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七章·吐瀉論治 (6)
第七章·吐瀉論治 (6)
1. 第四節·吐瀉述要
亦有初起腹中擾亂,而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轉筋而危急欲絕者為乾霍亂,宜先以鹽一撮放刀上,用火炙透,溫水送下,用雞翎掃喉以探吐,或服明礬少許以探吐,上得吐下即可瀉,或不探其吐而先用大黃瀉之亦可,或以雷公救疫散灸之亦可,俟吐瀉齊作,再以前方治之。尚有吐瀉不禁而腹中不痛者,腸胃之門戶洞開,收攝無權,亦為危候,均宜以前法為治。
而當其瀉下過多之時,羅紋麻癟,耗水過甚,用鹽水注射以增其水而利其腎,亦為急救之一助。至於吐瀉之非暴起而由漸來者,非屬疳積,必由脾胃虛弱所致。治宜培補脾胃,用異功散及六君子湯等。吐瀉昏睡露睛欲生風候者,宜錢氏白朮散,或參苓白朮散加白附子、天麻、鉤藤之屬。
平時宜以八仙糕調理之。總治吐瀉交作之病,實者宜滲泄,而虛者宜溫化,毋使脾家受困,統率無權,則大端為不謬矣。
附方
(一)沖和湯(自制),治小兒飲食不化,發為吐瀉,行氣化積,使臻沖和,四時均宜。
厚朴,神麯,白芍,黃芩(各錢半),半夏,豆豉,佩蘭(各二錢),滑石,赤苓(各三錢),甘草(五分)
(二)燃照湯,治暑穢挾濕霍亂,吐下脘痞,煩渴,惡寒肢冷。
草果,豆豉,山梔,省頭草,川樸,半夏,黃芩,滑石
(三)藿香正氣丸,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憎寒,壯熱,頭痛,嘔逆,胸悶,腹脹,痰嗽,氣喘,傷冷,傷濕,傷暑,霍亂,吐瀉,瘧痢,山嵐瘴癘,不服水土等證。
藿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蘇,陳皮,白朮,厚朴,桔梗,半復,甘草,加薑、棗。
(四)胃苓湯,見本章節三節。
(五)竹葉石膏湯,治傷寒胃虛而熱,煩渴作嘔。
竹葉,石膏,半夏,人參,甘草(炙),粳米,麥冬(去芯)
(六)桂苓甘露飲,見本章第三節。
(七)五苓散,見第三章第五節。
(八)理中湯,見第一章第四節。
(九)附子理中湯,見第五章第四節。
(十)四逆湯,治少陰病,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者。
甘草,乾薑,附子
(十一)四苓散,治濕熱霍亂,胸悶脹痛,溺澀煩渴。
茯苓,豬苓,澤瀉,陳皮(各等分)
研為細末,每服二三錢。此方從五苓散中化出,去肉桂之溫,以陳皮易白朮,有利氣之功,而無實中之弊,治濕熱霍亂之良方也。
(十二)雷公救疫散,外用。治霍亂臍腹絞痛,四肢攣急。
桂心,丁香,硫黃,吳茱萸,加當門子(少許)
共為細末納臍中,用老薑一大片蓋於臍上,再用蘄艾放在薑片上燒灸,輕者一次,重者二三次,然後除去薑片,貼上暖臍膏,使藥氣不致外泄。
(十三)異功散,見第三章第六節。
(十四)六君子湯,見第五章第三節。
白話文:
第四節·吐瀉要點
有時候,剛開始肚子不舒服,想吐又吐不出來,想拉肚子又拉不出來,甚至出現抽筋、非常危急的狀況,這叫做「乾霍亂」。這時,可以先拿一小撮鹽放在刀上用火烤熱,再用溫水送服,接著用雞毛掃喉嚨催吐,或是服用少量明礬催吐。吐出來之後,可能就會開始拉肚子。如果沒有吐出來,也可以直接用大黃來瀉肚子。或是可以用雷公救疫散來灸肚臍。等到吐和瀉都發生了,再用之前的藥方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是吐瀉不止,但是肚子卻不痛,這表示腸胃的門戶大開,無法控制,也是很危險的徵兆,同樣要用之前的方法治療。
當拉肚子太過嚴重的時候,皮膚會變得像皺紋的麻布一樣,身體水分流失太多,這時可以用鹽水注射來補充水分,幫助腎臟功能,也是一種急救方式。至於吐瀉不是突然發作,而是慢慢出現的,如果不是因為消化不良,通常都是脾胃虛弱引起的。治療的重點應該是補養脾胃,可以使用異功散和六君子湯等藥方。如果吐瀉的時候出現昏睡、眼睛睜開、好像要發作抽風的樣子,可以用錢氏白朮散或是參苓白朮散,再加白附子、天麻、鉤藤之類的藥材。
平常可以吃八仙糕來調理身體。總而言之,治療吐瀉交加的病症,實證適合用滲透的方法來排泄,虛證則適合用溫補的方法來化解,不要讓脾胃受困,失去統籌的能力,這樣治療方向就大致不會出錯了。
附方
(一)沖和湯(自制):治療小孩消化不良引起的吐瀉,可以幫助腸胃消化、消除積食,使身體恢復平衡,一年四季都適用。
藥材:厚朴、神麯、白芍、黃芩(各7.5克),半夏、豆豉、佩蘭(各10克),滑石、赤苓(各15克),甘草(2.5克)。
(二)燃照湯:治療因暑氣、穢濁之氣夾帶濕氣引起的霍亂,出現吐、拉肚子、胸悶、口渴、怕冷、四肢冰冷等症狀。
藥材:草果、豆豉、山梔、省頭草、川朴、半夏、黃芩、滑石。
(三)藿香正氣丸:治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引起的怕冷、發熱、頭痛、想吐、胸悶、腹脹、咳嗽、氣喘、受涼、受濕、中暑、霍亂、吐瀉、瘧疾、痢疾、水土不服等症狀。
藥材:藿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蘇、陳皮、白朮、厚朴、桔梗、半夏、甘草,加薑、棗。
(四)胃苓湯:請參考本章節第三節。
(五)竹葉石膏湯:治療因傷寒導致胃虛而發熱、口渴、想吐的症狀。
藥材:竹葉、石膏、半夏、人參、甘草(炙)、粳米、麥冬(去芯)。
(六)桂苓甘露飲:請參考本章第三節。
(七)五苓散:請參考第三章第五節。
(八)理中湯:請參考第一章第四節。
(九)附子理中湯:請參考第五章第四節。
(十)四逆湯:治療少陰病,出現身體發熱、內裡發寒、拉肚子、四肢僵硬、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等情況。
藥材:甘草、乾薑、附子。
(十一)四苓散:治療因濕熱引起的霍亂,出現胸悶、腹脹、小便不順、口渴等症狀。
藥材:茯苓、豬苓、澤瀉、陳皮(各等份)。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6-9克。這個方子是從五苓散變化而來,去除了肉桂的溫熱性質,用陳皮取代白朮,具有理氣的功效,不會讓身體更加阻塞,是治療濕熱霍亂的好方子。
(十二)雷公救疫散:外用,治療霍亂引起的肚臍腹部絞痛、四肢抽搐。
藥材:桂心、丁香、硫磺、吳茱萸,加少量當門子。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放入肚臍中,再用一大片老薑蓋在肚臍上,然後在薑片上放蘄艾燒灸,輕微的灸一次,嚴重的灸兩三次,然後取下薑片,貼上暖臍膏,讓藥氣不會散失。
(十三)異功散:請參考第三章第六節。
(十四)六君子湯:請參考第五章第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