拉肚子,但拉肚子有時拉多有時拉少,有時拉稀有時拉水,而且會混雜著臭穢的髒水,跟痢疾那種拉出來的黏液像果凍一樣,像膿又不是膿,像血又不是血,紅紅白色交雜,想拉又拉不出來,肚子絞痛想拉卻拉不出來,肛門有下墜感的狀況完全不同。
這兩種病,雖然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特別在夏秋兩季盛行,是因為夏秋兩季的天氣變化無常,節氣的偏頗導致不正之氣最盛,而人們在這段時間,正好是精神疲憊、腸胃虛弱的時候,身體的防禦能力最容易喪失,所以不正之氣就趁機侵入人體。
這兩種病發生的原因,雖然都是因為不正之氣,但由於感受到的邪氣不同,以及邪氣侵入的部位不同,導致病症表現差異很大。瘧疾感受到的是風邪,邪氣侵入的部位在身體的營衛之間,所以它的病症表現為陰陽氣不協調,發冷發熱交替出現;痢疾感受到的是濕邪,邪氣侵入的部位在腸胃之間,所以它的病症表現為腸胃消化功能失常,導致濕邪積滯在體內往下流。
不僅如此,同樣是瘧疾,因為個人體質不同、居住環境不同、感受邪氣的深淺不同,瘧疾就會有不同的表現。病情較輕的,邪氣在三陽經絡活動;病情較重的,邪氣則侵入三陰經絡。如果瘧疾久病不癒,會形成瘧母,而導致瘧疾不時發作。同樣是痢疾,也會因為個人體質不同、居住環境不同、感受邪氣的深淺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病情較輕的,拉出紅白色黏液;病情較重的,會發燒不退。如果痢疾久病不癒,會變成休息痢,而導致痢疾不時發作。
凡是瘧疾、痢疾,一旦發病時間過久,邪氣活動時就會發病,邪氣潛伏時就會停止,但因為身體的正常機能無法正常運作,病邪會一直留在體內無法去除,於是瘧疾、痢疾這兩種病,就成為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的疾病了。而且瘧疾這種病,可能會藉由飲食或蚊蟲叮咬傳染,痢疾這種病,可能會藉由飲食或糞便傳染,嚴重的話甚至連呼吸到患者的氣息也會被傳染,這種情況在一個村落或一個地區發生時,就稱之為疫瘧或疫痢。大人得了病會感到身體虛弱,小孩感染了則會更加痛苦。
現在因為這兩種病的症狀表現雖然不同,但它們發病和緩解的過程,卻有相似之處,所以將它們歸為同類一起討論。
3. 第二節·瘧疾述要
甲、概況
瘧疾一證,通常皆寒熱交作,起迄有時。亦有名之為痎瘧者,則夜發曰痎,晝發曰瘧也。其病有寒多熱少者,有熱多寒少者,有但寒而熱甚微者,有但熱而寒甚微者,其間雖有寒熱多少之不同,隱顯之各異,然為寒熱交作而起迄有時則一也,故均屬於瘧。瘧之一日一作者為輕,間日一作者為重,三日而作一次者是為最深,多由久瘧失治所致。
又瘧疾之寒熱多少不平者亦為較重,瘧之熱勢不清者亦為較重,瘧之由重而漸輕,大率為寒熱由不平而漸平均,由期長而漸縮短,反之則為病方增也。瘧疾之起源,雖由時令之偏,然感之而足以致病者,必其身體有預伏之因,交相為瘧以成功,或預伏暑邪,成為暑瘧,或預伏濕邪,成為濕瘧,或預伏風邪,成為風瘧,或預伏寒邪,成為寒瘧;而積痰積食,亦多能致瘧。
伏邪重者瘧亦重,伏邪輕者瘧亦輕,故秋深之瘧,恆較夏日為重,以伏邪重,故一發則纏綿而不易愈也。又瘧疾之輕重,更須視脾胃之強弱,脾胃強則衛氣振作而能鼓邪以外出,脾胃弱則衛氣不振而使病邪得久留,故瘧疾之易愈與否,又常視脾胃之強弱與否以為斷也。
此病當發作之時,為病邪乘機以外出,故治瘧得當者,當使其每發一次,則病邪減退一次,庶幾漸發漸輕而易愈,否則截瘧過早,則有閉塞邪氣之患,截瘧過遲,則有元氣衰憊之慮,是不可不慎之於始也。
乙、治法
瘧疾之治法,初起常為疏導開泄,而疏導開泄之中,則宜分別其暑濕風寒之因,辨其熱重寒重之狀,對證以下藥。大率因暑而發者,但熱而少寒,體若燔炭,煩渴而嘔,便艱或傍流,治宜清涼之劑。有汗者人參白虎湯加減,無汗者香薷飲加減。通治宜杏仁、滑石、淡竹葉、花粉、麥冬、知母、川貝、陳皮、甘草;濕重痰多,宜以二陳湯出入為法;熱重煩躁,宜加淡豆豉、石膏之屬。
因濕而發者,多身體沉重,小便不利,嘔逆脹滿,舌膩或糙,治宜解表除濕,濕重而痰多熱少者,用胃苓湯加羌活、柴胡、紫蘇之類;濕漸化熱者,用四苓散加減;濕已化熱者,用桑葉、菊花、銀花、連翹、薄荷等輕清之劑,濕重化熱者則從熱治。
因風而發者,多煩躁頭疼,惡風自汗,或先熱而後寒,治宜解表泄風,用半夏、柴胡、羌活、紫蘇、川芎、細辛、白芷、檳榔、生薑之屬,若唇舌乾燥口渴,不宜過用燥劑者,用桂枝湯加桑葉、銀花之類和之;因寒而發者,但寒無熱,或寒多熱微,頭項腰背疼痛,治宜辛溫解散,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寒盛而痰多者加常山、草果、檳榔、厚朴之屬。虛者數發後即用附子理中湯。
至於治瘧總法,有瘧疾第一方、瘧疾第二方、瘧疾第三方,可以量證酌用。通治之方又有二陳湯與平胃散,因瘧不離乎痰濕,故以治痰治濕為主也。又有小柴胡湯,因瘧不離乎少陽,故治從少陽和之也。然平胃偏燥,熱甚者宜加黃芩、黃連、青皮之屬;小柴胡湯有補,初病者宜去人參、甘草、大棗之屬。
白話文:
第二節·瘧疾述要
甲、概況
瘧疾是一種寒熱交替發作的疾病,發作時間規律。也稱為痎瘧,晚上發作的叫痎,白天發作的叫瘧。病情有寒多熱少、熱多寒少、只寒不熱或只熱不寒等不同情況,雖然寒熱程度和表現各有差異,但都是寒熱交替發作且時間規律的,都屬於瘧疾。一天發作一次的瘧疾較輕,隔天發作的較重,三天發作一次的則是最嚴重,多因久治不愈所致。
瘧疾寒熱程度不均者也較重,熱勢不明顯者也較重。瘧疾由重漸輕,通常是寒熱由不均勻逐漸趨於平衡,發作時間也由長漸短;反之,則病情加重。瘧疾的起源雖然與季節因素有關,但能致病者,必先有潛伏的體內因素,两者互相作用才導致瘧疾。例如潛伏暑邪則成暑瘧,潛伏濕邪則成濕瘧,潛伏風邪則成風瘧,潛伏寒邪則成寒瘧;積痰積食也常導致瘧疾。
潛伏邪氣越重,瘧疾也越重;潛伏邪氣越輕,瘧疾也越輕。因此,秋季的瘧疾通常比夏季嚴重,因為潛伏的邪氣較重,一旦發作就容易纏綿難愈。瘧疾的輕重,還需視脾胃的強弱而定。脾胃強健,衛氣就能振奮,將邪氣排出體外;脾胃虛弱,衛氣不振,邪氣就會久留體內。因此,瘧疾是否容易痊癒,也常以脾胃的強弱為判斷依據。
瘧疾發作時,是病邪乘機外出的時候。因此,治療瘧疾得當,每次發作後病邪都會減弱,逐漸減輕而痊癒。否則,過早截斷瘧疾,可能導致邪氣閉塞;過遲截斷,則有元氣衰竭的危險,治療一開始就必須謹慎。
乙、治法
瘧疾的治療方法,初期常以疏導開泄為主,同時需區分暑、濕、風、寒等病因,辨別寒熱輕重,對症下藥。
大體上,因暑邪引起的瘧疾,多表現為熱多寒少,身體發熱如燒炭,煩渴嘔吐,大便秘結或溏瀉,治療宜用清涼之劑。有汗者可用人參白虎湯加減,無汗者可用香薷飲加減。通用藥物有杏仁、滑石、淡竹葉、花粉、麥冬、知母、川貝、陳皮、甘草;濕重痰多者,可用二陳湯加減;熱重煩躁者,可加淡豆豉、石膏等。
因濕邪引起的瘧疾,多表現為身體沉重,小便不利,嘔逆脹滿,舌苔厚膩或粗糙,治療宜解表除濕。濕重痰多熱少者,可用胃苓湯加羌活、柴胡、紫蘇等;濕邪漸漸化熱者,用四苓散加減;濕邪已化熱者,可用桑葉、菊花、銀花、連翹、薄荷等輕清之劑,濕重化熱者則從熱論治。
因風邪引起的瘧疾,多表現為煩躁頭痛,惡風自汗,或先熱後寒,治療宜解表散風,可用半夏、柴胡、羌活、紫蘇、川芎、細辛、白芷、檳榔、生薑等。如果唇舌乾燥口渴,不宜過用燥熱藥物,可用桂枝湯加桑葉、銀花等;因寒邪引起的瘧疾,則表現為只寒不熱或寒多熱少,頭項腰背疼痛,治療宜用辛溫解表散寒之劑,如柴胡桂枝幹薑湯,寒盛痰多者可加常山、草果、檳榔、厚朴等。虛弱者,多次發作後可用附子理中湯。
至於瘧疾的總體治療方法,有瘧疾第一方、瘧疾第二方、瘧疾第三方,可根據病情選用。常用的方劑還有二陳湯和平胃散,因瘧疾多與痰濕有關,故以治療痰濕為主。還有小柴胡湯,因瘧疾與少陽經有關,故從少陽經論治。平胃散偏於燥熱,熱盛者宜加黃芩、黃連、青皮等;小柴胡湯有補益作用,初起者宜去掉人參、甘草、大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