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六章·咳嗽論治 (8)
第六章·咳嗽論治 (8)
1. 第三節·內傷咳嗽
(五)茯苓飲,治胸有停痰宿水,吐出後,心虛氣滿不能食。
茯苓,人參,白朮,枳實,橘皮,生薑
(六)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及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七)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痰飲多汗,小便不利,卒嘔吐,心下痞,水停胸膈,眩悸。
半夏,生薑,茯苓
(八)十棗湯,治太陽中風,表解里未和,及懸飲支飲,或因水而咳。
大棗(十枚),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先煮大棗去滓,後納芫花、甘遂、大戟藥末服。以棗肉和丸名十棗丸。
(九)腎氣丸,治虛勞不足,消渴小便多。
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丹皮,澤瀉,附子,桂枝
(十)五苓散,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一)滋陰清化湯,治痰熱。
熟地,生地,天冬,麥冬,當歸,鱉甲,阿膠,白芍,茯苓,山藥,貝母,天花粉,五味子,甘草
(十二)保和湯,治虛癆咳嗽,肺燥成痿,嘔吐膿血。
知母,川貝,天冬(去心),麥冬(去心),款冬花(各一錢),天花粉,苡仁(炒),杏仁(去皮尖。各五分),馬兜鈴,紫菀,桔梗,百合,阿膠(蛤粉炒),當歸,百部(各六分),甘草,紫蘇,蘇薄荷(各四分),五味子(十二粒)
加生薑三片,入飴糖一匙,清水煎服。痰中帶血加蒲黃、生地、小薊、茜根、藕節。
(十三)滋陰保肺湯,滋陰,保肺。
知母,黃柏(鹽水炒),橘紅,紫菀(各七分),麥冬(去心),天冬(去心。各一錢二分),桑白皮,枇把葉(去毛炙。各錢半),當歸,白芍,生地,阿膠(蛤粉炒。各一錢),五味子(十五粒),甘草(五分)
清水煎服。
(十四)瓊玉膏,填精補髓,調真養性,補百損,除百病。治虛勞乾咳。
生地(四斤,搗絞取汁),白茯苓(十二兩),白蜜(二斤,煉去滓),人參(六兩)
先以生地黃汁同蜜熬沸,用絹濾過,將人參、茯苓研為細末,入前汁和勻,桑柴火煮熬修膏,勿犯鐵器。
(十五)本事鱉甲丸,治勞嗽及鼻流清涕,耳作蟬鳴,眼見黑花,一切虛證。
鱉甲,地骨皮(各三錢),五味子(二兩)
共研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加熟地、當歸、白芍、麥冬、阿膠、茯苓治乾咳無痰。
(十六)保肺扶脾湯(自制),治虛損咳嗽,痰時稀時濃,潮熱往來,大便溏泄。
黃耆,蛤粉阿膠珠,百合,麥冬,潞黨參,白朮,茯苓(各二錢),半夏,陳皮,川貝母,馬兜鈴(各錢半),百部,紫菀(各一錢)
清水煎服。泄瀉日久加乾薑五分,肉豆蔻補骨脂一錢,甚者再加罌粟殼五分;形寒者加桂枝五分;蒸熱不退者,先加銀柴胡一錢服之,再去柴胡加地骨皮、丹皮各一錢。
白話文:
(五)茯苓飲,治療胸中有積聚的痰液和停滯的水液,吐出來後,會感到心虛、氣脹、吃不下東西。 藥方組成:茯苓、人參、白朮、枳實、橘皮、生薑。
(六)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傷寒病,如果出現過嘔吐或腹瀉後,會感到心下部位脹滿不適、氣往上衝到胸部、一起身就頭暈、脈象沉而緊。如果發汗治療,會導致身體出現顫抖。也可用於治療心下有痰飲、胸脅脹滿、眼睛昏花。 藥方組成: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七)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痰飲過多、容易出汗、小便不順暢、突然嘔吐、心下痞塞不舒服,水液停留在胸膈,引起頭暈、心悸。 藥方組成:半夏、生薑、茯苓。
(八)十棗湯,治療太陽中風,表證解除但裡證未好的情況,以及懸飲、支飲,或因水液停滯引起的咳嗽。 藥方組成:大棗(十枚)、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先煮大棗,去除殘渣,再加入芫花、甘遂、大戟的藥末服用。也可以用棗肉和藥末製成丸劑,稱為十棗丸。
(九)腎氣丸,治療身體虛弱不足、口渴、小便多的情況。 藥方組成: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附子、桂枝。
(十)五苓散,相關內容請參閱第三章第五節。
(十一)滋陰清化湯,治療痰熱病症。 藥方組成:熟地、生地、天冬、麥冬、當歸、鱉甲、阿膠、白芍、茯苓、山藥、貝母、天花粉、五味子、甘草。
(十二)保和湯,治療因虛弱引起的咳嗽、肺燥導致肺痿、嘔吐膿血。 藥方組成:知母、川貝、天冬(去心)、麥冬(去心)、款冬花(各一錢)、天花粉、薏仁(炒)、杏仁(去皮尖。各五分)、馬兜鈴、紫菀、桔梗、百合、阿膠(蛤粉炒)、當歸、百部(各六分)、甘草、紫蘇、蘇薄荷(各四分)、五味子(十二粒)。 加入生薑三片,飴糖一匙,用水煎服。如果痰中帶血,則加入蒲黃、生地、小薊、茜根、藕節。
(十三)滋陰保肺湯,主要作用是滋養陰液、保護肺臟。 藥方組成:知母、黃柏(鹽水炒)、橘紅、紫菀(各七分)、麥冬(去心)、天冬(去心。各一錢二分)、桑白皮、枇杷葉(去毛炙。各一錢半)、當歸、白芍、生地、阿膠(蛤粉炒。各一錢)、五味子(十五粒)、甘草(五分)。 用水煎服。
(十四)瓊玉膏,可以填補精髓、調和真氣、滋養本性,對於各種虛損都有補益作用,可以消除多種疾病。主要治療虛勞引起的乾咳。 藥方組成:生地(四斤,搗爛絞汁)、白茯苓(十二兩)、白蜜(二斤,煉去雜質)、人參(六兩)。 先將生地黃汁與蜂蜜一起熬煮,用絹布過濾,再將人參、茯苓研成細末,加入煮好的汁液中攪拌均勻,用桑柴火熬製成膏狀,熬製過程中不要使用鐵器。
(十五)本事鱉甲丸,治療因勞損引起的咳嗽、鼻流清涕、耳朵像蟬鳴、眼睛出現黑影等一切虛證。 藥方組成:鱉甲、地骨皮(各三錢)、五味子(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 如果出現乾咳無痰,則加入熟地、當歸、白芍、麥冬、阿膠、茯苓。
(十六)保肺扶脾湯(自製),治療因虛損引起的咳嗽,痰液時稀時濃,並伴有潮熱,大便稀溏。 藥方組成:黃耆、蛤粉阿膠珠、百合、麥冬、潞黨參、白朮、茯苓(各二錢)、半夏、陳皮、川貝母、馬兜鈴(各一錢半)、百部、紫菀(各一錢)。 用水煎服。 如果腹瀉久治不愈,可以加入乾薑五分、肉豆蔻、補骨脂一錢,嚴重者可再加入罌粟殼五分;如果怕冷,可以加入桂枝五分;如果發熱不退,可以先加入銀柴胡一錢服用,再去除柴胡,加入地骨皮、丹皮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