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論》~ 附錄 (1)

回本書目錄

附錄 (1)

1. 附錄

2. 護養

兒護養,皆失於姑息,富家過愛,遂多夭橫;貧家不及,反得壽長。兒受三分冷,吃七分飽,此為護養之要。兒心胸要冷,背腹要溫,哭是歌,不哭不僂儸也。兒有胸無心,病多從口成,乳後勿與食,食後勿與乳,兒乳養欽者,必致疳病,藥補是不如食補也。兒頭以涼為要,足以溫為要。

體易虛易實,勿服多寒,勿服多熱。兒敏解人意,是真陽發泄,恐難養。兒瘦先撿乳餌,一碗粥勝一斤參。兒肌膚鮮明者,有留飲,宜滲泄方;青暗者,有寒毒,宜溫散方。兒額有筋而頸細,身體乏力者,屬疳病也,宜赤風蛤噉之。風者,百病之長;食者,百治之原,飲食不能者,不可治。兒妄笑者,為心虛;笑少者,為心實。兒穀腸多蟲,乳腸少蟲,有病者,胎毒也。兒穀氣勝於元氣者,體肥而多病;元氣勝於穀氣者,體瘦而少病。諸病解後,脾胃必衰弱,強食則發熱而腹滿,是食復也。病人貪食者,當減也,若惡者反要強,何以論之?曰:食即惡之基,惡者真元不支故也。

寒熱必有真假,真者勿慢治,假者勿拘泥。病候有真假,真者隱伏,多在裡;假者發見,多在表。兒吃熱勿吃寒,吃軟勿吃硬,吃少勿吃多。醫有常變,有寬急,勿以常為變,勿以變為常,勿以寬為急,勿以急為寬。方有君臣,有佐使,勿以君為臣,勿以臣為君,勿以佐為使,勿以使為佐。

方有多有單,多者補澤所用也,單者攻擊所用也。致偏廢者,有偏見也。劑有寒因熱用,有熱因寒用,有寒因寒用,有熱因熱用。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此為從治所用也;寒因寒用,熱因熱用,此為反治所用也。醫有反治,有從治,體實者,反治所宜;體虛者,從治所宜,反治者為常治,從治者為變治。問曰:醫有逐機,有持重,何也?答曰:逐機者,逐病侯而轉方也;持重者,重病因而不轉方也。若識逐機者,假令一日轉百方,不為以誤也;若識持重者,假令百歲用一方,亦不為以誤也。凡診病者,當以一級重決之也,若以輕決之者,必取敗缺也。醫之為伎,劑也易處,病也難診,若置其診,而欲擬其劑者,未可與論也。兒病始吐蛔者,為熱,病當瘥;終吐蛔者,為寒,病不可治。問曰:病熱,用寒方益盛,用熱方反安者,何也?答曰:夏月體熱,然反灌熱湯,後身自涼也。假令如火燒瘡,急忍痛而灸,後痛頓減,此皆從治之類也。問曰:醫有從治,有反治,何謂也?答曰:熱用寒,寒用熱,此為反治;熱用熱,寒用寒,此為從治。病輕者,反治所宜也;病重者,從治所宜也。兒暴瀉昏沉,脈微弦而四肢冷,若驚惕者,冬月易治,夏月難治。病始為實,終為虛,暴虛者易治,漸虛者難治。兒病多兼蛔,以脾蟲故也。始吐蛔者佳,終吐蛔者不佳。兒未期月而生者,至腳弱,以筋骨有所缺也。醫伎,非劑而在七,以劑說治者,未可與論也。診病要在氣息,氣息安靜者生,短息者死。癖塊,有磨法,無瀉法,若妄攻者,真元必傷,不可治。兒腹有塊者,不問食癖蟲塊,俱為惡侯。

白話文:

孩童的護理

照顧孩子,往往都因為過於溺愛而失當。富裕人家過度寵愛,反而容易讓孩子夭折;貧窮人家因為沒辦法過度照顧,孩子反而能長壽。讓孩子稍微受點涼,吃七分飽,這是照顧孩子的重點。孩子的心胸要保持冷靜,背部和腹部則要溫暖。哭鬧就像唱歌一樣,不哭鬧反而不正常。孩子沒有心機,生病多半是從飲食開始。餵完母乳後不要再餵食其他東西,吃完東西後不要再餵母乳。如果餵母乳沒有節制,一定會導致孩子營養不良。用藥物進補不如用食物進補。孩子的頭部保持涼爽最重要,腳部則要溫暖。

孩子的身體容易虛弱也容易變得強壯,不要給孩子吃太多寒涼的藥,也不要吃太多燥熱的藥。孩子很早就懂得人情世故,這是體內陽氣過於發散的表現,恐怕不好養育。如果孩子消瘦,要先檢查孩子的飲食。一碗粥比一斤人參更有益。如果孩子皮膚白嫩光亮,代表體內有濕氣,應該用利水滲濕的方法治療;如果皮膚青黑色,代表體內有寒毒,應該用溫散的方法治療。如果孩子額頭青筋暴露,脖子細弱,身體乏力,這屬於營養不良,應該用赤風蛤來治療。飲食是養生最重要的,能夠吃東西,百病都能治;如果不能吃東西,就沒辦法治療。孩子無緣無故發笑,代表心氣虛弱;如果很少發笑,代表心氣充足。孩子大腸容易有寄生蟲,小腸比較少。有病的話,多半是胎毒引起的。如果孩子吸收食物的能量比自身元氣還強,身體就會肥胖而且多病;如果元氣比吸收食物的能量強,身體就會消瘦而且少病。各種疾病痊癒後,脾胃一定會虛弱,如果強迫進食就會發熱腹脹,這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的疾病復發。病人如果貪吃,應該減少食量;如果厭食,反而要勉強進食。為什麼呢?因為飲食是疾病的根源,厭食代表體內真元虛弱。寒熱病症有真有假,真的病症不要輕視,假的病症不要固執。病症的表現也有真有假,真的病症隱藏在體內,假的病症顯現在體表。孩子要吃溫熱的食物,不要吃寒冷的食物;要吃軟爛的食物,不要吃堅硬的食物;要吃少量,不要吃太多。醫生用藥有固定的原則也有變通的方法,有緩和的也有緊急的。不要把固定的原則當成變通的方法,也不要把變通的方法當成固定的原則;不要把緩和的情況當成緊急的情況,也不要把緊急的情況當成緩和的情況。藥方中有君藥、臣藥、佐藥、使藥,不要把君藥當成臣藥,也不要把臣藥當成君藥;不要把佐藥當成使藥,也不要把使藥當成佐藥。藥方有多種也有單種,多種藥方是用來滋補的,單種藥方是用來攻邪的。會產生偏頗的治療效果,是因為有偏見。藥劑有寒性藥物用於熱性病症,也有熱性藥物用於寒性病症,也有寒性藥物用於寒性病症,也有熱性藥物用於熱性病症。寒性藥物用於熱性病症,熱性藥物用於寒性病症,這是順應病勢來治療。寒性藥物用於寒性病症,熱性藥物用於熱性病症,這是逆反病勢來治療。醫生有順治的方法,也有逆治的方法。體質強壯的適合用逆治的方法,體質虛弱的適合用順治的方法。逆治的方法是常規的治療方法,順治的方法是變通的治療方法。

有人問:醫生有隨機應變的方法,也有穩重不變的方法,這是為什麼呢?回答:隨機應變的方法是根據病情變化而改變藥方;穩重不變的方法是針對病情嚴重的病因而不改變藥方。如果懂得隨機應變,即使一天換一百種藥方,也不會出現錯誤;如果懂得穩重不變,即使一百年都用同一種藥方,也不會出現錯誤。凡是診斷疾病,都要慎重考慮,如果輕率決定,一定會失敗。醫生這個行業,開藥容易,診斷疾病很難。如果忽略診斷,就想開藥方,那是不可以和他討論醫理的。孩子剛開始吐蛔蟲,是體內有熱,病很快就會痊癒;如果到最後才吐蛔蟲,是體內有寒,病就很難治癒。有人問:病是熱性的,用寒性藥物反而更加嚴重,用熱性藥物反而會好轉,這是為什麼呢?回答:夏天身體發熱,反而灌熱湯,身體就會自然涼快下來。就像火燒傷一樣,忍痛用艾灸,疼痛就會減輕,這都是順應病勢來治療的方法。有人問:醫生有順治的方法,也有逆治的方法,是什麼意思呢?回答:熱性病用寒性藥物,寒性病用熱性藥物,這是逆治的方法;熱性病用熱性藥物,寒性病用寒性藥物,這是順治的方法。病情輕微的適合用逆治的方法,病情嚴重的適合用順治的方法。孩子突然腹瀉昏迷,脈象微弱而四肢冰冷,如果又出現驚厥,冬天容易治療,夏天很難治療。疾病開始時是實證,到最後會變成虛證。突然變成虛證的容易治療,慢慢變成虛證的就比較難治療。孩子的病多半夾雜有蛔蟲,這是因為脾臟有蟲。剛開始吐蛔蟲是好現象,到最後才吐蛔蟲就不好。早產的孩子,腳部容易虛弱,這是因為筋骨發育不全。醫術的關鍵不在於藥劑,而在於診斷。只會講藥劑的醫生,是不可以和他討論醫理的。診斷疾病的關鍵在於觀察呼吸,呼吸平穩安靜的就容易痊癒,呼吸短促的就容易死亡。對於體內有腫塊,只能用消磨的方法,不能用瀉下的方法。如果亂用瀉下的方法,真元就會受損,無法治癒。如果孩子腹部有腫塊,不管是因為食物積滯還是寄生蟲,都是不好的徵兆,必須馬上治療。診斷疾病要仔細觀察眼睛,眼睛能清楚反映身體的虛實狀況,這是精華聚集的地方。病症有五種實證,也會死亡;有五種虛證,也會死亡。病情反覆發作的,難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