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六章·咳嗽論治 (9)

回本書目錄

第六章·咳嗽論治 (9)

1. 第三節·內傷咳嗽

(十七)楊氏八味湯,治脾胃虛寒,氣不升降,心腹刺痛,臟腑虛滑。

吳茱萸,乾薑,陳皮,木香,肉桂,丁香,人參,當歸

清水煎服。

(十八)黑錫丹,升降陰陽,墜痰定喘。治真元虧憊,上盛下虛,心火炎盛,腎水枯竭,三焦不和,嘔吐痰喘,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黑鉛(熔去渣),硫黃,沉香,附子,胡蘆巴,陽起石,破故紙,舶上茴香,肉豆蔻,金鈴子,木香,肉桂,巴戟

(十九)保肺歸血湯(自制),治虛損咳嗽,痰中帶血。

肉桂,乾薑(各五分),牡蠣,龍骨,黨參,地榆炭,代赭石,熟地,懷山藥(各三錢),冬蟲夏草,馬兜鈴,百合,燕窩,獺肝,降香(各一錢)

清水文火煎服。

(二十)肺露,治吐血衄血,乾咳無痰,久咳成肺痿等證。

孩兒參,天冬,麥冬,百合,川貝母,絲瓜絡,阿膠珠(各二錢),玉竹,白茯苓,北沙參,代蛤散,冬瓜子(各三錢),桑白皮(炙),知母,款冬花,丹皮,地骨皮(各一錢五分),葶藶子,馬兜鈴(各一錢)

共為末,用獖豬肺一具,去心血,灌血潔淨,一半灌入肺中,一半撒在肺上,蒸露,再將枇杷葉(蜜炙)十二兩,嫩蘆根十兩,另蒸露和入,每服一二兩,隔水燉溫,逐日服一二次。

按:此為虛損咳嗽虛痰多之妙方,補而不膩,涼而不寒,潤肺清金,化痰止嗽,推為要藥,惟有外邪者忌之。

(二十一)蠶豆花露,治肺熱咯血。

蠶豆花

蒸為露飲之,或煎服亦可。

(二十二)枇杷葉膏,治肺熱咳嗽咯血。

大枇杷葉

刷去毛,蜜炙,煎熬成膏,開水沖服。

(二十三)薏苡仁粉,治肺痿吐血。

薏苡仁

研為細末,蘸熟豬肺食之,或用薏苡仁煮粥,日日食之。

(二十四)人參蛤蚧散,治肺痿失音,唾吐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人參(二兩),蛤蚧(一對,酒浸酥炙),杏仁(五兩,去皮尖,炒),甘草(炙。三兩),茯苓,川貝母(去心),知母(酒炒),桑白皮(薑汁和蜜炙。各二兩)

研為細末,瓷器內盛,每服三錢,蜜湯調下。

白話文:

(十七)楊氏八味湯

這個方子治療脾胃虛寒,導致氣機升降失調,引起心腹部刺痛,以及臟腑虛弱滑瀉等症狀。

藥材包括:吳茱萸、乾薑、陳皮、木香、肉桂、丁香、人參、當歸。

用水煎煮後服用。

(十八)黑錫丹

這個方子能調整體內陰陽平衡,降氣化痰,平定喘息。主要治療因真元虧損導致的上實下虛,心火旺盛,腎水枯竭,三焦功能失調,引起的嘔吐、痰喘、四肢冰冷、昏迷不醒等症狀。

藥材包括:黑鉛(熔化去除雜質)、硫黃、沉香、附子、胡蘆巴、陽起石、破故紙、舶上茴香、肉豆蔻、金鈴子、木香、肉桂、巴戟天。

(十九)保肺歸血湯(自製)

這個方子治療因虛損引起的咳嗽,痰中帶血的症狀。

藥材包括:肉桂、乾薑(各少量)、牡蠣、龍骨、黨參、地榆炭、代赭石、熟地、懷山藥(各較多量)、冬蟲夏草、馬兜鈴、百合、燕窩、獺肝、降香(各少量)。

用水用小火煎煮後服用。

(二十)肺露

這個藥露主要治療吐血、流鼻血、乾咳無痰、久咳轉為肺痿等症狀。

藥材包括:孩兒參、天冬、麥冬、百合、川貝母、絲瓜絡、阿膠珠(各較多量)、玉竹、白茯苓、北沙參、代蛤散、冬瓜子(各較多量)、桑白皮(炙過)、知母、款冬花、丹皮、地骨皮(各少量)、葶藶子、馬兜鈴(各少量)。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取一具豬肺,去除心血,灌洗乾淨,將一半藥粉灌入肺中,另一半撒在肺上,蒸煮後提取藥露。再將蜜炙過的枇杷葉和嫩蘆根另外蒸餾提取藥露,混合到前面提取的藥露中。每次服用一到二兩,隔水加熱後溫服,每天服用一到兩次。

這個方子是治療因虛損導致的咳嗽,虛痰多的良方,既能補虛又不油膩,既能清涼又不寒冷,能潤肺清熱、化痰止咳,被認為是很重要的藥方,但有外感風寒等外邪的患者則不宜使用。

(二十一)蠶豆花露

這個藥露治療因肺熱引起的咯血症狀。

用蠶豆花蒸餾後提取藥露飲用,或者直接煎煮後服用也可以。

(二十二)枇杷葉膏

這個藥膏治療因肺熱引起的咳嗽咯血症狀。

取大枇杷葉,刷去毛,用蜂蜜炙過後,煎煮熬製成膏狀,用開水沖泡後服用。

(二十三)薏苡仁粉

這個藥粉治療肺痿導致的吐血症狀。

將薏苡仁磨成細粉,蘸著煮熟的豬肺食用,或者用薏苡仁煮粥,每天食用。

(二十四)人參蛤蚧散

這個藥散治療因肺痿導致的失音、吐膿血、面部生瘡、全身黃腫等症狀。

藥材包括:人參(較多量)、蛤蚧(一對,用酒浸泡後烤酥)、杏仁(較多量,去皮尖炒過)、甘草(炙過,較多量)、茯苓、川貝母(去心)、知母(用酒炒過)、桑白皮(用薑汁和蜜炙過,各較多量)。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放入瓷器中保存。每次服用三錢,用蜂蜜水調和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