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湯液經》~ 病可發汗證第八
病可發汗證第八
1. 病可發汗證第八
此篇論中風表證可發其汗。 可發汗上篇:太陽病,三四日不吐下,見芤乃汗之,此條據《千金翼》本補。
大法:春夏宜發汗。
白話文:
這篇文章討論的是,對於表現出中風表徵的病例,可以透過發汗的方式進行治療。 在談及發汗療法的部分:如果患者患有太陽病,且在病發後的第三或第四天,沒有出現嘔吐或使用瀉下的情況下,一旦脈象呈現芤脈(一種中醫脈診,通常表示血虛),就應該給患者進行發汗治療。這條建議是根據《千金翼方》的版本補充說明的。
基本原則是:在春季和夏季,比較適合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
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至,漐漐一時間益佳,但不欲如水流離。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則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凡雲可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爲解。然不如湯隨證良。
白話文:
凡是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時,都希望汗能均勻地從手腳到全身各處冒出,慢慢地、持續一小時左右效果最佳,但是不希望汗像水一樣大量流淌。如果病狀沒有得到緩解,就應該再進行一次發汗治療。但是要注意,出汗過多可能會導致陽氣流失。如果已經出現了陽氣虛弱的情況,就不應該再強行進行發汗治療了。
凡是服用煎煮的湯藥來發汗,一旦症狀得到緩解就應停止服用,不必要把藥劑全部喝完。
凡是說到可以使人發汗但沒有用湯藥的情況下,使用丸劑或散劑也是可行的,關鍵在於要達到出汗的效果以解除病狀。然而,這仍然比不上根據具體症狀隨時調整配方的湯藥來得更為妥善有效。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浙浙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屬桂枝湯證。
白話文:
當人遭受太陽中風時,身體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體內的陽氣浮動而上,陰氣則變得濕潤且衰弱。這裡所說的「浮」,指的是體內的熱能自行發散出來;而「濡弱」則表示因為體表防禦力下降,導致容易出汗。患者會感到陣陣寒意而畏寒,連微風也讓人不適,身體會不時地微微發熱,同時伴有鼻子不通及乾咳欲吐的症狀。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桂枝湯方桂枝辛溫芍藥苦平生薑辛溫,各二兩切甘草二兩,炙,甘平大棗二十枚,擘,甘平右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汗出一時許,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復不汗,後服小促其間,令半日許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夜乃差,當晬時觀之。服一劑湯,病證猶在,當作服之。至有不汗出,當服三劑乃解。
桂枝湯本爲解肌,其人脈浮緊,發熱無汗,不可與也。常識此,勿令誤也。
酒客。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即於桂枝湯方內,加厚朴二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餘依前法。
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太陽病,外證未解,其脈浮弱,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爲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屬桂枝湯證。“救”字,當是“攻”字之訛。
白話文:
桂枝湯的配方如下:桂枝味道辛且性溫,芍藥味道苦且性平,生薔薈也是辛溫,這三種藥材各自取用二兩,切成片狀;甘草二兩,經過炙烤,味道甘且性平;大棗二十枚,捏破去核,味道甘且性平。以上五種藥物,先將前三味搗碎,然後加入七升水,用小火慢慢煎煮至剩下三升的液體,接著濾去藥渣,趁溫熱時喝下一升。不久之後,再飲用一碗多的熱粥,以幫助藥力發揮。接著蓋上被子保暖,讓身體出汗約一個時辰左右,這樣效果更佳。如果沒有出汗,就按照之前的用量再服用一次。如果再次服用後依然不出汗,接下來的服藥間隔應稍微縮短,大約半天之內分三次服用。病情較重的人,可能需要一天一夜才會見效,可以觀察一整天的變化。如果服用一劑湯藥後,病狀仍未消退,就應繼續按此法服用。假使仍然沒有出汗,則應服用三劑,病症通常就會得到緩解。
桂枝湯原本是用來緩解身體肌表症狀的藥方。但是如果病人的脈象呈現浮緊的特徵,並且有發熱、無汗的情況,就不應該使用桂枝湯進行治療。這是常識,要牢記在心,以免用錯藥方造成錯誤。
經常飲酒的人,不應該給他們服用桂枝湯,因為喝了桂枝湯後,他們可能會嘔吐。這是由於經常飲酒的人通常不喜歡甜味的緣故。
對於經常喘息的人來說,可以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厚朴和杏仁,效果會更好。具體做法是:在原有的桂枝湯配方中,增加厚朴二兩以及杏仁五十粒(需要去除外皮和尖端),其它藥物和煎煮方法則按照之前的步驟進行。
喝了桂枝湯之後如果出現嘔吐情況的人,往後可能會嘔出帶有膿和血的物質。
如果患了太陽表症,身體外表的病症還沒有解除,並且脈象呈現浮而弱的特徵,這時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最適合的方劑是桂枝湯。
太陽病的症狀是,身體發燒且出汗。這代表著身體的營氣(滋養身體的氣)相對薄弱,而衛氣(防禦外邪的氣)相對旺盛,因此導致出汗。若想對抗這種外來的邪風(指外感病邪),適合使用桂枝湯來治療。這裡的“救”字,應當是筆誤,正確應該是“攻”字,意指對抗或治療。
(@"救"字未必就是訛字,因爲‘救’字本有‘阻止’的意思。)(@本條以榮衛立論且無低格書寫者,整本楊本伊尹湯液經中只有本條。其餘不是小字爲楊氏所作注,就是低兩格書寫。所以此處不以低兩格書寫。按康平本傷寒論,凡論及榮衛之處也都低格書寫。此處雖以太陽病起首,仍不能不疑。)病常自汗出,此爲榮氣和。榮氣和而外不解,此衛不和也。榮行脈中,爲陰主內。
衛行脈外,爲陽主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屬桂枝湯證。
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病,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若惡寒,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脈浮而數者,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一作麻黃湯。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一作麻黃湯。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爲未解,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太陰病,四肢煩疼之病。脈浮者,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與飲之即愈。手足厥寒,脈爲之細絕,當歸四逆湯主之。
若其人有寒,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白話文:
「救」字不一定是錯字,因為「救」原本就有「阻止」的意思。
這一段論述以榮衛為依據,而且沒有低格書寫,整本楊氏本的《伊尹湯液經》中,只有這一段是這樣。其他不是小字是楊氏所做的註解,就是低兩格書寫。所以這裡不以低兩格書寫。根據康平本的《傷寒論》,凡是論及榮衛的地方,都會低格書寫。雖然這裡是以太陽病作為開頭,但仍然不能不懷疑。
病人經常自汗出,這是榮氣和諧的表現。榮氣和諧,但外感症狀沒有解除,這是衛氣不和。榮氣運行在脈絡之中,屬於陰,主內。
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屬於陽,主外。再次發汗,衛氣和諧就會痊癒,屬於桂枝湯的證候。
病人內臟沒有其他疾病,偶爾發病,自汗出,但沒有好轉,這是衛氣不和。在疾病發作初期就發汗,就會痊癒,屬於桂枝湯的證候。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怕風,或者怕冷,屬於桂枝湯的證候。
太陽病,脈象浮而數,可以發汗,屬於桂枝湯的證候。也有記載為麻黃湯。
脈象浮的,病在表,可以發汗,屬於桂枝湯的證候。也有記載為麻黃湯。
陽明病,脈象遲緩,汗出很多,稍微怕冷,表症沒有解除,可以發汗,屬於桂枝湯的證候。
太陰病,四肢疼痛。脈象浮的,可以發汗,屬於桂枝湯的證候。
厥陰病,口渴想要喝水,給予水喝就會痊癒。手足厥寒,脈象細微或消失,當歸四逆湯主治。
如果患者有寒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治。
當歸四逆湯方當歸三兩,甘溫桂心三兩,辛溫細辛三兩,辛溫芍藥三兩,苦平甘草二兩,炙,甘平通草二兩,辛平大棗二十五枚,擘,甘平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的配方如下:當歸三兩(溫和甘甜)、桂心三兩(辛溫)、細辛三兩(辛溫)、芍藥三兩(苦味平和)、甘草二兩(經過炙烤,味道甘平)、通草二兩(辛味平和)、大棗二十五枚(去核,味道甘平)。以上七種材料,加入八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三升時,濾去藥渣,趁溫熱時分三次服用,每日服一升。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於前方中加吳茱萸二兩,生薑八兩,切。以水四升,清酒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四服。一作酒水各六升。
發汗後中篇:太陽病,發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屬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加附子湯方於桂枝湯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
白話文:
在原有的當歸四逆湯方劑基礎上,增加吳茱萸二兩以及生薑八兩(生薑需切成片)。將這些藥材與四升水及四升清酒混合後,進行煎煮,直至剩下三升的藥液。接著,濾去沉澱物,將藥液均分成四份,溫熱後服用。另一種做法是用水和酒各六升來煎煮。
發汗之後的中篇內容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患了太陽病,然後進行發汗治療,但是卻出現汗液不斷滲出而無法停止的情況,同時這個人感到非常畏風,小便時感到不順利,四肢也稍微有些緊繃,彎曲和伸直都有困難,這種情況下,建議使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
桂枝加附子湯的配方是在原有的桂枝湯基礎上,加入一塊炮製過的附子而成。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頗煩,復微惡寒,而腳孿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乾,煩躁,吐逆,當作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而胃氣不和,譫語,少與調胃承氣湯。重發其汗,復加燒針者,屬四逆湯。
甘草乾薑湯方甘草四兩,炙,甘平乾薑二兩,辛溫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芍藥苦平,甘草甘平,炙,各四兩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調胃承氣湯方見下篇。
四逆湯方見後第三卷《不可吐可吐門》。
白話文:
感冒風寒時,如果脈象浮動,自然出汗,頻繁小便,感到有些焦躁,並且稍微有畏寒感,雙腳痙攣緊張,錯誤地給予了桂枝湯想要解除體表的寒氣。這樣做之後,病人可能會手足逆冷,咽喉乾燥,心情煩躁,嘔吐,這時應該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身體的陽氣。當手足逆冷症狀緩解,雙腳回溫後,再給予芍藥甘草湯,這樣雙腳的痙攣就能得到舒緩。如果同時出現胃氣失調,說胡話的情況,可以少量給予調胃承氣湯。倘若過度發汗,再加上使用燒針療法,導致病情加重,就應該考慮使用四逆湯來治療。
甘草乾薑湯的配方如下:甘草四兩,需要炙烤過,性味甘平;乾薑二兩,性味辛溫。將這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煎煮至剩下一升的液體,然後去掉沉澱物,將藥湯分作兩次溫熱服用。
芍藥甘草湯的配方如下:芍藥性味苦而平,甘草則是甘甜且性平,需使用炒過的甘草,兩者各取四兩。將這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煎煮至剩下一升的液體,接著濾掉藥渣,將藥湯分為兩份,待溫後分別服用。
調胃承氣湯的方劑內容,請參閱下一篇文章。
四逆湯的方劑內容,請參閱後續的第三卷,在《不適宜使用催吐及適宜使用催吐的場合》一節中。
問日: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證象陽”句,“旦”與“但”同.“旦”字連下讀。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
白話文:
詢問道:病人的症狀表現為陽性特徵,早晨依照對應的治療方法處理後,病情反而加重了。這裡的「旦」與「但」意思相同,應連接下文一起理解。病人出現手足逆冷、咽喉乾燥、雙腿緊繃抽搐以及說著糊塗話的症狀。老師說:到了半夜時分,病人的手和腳應該會回暖,而且雙腿能夠自然伸展。
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爲風,大則爲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
白話文:
之後的狀況果然如師傅所說的那樣。為什麼我能知道這些呢?我回答說:從病人手腕上的『寸口脈』來看,脈象浮且大。脈浮一般意味著有風邪存在,而脈大則表明身體虛弱。風邪會導致輕微的發熱感,而體虛則可能引起雙腿痙攣。這些病狀特徵類似於桂枝湯所能治療的情況,因此在處方中除了桂枝外,還加入了附子來調整平衡,並且增加桂枝的用量以促進出汗。使用附子是為了溫暖經絡,因為病人有陽氣衰弱的現象。
厥逆,咽中乾,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白話文:
患者手足冰冷(厥逆)、咽喉乾燥、情緒焦躁不安、胃腸道內部有熱結現象(陽明內結),並且胡言亂語、心神不寧(譫語煩亂),此時應再給予甘草乾薑湯進行治療。
到了半夜,人體的陽氣開始回復,患者的雙腳應該會感到溫熱,但腳踝部位可能仍有輕微的緊繃不適(脛尚微拘急)。這時,應增加芍藥甘草湯的劑量,如此一來,腳踝的緊繃感便能逐漸緩解,恢復正常。
若病患在服用調理氣機的大承氣湯後,排便變得稍微鬆軟(微溏),同時胡言亂語的症狀也停止了,這就表明病情正在好轉,可預期疾病即將康復。
(@本條起首‘證象陽’一句,有一說作‘證象陽旦’,這可能是因爲本條另有一句‘證象桂枝’。若‘證象桂枝’中的‘桂枝’代表桂枝湯,那麼要斷成‘陽旦’,則當有一‘陽旦湯’方可解。而且此陽旦湯證當與桂枝湯證不同。疑,當考。)發汗後,腹脹滿,屬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發其汗不解,而反惡寒者,虛故也,屬芍藥甘草附子湯。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宜小承氣湯。一作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從這段文字開始提及的『證象陽』,有另一種看法認為應為『證象陽旦』,這可能源於該段後面出現了『證象桂枝』的表述。如果這裡的『桂枝』是指桂枝湯,那麼為了與『陽旦』相匹配,就應該存在一個對應的『陽旦湯』來解釋這點,並且這個陽旦湯的症狀特徵應該和桂枝湯有所不同。這是一個疑惑之處,需要進一步考證。
出汗治療之後,如果出現腹部脹滿的情況,建議使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組成的湯劑來治療。如果出汗療法並未見效,反而感到更加畏寒,這是體虛的表現,應該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處理。如果不再畏寒,僅有發熱狀況,這通常是實證的表現,應該調和胃氣,適宜使用小承氣湯。另外也有一種觀點主張使用調胃承氣湯。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厚朴半斤,炙,苦溫生薑半斤,切,辛溫半夏半升,洗.辛平甘草二兩,炙,甘平人參一兩,甘微寒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的配方如下:厚朴半斤(經過炙烤,性味苦溫)、生薑半斤(切片,性味辛溫)、半夏半升(已清洗,性味辛平)、甘草二兩(經過炙烤,性味甘平)、人參一兩(性味甘而微寒)。將這五種材料放入十升水中煎煮,煮至剩餘三升時,去除藥渣,趁溫熱分三次服用,每日服一次,每次一升。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芍藥苦平甘草甘平,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辛溫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
小承氣湯方見後可下門發汗後,身熱,又重發其汗,胃中虛冷,必反吐也。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爲逆,若更發其汗,必吐下不止。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痛,下利,厥逆而惡寒,屬四逆湯。
白話文:
芍藥甘草附子湯的配方如下:芍藥性味苦而平,甘草性味甜而平,這兩味藥各取三兩;附子一枚,需先用火炮製,去除外皮後切為六片,性味辛而溫。將這三味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煮至剩下一升二合(約為1.8升),過濾掉藥渣,所得藥液分為三次,溫熱後服用。
小承氣湯的方子在後面可以找到。當病患在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後,身體仍然感到熱,這時如果再次強迫出汗,可能會導致胃中氣血變得虛弱寒冷,進而引發嘔吐的反作用。
在出汗治療之後,如果喝下去的藥水無法被身體吸收,這就被認為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假如再強行使人出汗,必然會導致嘔吐或腹瀉等症狀持續不止。
大量出汗後,體熱仍未退去,身體內部感到緊縮不適,四肢疼痛,伴有腹瀉,手足冰冷且極度畏寒,這種情況適用四逆湯來治療。
發汗後下篇:太陽病三日,發其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於胃也,屬調胃承氣湯。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湯主之。一作白虎加人參湯。即於白虎湯內,加人參三兩。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此處白虎、豬苓二半條。《傷寒論》本以之附於梔子湯論之末,《千金翼方》本以之附於三陽合病之白虎湯論之末。案:附於白虎湯論之末,固未爲妥,然《千金》未同以之附於梔子湯論之末,足證此二半條,其舊本亦不在梔子湯論之下。蓋此二半條早已手足分散,失其主領之條久矣。玆特代爲覓訪,查全書數百餘條中,惟此條與之合{木省},今即以之附於此條之末。讀之較在梔子湯論之末更覺義明法顯。
白話文:
發汗之後的後續篇章提到:如果患了太陽病三天,已經出汗治療卻仍未見好轉,且身體持續發熱像被蒸煮一樣的,這通常是胃的問題,適合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假使病人感到非常口渴想喝水,嘴裡和舌頭都很乾燥,這種情況下應該用白虎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另一種做法是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也就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再加入三兩的人參。
如果病人的脈象浮動,伴有發燒、口渴想喝水以及小便不順暢的症狀,則建議使用豬苓湯來治療。這裡提到了白虎湯和豬苓湯的應用各佔一半的情況。《傷寒論》一書原本將這些內容附在梔子湯的討論之後,《千金翼方》則將它們放在三陽合病討論中的白虎湯部分結尾。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將這些內容附在白虎湯後面可能不太恰當,但《千金翼方》並未將它們與梔子湯的內容混在一起,這足以證明這兩個半條內容原先並不屬於梔子湯的討論範疇。實際上,這兩個半條因為某些原因早已脫離了其原本的歸屬,很長一段時間都失去了明確的歸類。
現在,經過全面查找全書數百條文,發現只有這條內容與之最為契合,因此我決定將其附在這裡的條文結尾。這樣安排閱讀起來比放在梔子湯的結尾更能夠清晰地理解其意義和治療方法。
調胃承氣湯方大黃四兩,苦寒,甘草二兩,炙,甘平芒硝半兩.苦寒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一沸,頓服。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的配方如下:大黃四兩,性味苦寒;炙甘草二兩,性味甘平;芒硝半兩,性味苦寒。將這三味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煎煮至剩下一升的液體,然後過濾掉藥渣,接著再加入芒硝,待液體再次沸騰後,一次性飲用完畢。
豬苓湯方豬苓去黑皮,甘平茯苓甘平澤瀉甘寒阿膠甘平滑石甘寒,碎,各一兩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屬白虎湯。一作白虎加人參湯。
發汗,若下之,煩熱,胸中塞者,用梔子湯證。
汗家,重發其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可與禹餘糧丸。闕。
白話文:
豬苓湯的配方是:將豬苓去除黑色外皮,再將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這些藥材都研磨成粉末,每種各取一兩。用六升水,先將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四味藥煮沸,取兩升藥汁,過濾掉藥渣,再加入阿膠,用溫火慢慢融化,每天分三次服用,每次七合。
如果患有陽明病,大量出汗,並且感到口渴,就不要服用豬苓湯。因為大量出汗會導致胃中乾燥,而豬苓湯又會促進小便,會加重病情。
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感到非常口渴,而且脈搏洪大,就應該服用白虎湯。也有人說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
如果出汗之後,又服用瀉藥,感到煩躁發熱,胸部悶塞,可以使用梔子湯。
如果出汗過後,再次發汗,就會感到頭昏眼花、心神不寧,小便困難而且伴隨陰部疼痛,可以使用禹餘糧丸。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復重發其汗,病已差,其人微煩不了了,此大便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其堅。當問小便日幾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爲小便難少,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必當大便也。
白話文:
陽明病的情況是,病人本身就有自發性的出汗,但醫生卻錯誤地再次強迫發汗治療。儘管病狀看似已經好轉,病人卻仍感到輕微的不適與煩躁,這種情況下通常會伴隨著大便便祕的問題。這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體內津液流失,使得胃部變得乾燥,因而造成大便堅硬不易排出。這時應該詢問病人平日小便的次數。如果以往每天大約解尿三到四次,而今天只解了兩次,就可以推斷大便即將在不久後解出。現在假設小便較為困難且次數減少,這是因為身體正試圖將剩餘的津液回補到胃部,因此可以確定大便很快就會排出了。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其汗,小便自利,此爲內竭。雖堅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豬膽汁,皆可爲導。
白話文:
陽明病的情況下,病人自己會出汗,如果再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導致小便能夠順利排出,這時體內的津液可能已經耗盡。就算病人的腹部摸起來很硬實,也不應該使用攻下的治療方式(如強烈瀉藥),因為身體已經很虛弱。應該等待病人自己感到有排便的慾望時,再輔以溫和的通便方法,比如使用蜜煎導條來幫助排便。此外,土瓜根或是豬膽汁也可以作為製作導條的材料,來達到通便的效果。
蜜煎導方蜜七合,甘平右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着,欲可丸,捻如指許,長二寸。當熱時急作,令頭銳,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豬膽汁方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許醋,以灌穀道中,加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已試甚良。
白話文:
蜜煎導方的製作方法如下:取七合蜂蜜,其性味甘平。將蜂蜜放入銅製容器中,用小火加熱煎煮,直至蜂蜜略微凝固,形態類似麥芽糖。在加熱過程中需不斷攪拌,以防蜂蜜燒焦粘著。待蜂蜜冷卻至可以捏成形狀時,用手搓成像手指般粗細,長約二寸的栓劑。製作時要趁熱進行,並使栓劑一端尖細。使用時,將尖端朝向,輕柔地插入肛門中,然後用手按住會陰部位。當感到有排便慾望時,即可取出蜂蜜栓。
豬膽汁療法:取一個大的豬膽,將其膽汁瀝出,加入少量醋拌勻,然後將此混合液灌入肛門中,保持約一個用餐時間的長度。使用此法後,應會排出積存的舊便及有害物質。此方法已經過實驗,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