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六章·咳嗽論治 (7)
第六章·咳嗽論治 (7)
1. 第三節·內傷咳嗽
潮熱似有似無,脾傷泄瀉者,宜楊氏八味湯加減治之;虛火妄動,元陽無根者,宜金匱腎氣丸加減治之;其有咳嗽之全由虛寒者,宜用附子、乾薑、胡蘆巴之類;痰氣上升,虛而發喘,元氣虧耗,真陽欲脫者,宜用黑錫丹治之;久咳肺氣耗散,狂咳無制,身振振動搖者,宜乾薑、五味子、五倍子等收斂之(以上三證,高年患咳嗽者所常有,而小兒患之,恆不多見)。以上為虛損咳嗽之通治,大抵與外感咳嗽迥乎不同者也。
又虛損中有肺痿一證,其特徵為肺葉萎縮。原因有二,一因汗下不當,胃氣耗傷,不能上輸於肺,肺失所養,日漸枯燥,內不能灑陳於六腑,外不能輸津於皮毛,於是肺葉日痿,肺氣益窒,咳聲漸以不揚,胸中脂膜日乾,治宜生肺津潤肺燥,開積痰,下逆氣,終則須補真氣以開通肺竅。
一因肺為火迫,失其清肅而變乾燥,凡脾胃上輸之津液,不獨不能沾潤,轉從熱化而為涎濁,致肌瘦神疲,咳吐不已,久之肺熱枯燥,雖投清涼,亦扦格不入,治宜以半夏少許,入清涼生津藥中,藉半夏為導驅其濁,而清涼之藥力方達於肺。凡此用藥之步驟,與上述均可相互參看之。
虛損咳嗽至於張口短氣,日久音啞,偏臥一側,翻身則咳不休,六脈沉澀而急,細數無神者皆不治。至於虛損咳血,初起先宜化痰行瘀,用紫菀、百部、二冬、甜杏仁、參三七、白茅根之屬,服一二劑,繼則宜補肺修絡以止血,用保肺歸血湯,偏熱者去肉桂、乾薑,用二冬、藕汁、童便、生地之屬以佐之。
總之治咳血亦不脫乎標本二者,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治標者治其橫溢之血,宜修補經絡,消導血瘀,如牡蠣、龍骨、側柏炭、地榆炭、棕櫚炭、血餘炭、白芨、三七、茜草、蒲黃之類是。治本者治其出血之因,宜順氣止血,各歸其經,如降香、沉香、陳皮、鬱金、生地、茅根、梨汁、鮮藕、蓮鬚、丹皮之類是。隨證應用,酌加化痰補肺及培養脾胃之品,固皆可以應手取效者也。
附方
(一)二陳湯,治胃中寒濕痰濁等證。
陳皮,半夏,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七片)
一方有烏梅肉一個。清水煎服。
燥痰減半夏、生薑,加麥冬、竹瀝;郁痰乾咳去半夏,加川貝母;火痰加黃連、竹茹;老痰加蛤粉、海浮石。
(二)平胃散,治濕滯脾胃,不能運化,積飲痞膈,不思飲食,心腹脹痛,口苦短氣,反胃噁心,噯氣吞酸,面黃體瘦,體痛嗜臥,壯熱自利,霍亂吐瀉。能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
厚朴,陳皮,甘草,蒼朮
(三)玉屏風散,治風邪久留不散,及衛虛自汗不止。
黃耆,白朮,防風,加生薑,大棗
(四)四君子湯,見第三章第五節。
白話文:
第三節·內傷咳嗽
如果出現忽冷忽熱的感覺,又好像沒有,同時因為脾胃受損導致腹瀉,應該使用楊氏八味湯來調整治療。如果是虛火上炎,元氣虛弱,好像沒有根基一樣,應該使用金匱腎氣丸來調整治療。如果咳嗽完全是因為虛寒引起的,應該使用附子、乾薑、胡蘆巴之類的藥材。如果痰氣往上湧,因為虛弱而導致喘息,元氣嚴重虧損,真陽氣快要脫離身體,應該使用黑錫丹來治療。如果久咳導致肺氣耗散,咳嗽不止,身體抖動搖晃,應該使用乾薑、五味子、五倍子等具有收斂作用的藥材(以上三種情況,年紀大的人比較常見,小孩子則比較少見)。以上是針對虛損性咳嗽的普遍治療方法,與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虛損性咳嗽中有一種叫做肺痿的病症,它的特點是肺葉萎縮。導致肺痿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因為發汗或攻下的方法不當,導致胃氣受損,無法將營養輸送到肺部,導致肺部失去滋養,逐漸乾枯,體內無法將營養輸送給六腑,體外也無法將津液輸送給皮膚毛孔,因此肺葉日漸萎縮,肺氣更加阻塞,咳嗽的聲音越來越微弱,胸部的脂肪膜也日益乾燥。治療上應該以滋養肺津、潤肺燥、開導積痰、降逆氣為主,最後需要補足真氣,以疏通肺部的氣道。
另一種原因是因為肺部受到火邪的侵擾,失去了清肅的功能而變得乾燥。凡是脾胃輸送到肺部的津液,不但不能滋潤肺部,反而會因為熱邪而化為黏稠的痰液,導致身體消瘦、精神疲憊,咳嗽不止。時間久了,肺部會因熱而變得枯燥,即使服用清涼的藥物,也難以起效。治療上應該少量使用半夏,加入清涼生津的藥物中,借助半夏的引導作用,將痰濁排出,這樣清涼藥物的藥力才能到達肺部。以上這些用藥的步驟,可以相互參照。
虛損性咳嗽如果發展到張口呼吸、呼吸短促,久而久之聲音沙啞,身體偏向一側,翻身就會咳嗽不停,脈搏沉細而急促,沒有力量,這些都屬於無法治癒的情況。至於虛損性咳嗽導致咳血,初期應該先化痰、活血,使用紫菀、百部、麥冬、天冬、甜杏仁、三七、白茅根之類的藥材,服用一兩劑後,接著應該補肺、修復經絡以止血,使用保肺歸血湯。如果是偏熱的症狀,就去掉肉桂、乾薑,使用麥冬、天冬、藕汁、童便、生地之類的藥材來輔助治療。
總之,治療咳血也離不開治標和治本兩個方面。病情緊急時先治標,病情緩慢時再治本。治標是針對咳出的血,應該修復經絡,消除血瘀,可以使用牡蠣、龍骨、側柏炭、地榆炭、棕櫚炭、血餘炭、白芨、三七、茜草、蒲黃之類的藥材。治本是針對出血的原因,應該調理氣機、止血,讓氣血各歸其經,可以使用降香、沉香、陳皮、鬱金、生地、茅根、梨汁、鮮藕、蓮鬚、丹皮之類的藥材。根據具體病情靈活應用,酌情加入化痰、補肺、健脾胃的藥材,往往都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附方
(一)二陳湯,治療胃中寒濕痰濁等症狀。
成分:陳皮、半夏、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七片)
有的方子會加入烏梅肉一個。用水煎服。
如果痰是乾燥的,就減少半夏、生薑的用量,加入麥冬、竹瀝;如果是痰鬱結導致乾咳,就去掉半夏,加入川貝母;如果是火痰,就加入黃連、竹茹;如果是老痰,就加入蛤粉、海浮石。
(二)平胃散,治療濕邪滯留在脾胃,導致脾胃功能無法運化,產生積飲痞塊,沒有食慾,心腹脹痛,口苦氣短,反胃噁心,打嗝吞酸,面黃體瘦,身體疼痛嗜睡,高熱腹瀉,霍亂吐瀉。能夠調氣暖胃,消化積食,消除痰飲。
成分:厚朴、陳皮、甘草、蒼朮
(三)玉屏風散,治療風邪久留不散,以及衛氣虛弱導致自汗不止。
成分:黃耆、白朮、防風,加入生薑、大棗
(四)四君子湯,具體內容見第三章第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