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湯液經》~ 病不可發汗證第七
病不可發汗證第七
1. 病不可發汗證第七
溫病不可發汗,傷寒不可下不可發汗上篇上:此篇論太陽陽明兩經合病之風溫表證,梔豉症。不可發汗。
白話文:
溫熱性疾病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而寒性外感病則不應用下法或發汗的療法,尤其是在病情處於初始階段時。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討論的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受病所表現出的風熱型(溫病)外表症狀,特別是出現類似使用梔子和香豉所能治療的病症時,更是不適合使用發汗的方式來處理。
陽明病,其脈浮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反偏惡熱,其身體重。發其汗即燥,心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必怵惕,又煩躁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屬梔子湯證。後人銀翹散,即出此方。然不如徑用經方之爲允當,毋妄信其避用苦寒揀用甘寒之囈語也。因服苦寒藥而不愈者,爲熱在血分,宜用生地、丹皮等。梔子、知母、黃連、黃柏爲氣分之藥.故不能愈也。又熱在於表者,當兼用豆豉與石膏,若單用梔子、知母等,亦不能愈,因表裏不同道故也,亦非苦寒之過也。學者慎勿爲瞽者所蒙。
梔子湯方方藥下性味,爲今所注,悉本自《神農本草》。其《神農本草》所無者,別據《別錄》補之。
白話文:
陽明病的情況是,患者的脈象浮而緊繃,咽喉乾燥,口中有苦味,腹部脹滿且伴有喘息,身體發熱出汗,但不畏寒,反而特別怕熱,全身感到沉重。如果給這樣的人發汗,病人會變得更乾燥,心神不寧甚至胡言亂語;若使用加溫的鍼灸治療,病人必定會感到驚懼不安,並且煩躁難以入眠;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則可能導致胃中空虛,外來的病氣影響到胸膈部位,心中感到懊惱不適,舌面上有厚膩的舌苔,這些症狀屬於使用梔子湯的治療範疇。後世所用的銀翹散,實際上就是源於此方的原理。然而,直接使用經典的古方治療通常更為恰當,不要輕信那些避免使用苦寒藥而選擇甘寒藥的無根據說法。服用苦寒類藥物未見好轉的,可能是熱邪滯留在血液之中,這時應該使用生地、牡丹皮等藥物。梔子、知母、黃連、黃柏這些藥物主要針對氣分的熱病,因此對於血分的熱病自然療效不佳。再者,如果熱邪停留在身體表面,治療時就應當同時使用豆豉和石膏,單純使用梔子、知母等藥,也難以治癒,這是因為表證和裏證的治療原則不同,並非是因為苦寒藥物本身的問題。學習中醫的人務必謹慎,不要被錯誤的觀點所誤導。
梔子湯的配方及其藥物的性味描述,均是根據《神農本草經》的記載來進行註解的。對於《神農本草經》中沒有收錄的藥物,則另外參考了《別錄》進行補充。
梔子十四枚,擘,苦寒香豉四合,綿裹,苦寒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
白話文:
取十四枚梔子,剝開它們,準備四合苦寒香豉,用棉布包裹好,香豉也是性味苦寒。將這兩味藥材,用四升水一起煎煮,首先放入梔子煎煮,直至剩下二升半的水量,然後再加入包裹好的香豉繼續煮,煮到只剩下一升半的藥汁。最後,濾掉藥渣,把得到的藥汁分為兩次服用。
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梔子湯中無吐藥,服之而吐者.爲胃中有寒,此非其治也,故云“止後服”。言當改以溫藥服之也。後之解者,見此得吐之語,略弗深省,竟謂梔子湯爲吐劑。夫梔子湯果爲吐劑者,《可吐篇》中必列之,而宋本《傷寒論》與《脈經》及《千金翼方》本之《可吐》、《宜吐》篇中,均未列有梔子湯論之文,足證其非爲吐劑也明甚矣。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微溏爲陽明裏寒,此與“得吐者止後服”之戒同。
白話文:
溫熱服用一次,如果導致嘔吐的,就停止後續的服藥。梔子湯裡並沒有催吐的藥物,服用後卻導致嘔吐的人,這是因為胃中有寒氣,表示這並不是適合他們的治療方法,因此說“停止後續的服藥”。這裡的意思是應該改用溫性藥物進行治療。後世在解釋這段文字時,看到導致嘔吐的描述,沒有深入思考其背後含義,竟然誤以為梔子湯是一種催吐藥。如果梔子湯真的是用來催吐的,在《可吐篇》中必定會有所記載,然而在宋代版本的《傷寒論》、《脈經》以及《千金翼方》中關於“可吐”、“宜吐”的篇章,都沒有提及或列出梔子湯相關的內容,這充分證明瞭梔子湯並非用作催吐藥的觀點。
凡是使用梔子湯的情況,如果病人原本就有輕微腹瀉的問題,就不應該給他們服用。輕微腹瀉表示是陽明經裡有寒氣的症狀,這和「一旦嘔吐就應停止繼續服用」的警告是相同的道理。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又自嘔者。下之,益煩,心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燻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咳唾。
白話文:
得了傷寒病,症狀包括頭痛、身體微微發熱且斷斷續續,情況看起來像是中風,經常伴隨著輕微出汗,並且病人自己會感到惡心嘔吐。如果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病人的煩躁感不僅不會減輕,反而會更加嚴重,心臟部位會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不適,類似於飢餓時的焦慮感。如果選擇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可能會導致肌肉痙攣,身體變得僵硬,彎曲和伸直都變得非常困難。使用煙燻療法的話,皮膚可能會出現黃疸現象,並且可能有小便不暢的問題。至於灸療,則可能會引發咳嗽和多唾液的反應。
傷寒,發熱,但頭痛,微汗出。發其汗則不識人;燻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而腹滿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必衄。
白話文:
感冒風寒後,身體發燒,主要症狀是頭痛,伴隨著輕微出汗。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病人可能會出現意識不清的情況;若是用煙燻療法,則可能引發喘息,且無法順利排尿,同時感到心口和腹部脹滿。若選擇使用瀉下的治療手段,則會導致呼吸短促,腹部更加脹滿,並且小便困難。在頭痛和背部僵硬的情況下,如果再進行溫針灸治,很可能會引起鼻血。
不可發汗上篇下:此篇論太陽少陽及三陽合病之風溫表證,白虎症(@原文如此,用‘症’而非‘證’,可能有誤)。不可發汗。
白話文:
這篇講的是太陽、少陽以及三陽合病的風溫表證,也就是白虎症,這種情況不能發汗。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言語,面垢向經,譫語,遺溺。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屬白虎湯證。
白話文:
當三陽經同時出現病狀時,病人會感到腹部脹滿,身體沉重,轉身困難,舌頭不靈活影響說話,面部灰暗無光,類似於病容,並且會說胡話,小便失禁。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病人可能會更加說胡話;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則可能造成額頭出汗、手腳冰冷、自發性出汗的情況,這些症狀都指向應該使用白虎湯來治療。
白虎湯方知母六兩,苦寒石膏一斤,碎,辛,微寒甘草二兩,炙,甘平粳米六合,甘平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熱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白虎湯的配方如下:知母六兩,其性苦寒;石膏一斤,需要先敲碎,性味辛而微寒;甘草二兩,經過炙烤,味道甘甜且性質平和;粳米六合,同樣具有甘平的特質。將這四味藥材共同使用一斗水來熬煮,直至粳米煮爛,湯汁沸騰成為粥狀。接著,濾去藥渣,待湯液稍涼至溫熱時,每次服用一升,每日分三次服用。
傷寒脈滑而厥者,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其表有熱,白虎湯主之《脈經》無此條,此據《千金翼方》本文。《傷寒論)本,則其“表有熱”句,作“裹有熱也”四字。案裏有熱者必燥渴,此論未言渴,其非爲裏有熱也可知。又據《傷寒論》中凡屬白虎湯證而渴者,其方例加人參三兩,此方不言白虎加人參湯,足證其未言渴,亦非略文。是此條之文,當以《千金翼方》本所載者爲是,《傷寒論》本所載者爲非也。
白話文:
傷寒病人脈象滑利而發作厥逆的,厥逆是指脈搏一開始很大,然後逐漸變小,再過一陣子又慢慢變大,這就是厥逆的徵兆。這種病人表面有熱症狀,應該服用白虎湯來治療。《脈經》中沒有這一條,這段文字是根據《千金翼方》的記載。《傷寒論》原本中,這句「表有熱」寫作「裹有熱也」四個字。
分析一下,病人如果體內有熱症狀,一定會感到口渴,但是這段文字中並沒有提到口渴,由此可知,這可能不是體內有熱。再根據《傷寒論》中的記載,凡是符合白虎湯證狀且口渴的病人,藥方中都會添加人參三兩,而這段文字中並沒有提到白虎加人參湯,充分證明它並沒有提到口渴,也不是省略了文字。
因此,這段文字的正確版本應該以《千金翼方》所記載的為準,而《傷寒論》原本中記載的則是錯誤的。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白虎湯主之。此文,“此以表有熱句”下,舊有“裏有寒”三字,爲傳鈔者之誤,林億等已辨之。再以上條之文證之,更明。今刪去之,免迷讀者。
不可發汗中篇上:此篇論少陰溫病裏證,承氣症.不可發汗。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爲在裹,不可發其汗。
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屬大承氣湯證。
白話文:
傷寒,脈搏浮滑,這是因為表層有熱,白虎湯可以治療。這段文字中,“此以表有熱”一句後面,以前有“裏有寒”三個字,是抄寫的人錯誤,林億等人已經辨別出來了。再用上面條文的證據來驗證,就更清楚了。現在把這三個字刪掉,以免誤導讀者。
不可發汗中篇上:這一篇論述少陰溫病的內在病症,以及承氣症,不可發汗。
少陰病,脈搏細微沉伏且跳動快,病症是在體內,不可讓患者出汗。
少陰病,六七天,肚子脹滿,沒有大便的,要緊急服用瀉藥,屬於大承氣湯的病症。
大承氣湯方大黃四兩.苦寒厚朴八兩,炙,苦溫枳實五枚,炙,苦寒芒硝三合,苦寒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煎一沸,分再服。得下者,止。
傷寒四五日,其脈沉,煩而喘滿。沉脈者,病爲在裹。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爲難。表虛裏實,久則譫語。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屬大承氣湯。
咽乾燥者,不可發其汗。
白話文:
大承氣湯的配方如下:使用大黃四兩,其性味苦寒;厚朴八兩,需要炙烤,性味苦溫;枳實五枚,也經過炙烤,性味苦寒;以及芒硝三合,性味同樣是苦寒。將這四味藥材準備好後,先用一斗(約20升)的水,來熬煮厚朴和枳實這兩味藥,煮至剩下五升的水量。接著,加入大黃繼續煮,直至湯液減至二升。之後,濾去藥渣,再將芒硝加進去,稍微煎煮至沸騰一次即可。將煎好的藥液分為兩次服用。如果服用後能順利通便,就停止繼續服用。
大約在感冒四五天後,如果病人的脈象變得沉緩,並且感到心煩、氣喘及胸腹部脹滿。脈搏沉緩表示病邪在身體較深的層次。這時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會使得體內的津液大量流失,進而造成便祕的問題。由於表層的防禦已經虛弱,而內部又積蓄了病邪,若病情持續時間較長,病人可能會開始說胡話或出現譫語的症狀。
少陰病症狀,在病發後的第二或第三天,如果出現口腔乾燥、咽喉乾渴的情況,應該迅速使用瀉下治療,適用的方劑是大承氣湯。
如果喉嚨乾燥的人,不應該讓他出汗。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厥者,後必熱。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其汗,必口傷爛赤。
不可發汗中篇下:此篇論少陰溫病裏證,黃連黃芩芍藥症,當清內熱,利小便,不可發汗。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
白話文:
在傷寒病的過程中,大約從第一天到第四或第五天之間,如果出現手足逆冷的狀況(這裡指的「厥」),接下來病人必定會有發燒的症狀。倘若一開始表現出手足逆冷的現象,之後就會轉為發熱。手足逆冷的狀況越嚴重,隨後出現的發熱程度也就越激烈;反之,如果手足逆冷的情況較輕微,那麼隨之而來的發熱也會比較和緩。在治療上,遇到這種手足逆冷該用瀉下方法處理的情況,如果反而錯誤地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就會導致病人口腔受損,出現潰瘍並帶有紅色的症狀。
不可發汗中篇下:本篇章討論的是屬於少陰類型的溫病內部症狀,當病人出現黃連、黃芩、芍藥所對應的病狀時,治療上應該著重於清除體內的熱毒,並促進小便的排泄,來達到治療的效果,絕對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來處理這種病情。
少陰病,若病程已經持續兩三天以上,患者感到心煩意亂,無法安睡的情況下,建議使用黃連阿膠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黃連阿膠湯方黃連四兩,苦寒黃芩一兩、苦平芍藥二兩,苦平雞子黃二枚,甘微溫阿膠三挺,甘平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不可發汗下篇上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寒慄而振。
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額陷脈上促急而緊,直視而不能眴,不得眠。
瘡家,雖有身疼,不可攻其表,汗出則痙。冬時發其汗,必吐利,口中爛,生瘡。
淋家,不可發汗,發其汗必便血。
白話文:
黃連阿膠湯的藥方是:黃連四兩,苦寒;黃芩一兩,苦平;芍藥二兩,苦平;雞子黃兩枚,苦平;阿膠三挺,甘微溫;右五味,甘平。用六升水,先煮黃連、黃芩、芍藥三味,煮到剩下二升,去渣,加入阿膠,煮到融化,再加入雞子黃,攪拌均勻,溫熱服用七合,一天服三次。
如果患者是上半身失血,不可發汗,也不可治療表證,因為發汗會導致寒慄發抖。
如果患者是鼻出血,也不可治療表證,因為發汗會導致前額凹陷、脈搏急促緊澀、眼睛直視無法轉動、失眠。
如果患者是瘡瘍,即使有身體疼痛,也不可治療表證,因為發汗會導致痙攣。冬天發汗,必定會嘔吐腹瀉,嘴巴潰爛,長瘡。
如果患者是淋病,不可發汗,因為發汗會導致便血。
厥,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痿,谷不得前。諸逆,發汗,微者難愈,劇者言亂。睛眩者,死。命將難全。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微欲絕,手足逆冷,欲得踡臥,不能自溫。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厥逆冷。
不可發汗下篇下:此一篇共八條。千金翼方本悉無之。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白話文:
厥症時,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治療方法,如果強行發汗,可能會導致聲音混亂、咽喉嘶啞、舌頭無力,以及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各種本已逆亂的病情,如果誤用發汗法,輕微的情況也難以痊癒,嚴重的話會引起言語錯亂。若是患者出現眼睛視物旋轉的症狀,這是危險的信號,可能有生命危險,預後極為不良,生存希望渺茫。
咽喉阻塞不通,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因為如果強行發汗,可能會導致吐血,氣息微弱到幾乎無法察覺,手腳冰冷,病人會想要蜷縮著躺臥,而且自己無法保持身體溫暖。
如果出現咳嗽並且小便通利的症狀,或者有小便失禁的情況,千萬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表面的病狀,因為一旦出汗,可能會導致手足逆冷、全身寒冷的危險狀況。
這部分內容共有八條,是關於不適合使用發汗或下藥方法的論述。在《千金翼方》這部典籍中,並沒有收錄這些內容。
當身體的能量失衡出現在右側時,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因為這樣做會導致鼻血和口渴的症狀出現。同時,心中感到焦躁不安,喝水後可能會立即吐出清水。
如果身體左側有不正常的氣機波動(動氣),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因為這樣做會導致頭暈目眩的狀況。而且,一旦開始出汗,可能難以停止,進而引發筋肉抽搐跳動的問題。
當身體的能量(氣)向上運行過度時,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因為如果強行發汗,可能會導致氣更猛烈地向上衝,進而影響到心臟部位,引起不適或病症。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痛,目運,惡寒,食即反吐,谷不得前。一雲:谷不消化。
白話文:
當身體中的氣機問題出現在下方時,不宜使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因為這樣做不僅無法達到出汗的效果,反而會導致病人感到心中極度煩躁不安,全身骨節疼痛難忍,眼睛視物模糊或眼球震顫,同時伴有嚴重的畏寒感。進食後,病人可能會立即嘔吐,無法正常消化食物,或是食物根本無法往下消化運行。另一種說法是,食物無法得到適當的消化。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爲陽運,微爲陰寒。
白話文:
脈象如果是濡軟而弱,弱的特徵出現在關位(即關部,手腕內側的脈搏位置),濡的特徵則出現在顛部(脈搏的最上部,接近手掌的位置),微弱的感覺在上方出現,而澀滯的感覺在下方出現。這裡的「微」代表陽氣不充足,「澀」則表示血液流通不暢。當陽氣變得更加衰弱時,可能會發生中風的情況,伴隨著出汗,並且病人會感到焦躁不安。若是血液流通嚴重不暢(澀),就會引發手足逆冷的癥狀。在陽氣已經很弱的情況下還強行發汗治療,會使病人更加焦躁,甚至無法安眠。
脈象若是濕軟而乏力,其乏力之感反而出現在關部(手腕靠近手掌的部位),濕軟之感反倒出現在脈搏的頂端位置,而弦緊的脈象出現在脈搏的上方部位,微弱的脈象則出現在下方。弦緊的脈象代表著陽氣運行過盛,微弱的脈象則表示陰寒之氣偏盛。
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爲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幹,小便不利,心中飢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
虛而寒慄,咳而發汗,踡而苦滿,腹中復堅。
白話文:
病情表現為上半身實證而下半身虛弱,病人渴望得到溫暖。脈象稍微呈現弦狀代表體虛,這種情況不適合使用發汗的治療方法,因為發汗可能會導致身體發冷顫抖,並且難以自行恢復。倘若進行發汗療法,病人的咳嗽會變得更加嚴重,頻繁地吐出唾液泡沫,咽喉部位必定感到乾燥,小便也不順暢。病人會感到心慌飢餓,並在大約一整天的週期內發作,症狀類似於寒熱交替的瘧疾,但只有寒感而沒有發熱的現象。
身體虛弱且發冷顫抖,咳嗽同時出汗,蜷曲身體感到非常不適,腹部又再次變得堅硬。
脈濡而緊,濡則陽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以爲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裹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堅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顛。體惕而又振,小便爲微難。寒氣因水發,清谷不容間。嘔胃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爲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
白話文:
脈象既濡且緊,濡代表陽氣衰微,緊則意味著體內榮血中有寒氣存在。陽氣衰弱使得護衛體表的衛氣受風邪侵襲,從而導致發熱並伴有畏寒;榮脈緊張反映出胃氣寒冷,輕微的噁心伴隨心中煩躁不安。醫生誤以爲這是嚴重的熱症,於是採取解肌發汗的治療方法。
然而,這樣做反而導致陽氣進一步耗散,病人變得虛弱煩躁,心下部位出現堅實的痞塞感。表裏兩虛,體力急速衰竭,突然間感到頭暈。外來的熱邪停留於皮膚表面,心情憂鬱不寧,夜間無法安眠。醫者未察覺到胃氣寒冷的實際情況,寒氣積聚在關元(腹部的重要穴位)位置。
此時,原先的治療技巧都顯得無濟於事,有人甚至採用汲水澆身的錯誤方法試圖退熱。雖然外來的熱象暫時減退,但病人開始劇烈地顫抖並感到寒冷,雖加厚被子覆蓋,體內卻因出汗過多而出現頭重腳輕的狀況。身體不斷顫抖,小便也變得困難。因寒氣因誤用冷水而加重,消化功能受損,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
隨之而來的是嘔吐加劇,甚至有腸胃內容物倒流的危險,身體極度不適,無法安定。手腳冰冷,體內又感煩躁。若待到事態嚴重再想從後面挽救,恐怕已經難以挽回局勢了。
諸脈數動微弱,並[1]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幹。一雲:小便難,胞中幹。胃燥而煩,其形相像,根本異源。
[1]並可發汗:“並”疑訛,觀文意作“不”字乃是。(@此爲楊氏原注)
白話文:
各種脈象如果呈現頻繁跳動且微弱的特徵,都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但是,進行發汗治療之後,可能會導致大便變得困難,腹部感到乾燥不適。另一種看法是,可能會出現小便困難,以及膀胱部位感到乾燥。此外,病人可能伴有胃部乾燥而感到煩躁的症狀,這些症狀表面看起來相似,但其根源和病理機制是不同的。
並且能夠使人發汗:“並”字這裡疑似有誤,根據上下文意思,應該是“不”字才合理。(此為楊氏原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