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論》~ 辨寒熱脈證並治第二 (5)
辨寒熱脈證並治第二 (5)
1. 辨寒熱脈證並治第二
上四味。搗研篩。每服一錢七。以白飲服。兒體羸弱。少氣力。適感觸夏熱客邪食真遂飧泄。而脈微弱者。解暑補真湯主之。
解暑補真湯方
黃耆(五分,蜜炒),參葉(三分),甘草(三分),五味子(十個),麥門冬(五分),黃連(二分),茯苓(五分),白朮(三分),陳皮(五分)
上九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暴卒腹痛。若霍亂吐瀉。四肢厥者。宜藿香飲。
藿香飲方
藿香(三分),木香(三分),益知(三分),白朮(三分),木瓜(三分),食鹽(二分)
上六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身熱焰焰。煩渴舌焦。脈滑而數。小便如血。宜白虎加人參葉湯主之。喝病身熱。煩悶大渴。少氣倦怠。或霍亂昏眩。吐瀉冷汗者。濕霍亂也。不吐瀉者。此為乾霍亂。難治。紫霜丸服之。傷寒若中喝。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三分),乾薑(三分),甘草(三分)
上三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再服。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五分),附子(五分),乾薑(五分)
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身體暴厥。以陰陽難順接故也。若脈滑而厥者。熱厥也。宜白虎加桂枝湯。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五分),人參(五分),生薑(五分),大棗(二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溫服。病人奄忽而厥者。發大熱。前熱者後必厥。厥劇者熱亦劇。厥微者熱亦微。紫霜丸導之。病胸腹硬痛。額汁出。四肢厥寒。此為食厥。宜急吐之。發汗若下之。陰虛陽暴絕。病仍不解。煩燥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五分),人參(二分),甘草(二分),乾薑(五分),附子(五分)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傷寒脈浮。身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
以復其陽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三分),乾薑(三分)
上㕮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若四肢攣拘而微厥者。宜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二錢),甘草(五分),附子(五分)
以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加蜜一匙。分溫服。蛔厥者。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烏梅丸主之。
白話文:
辨別寒熱脈象證候並治療(第二部分)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研磨過篩,每次服用一錢七分,用白開水送服。如果小孩體質虛弱、氣力不足,剛好因為暑熱侵襲,邪氣侵入而影響消化,導致腹瀉,而且脈象微弱,就用解暑補真湯來治療。
解暑補真湯的配方:
黃耆(五分,用蜂蜜炒過),人參葉(三分),甘草(三分),五味子(十個),麥門冬(五分),黃連(二分),茯苓(五分),白朮(三分),陳皮(五分)
將以上九味藥材,加入一升水煮沸,煎至七合,去除藥渣,分次溫服。突然發生腹痛,或像霍亂一樣上吐下瀉,四肢冰冷的人,適合用藿香飲來治療。
藿香飲的配方:
藿香(三分),木香(三分),益智仁(三分),白朮(三分),木瓜(三分),食鹽(二分)
將以上六味藥材,加入二升水煮沸,煎至一升,去除藥渣,分次溫服。如果身體發熱,灼熱難耐,口渴舌燥,脈象滑數,小便像血一樣,適合用白虎加人參葉湯來治療。罹患暑熱病,身體發熱、煩悶口渴、氣短疲倦,或者像霍亂一樣昏眩、上吐下瀉、冷汗淋漓的,是濕霍亂。如果沒有上吐下瀉,則是乾霍亂,比較難治療,要服用紫霜丸。傷寒如果夾雜暑熱,出現上吐下瀉、汗出、發熱怕冷、四肢拘攣、手腳冰冷等症狀,適合用四逆湯來治療。
四逆湯的配方:
附子(三分),乾薑(三分),甘草(三分)
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加入一升水煮沸,煎至七合,去除藥渣,分次溫服。罹患少陰病,出現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身體內部寒冷而外部發熱,手腳冰冷、脈象微弱到幾乎摸不到,身體卻不覺得怕冷,臉色發紅,或者腹痛、乾嘔、咽喉痛,或者腹瀉停止但脈象摸不到,適合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通脈四逆湯的配方:
甘草(五分),附子(五分),乾薑(五分)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二升水煮沸,煎至一升,去除藥渣,分次溫服。如果脈象能夠摸到就表示病好了。身體突然厥冷,是因為陰陽之氣無法順暢銜接。如果脈象滑而出現厥冷,則是熱厥,適合用白虎加桂枝湯。罹患少陰病,出現上吐下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瀕臨死亡的,適合用吳茱萸湯來治療。
吳茱萸湯的配方:
吳茱萸(五分),人參(五分),生薑(五分),大棗(二枚)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二升水煮沸,煎至一升,去除藥渣,溫服。病人突然昏厥,然後發高燒。先前發熱的,之後一定會出現厥冷。厥冷嚴重的,發熱也會嚴重。厥冷輕微的,發熱也會輕微,可以服用紫霜丸來治療。如果胸腹部疼痛、發硬,額頭冒汗,四肢冰冷,這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的厥冷,應立即催吐。如果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會導致陰氣虧虛,陽氣暴絕,病情不但無法緩解,反而會出現煩躁的現象。適合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
茯苓四逆湯的配方:
茯苓(五分),人參(二分),甘草(二分),乾薑(五分),附子(五分)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入二升水煮沸,煎至一升,去除藥渣,分次溫服。已經催吐、瀉下,又發汗,接著出現厥冷,四肢拘攣無法伸展,脈象微弱到幾乎摸不到,適合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來治療。傷寒的脈象是浮脈,身體出汗,小便頻繁、心煩、稍微怕冷、腳抽筋,如果反而用桂枝湯去發汗,是錯誤的,這樣會導致厥冷,咽喉乾燥,煩躁吐逆,應該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
恢復陽氣的甘草乾薑湯的配方:
甘草(三分),乾薑(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一升水煮沸,煎至七合,去除藥渣,分次溫服。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怕冷,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如果四肢拘攣,稍微出現厥冷,適合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
芍藥甘草附子湯的配方:
芍藥(二錢),甘草(五分),附子(五分)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二升水煮沸,煎至一升,去除藥渣,加入一匙蜂蜜,分次溫服。如果是因為蛔蟲導致的厥冷,應該吐出蛔蟲。如果病人安靜一會兒又感到煩躁,這是因為體內寒氣積聚,蛔蟲上行到膈膜,所以煩躁。過一會兒又會安靜下來。吃到食物後又想吐,又感到煩躁,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出來作祟,這個人應該會自己吐出蛔蟲,適合用烏梅丸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