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湯液經》~ 陽明病證論第二
陽明病證論第二
1. 陽明病證論第二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病,能食爲中風,不能食爲中寒。
白話文:
得了陽明病又遭受風邪侵襲的患者,會感到口苦、咽喉乾燥、腹部脹滿、稍微氣喘,伴有發燒和畏寒,脈象浮緊。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就會加劇腹部脹滿,並且引起小便困難。
在陽明病中,如果患者依然有食慾,這通常是風邪所致;如果完全沒有食慾,則是由寒邪所引起的。
陽明病,中寒,不能食而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爲欲作固瘕也,必須堅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白話文:
當陽明病中寒邪侵犯,患者不僅沒有食慾,而且小便不通暢,同時手腳不停地出汗,這種情況可能預示著將要出現固瘕(便秘與腹瀉交替的病症)。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胃部寒涼,無法正常分辨水分和食物。
陽明病,初爲欲食之,小便反不數,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此爲水不勝谷氣,與汗共並,堅者即愈。堅,大便堅也。
白話文:
在陽明病的初期,患者可能會有增加食慾的表現,但小便反而不像平常那樣頻繁,大便則維持正常。如果此人感到骨節疼痛,身體表面似乎有熱烘烘的感覺,接著忽然陷入瘋狂狀態,然後全身出汗而症狀隨之緩解,這種情況說明身體中的水分無法戰勝由食物產生的氣,二者共同通過出汗排出體外,而大便的堅硬狀態(即大便保持成型不鬆散)也會隨之改善,這是痊癒的跡象。
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此爲病在表。濈然汗出解後,大便堅而不溏.則風寒未傳入於裏,故爲病癒。一本作“脈緊即愈”,誤。其脈緊反去者,此爲欲解。
設脈浮緊爲未解,緊爲病傳,緊爲病進,何得爲愈?陽明病,久久而堅者。
汗出多,堅。發其汗,亦堅。
陽明病,脈浮而緊,其熱必潮,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當多汗而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此爲久虛故也。
冬陽明病,反無汗,但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若厥者,其人頭必痛。若不嘔不咳,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冬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者,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下懊憹,必發黃。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即衄。
陽明病,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陽明病,當心下堅滿,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不止者,死。止者,愈。
白話文:
當患者感到骨節疼痛,且身體表面似乎有發熱的跡象,這表明病邪主要停留於身體的表層。如果在大量出汗後,大便依然堅硬而沒有變得稀薄,這就證明風寒之邪並未進一步滲透到身體深層,因此可以判斷疾病已經康復。有些資料記載“脈搏變得緊繃即表示痊癒”,這是錯誤的理解。實際上,如果原本緊繃的脈象減退了,這才是疾病好轉的信號。
假設脈象浮緊代表病情尚未解除,因為緊脈通常意味著病邪正在傳變或病情在進展,那麼怎麼可能說已經痊癒了呢?然而,在陽明病的過程中,如果長期以來大便都保持堅硬,
出汗量多時,大便會更加堅硬。即使通過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大便依舊保持堅硬的狀態。
在陽明病中,如果脈象浮且緊,這表明體內的熱勢必然会像潮水一樣起伏,有固定的發作時間。而如果脈象僅僅是浮動的,那麼患者往往会盗汗,即在不覺察的情況下出汗。
在陽明病的情況下,理論上應該出汗較多,但倘若反而沒有出汗,且感到身體像有蟲子在皮膚下爬行,這種狀況是長期體虛所導致的結果。
冬天患陽明病時,如果反而沒有出汗,只有小便保持通利。接下來的兩三天內,如果出現嘔吐加咳嗽,且手腳有冰冷的感覺,那麼這個人的頭部必定會感到疼痛。相反,如果沒有嘔吐和咳嗽的症狀,手腳也不冰冷,那麼頭部就不會疼痛。
冬季時,如果陽明病只表現為頭暈,不畏寒,並且能夠進食但伴有咳嗽,這樣的人肯定會有咽喉疼痛。反之,如果並不咳嗽,則咽喉也不會感到疼痛。
在陽明病中,如果沒有出汗,小便也不順利,並且心下部位感到悶悶不樂或焦躁不安,這樣的病狀常常會伴隨著皮膚或眼白泛黃的情形出現。
患有陽明病的患者,如果錯誤地接受了火療,導致額頭微微出汗,但小便仍然不通暢,這樣的情況下也很容易引發皮膚或眼白發黃。
在陽明病期間,如果感到口乾舌燥,只想用水漱口而不願吞咽下去,這種情況多半會出現鼻出血的症狀。
脈象浮動、體溫上升、口和鼻子都感到乾燥,並且食慾良好的人,往往會有鼻出血的情況發生。
至於陽明病的患者,如果不能進食,強行用攻下的方法來退熱,必然會引起嘔吐。這是因為胃中虛弱且有寒涼的緣故。
陽明病的特徵是,如果感到心下部位堅硬脹滿,不應該使用攻下的治療方法。如果錯誤地使用攻下療法,導致腹瀉不止的,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反之,如果腹瀉停止了,則表示病情正在好轉。
夫病陽多有熱,有熱,有發熱之證也。一本作陽多者熱。下之則堅。則心下堅滿而成結胸。本虛,攻其熱必噦。無陽陰強而堅,下之必清谷而腹滿。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盡戌。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是爲轉在陽明。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溫,是爲系在太陰。太陰當發黃。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
至七八日而堅,爲屬陽明。
傷寒傳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以上廣論四條,論病傳。
陽明之爲病,胃中寒是也。
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此與上條,出《平脈辨證》。
白話文:
一般來說,陽明病多伴隨著熱象,即有發熱的症狀。另一種看法認為,若體內陽氣偏盛則易生熱。如果錯誤地下用攻伐藥物,會使腹部更加堅硬脹滿,進而形成結胸的病狀。如果本身體質虛弱,強行攻治其熱勢,很可能會引發嘔吐。而若是體內陰寒較重而堅實,使用攻下法則可能導致泄泻清水,腹部更加脹滿。
陽明病趨向好轉的時間,通常是在申時到戌時之間(大約下午三點至晚上九點)。
得了傷寒,如果出現發熱而無汗,同時伴有噁心不能進食,卻反而不斷出汗,這種情況表明病邪已經轉移到了陽明經。
患了傷寒後的第三天,如果檢測到陽明脈象盛大,這也是陽明病的一種表現。
患了傷寒,如果脈象浮而緩,手腳溫暖,這表示病邪纏綁在太陰經上。按照太陰病的特點,病人可能會出現黃疸。但如果小便自行通利,則不會發展成黃疸的症狀。
到了第七、八天,如果病人的腹部變得堅硬,這時候病邪已經轉屬於陽明經。
當傷寒病傳變到陽明經時,病人會漸漸地微微出汗。以上四條是廣泛討論疾病的傳變過程。
陽明病的特點,在於胃中有寒的狀況。
在太陽病初發時,如果發汗治療,但汗出不徹底,這樣可能會使病邪轉而侵犯陽明經。這條內容與前面提到的,都出自《平脈辨證》這部著作。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微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微陽陽明者,發其汗,若利其小便,胃中燥,便難是也。此與下問曰答曰諸條,均出《胎臚藥錄》。
白話文:
有人提問: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微陽陽明」之分,這是什麼意思呢?回答說:「太陽陽明」指的是由於脾胃功能收縮而引起的病症(脾約)。「正陽陽明」則是指胃中的實熱证狀。至於「微陽陽明」,是當通過發汗或利小便的方式治療後,導致胃中乾燥,進而出現大便困難的状况。這些問答都出自於《胎臚藥錄》這本書。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其汗,若下之,亡其津液,胃中乾燥,因爲陽明。不更衣而便難,復爲陽明病也。
問: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反惡熱。
白話文:
再問:如何會得到陽明病呢?回答:當太陽病患者經過發汗或瀉下的治療後,造成體內津液耗損,胃中變得乾燥,就會轉化成陽明病。另外,如果排便不暢,進一步也會形成陽明病。
又問: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回答:身體發熱,出汗而不怕冷,反而厭惡熱。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發熱惡寒者,何?答曰:然。雖二日,惡寒自罷,即汗出惡熱也。雖,每有也。《爾雅釋訓》雲:每有,雖也。
白話文:
又問:有的病在發病第一天就出現發熱和怕冷的症狀,這是為什麼?回答:是的,即使到了第二天,怕冷的症狀自己就會消失,然後開始出汗並厭惡熱。這裡的「雖」字意思是「常常」或「每每」,《爾雅·釋訓》裡解釋「每有」就是「雖」的意思。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處中,主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故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是爲陽明病。以上問曰、答曰五條,論陽明溫病。
白話文:
又問:為什麼怕冷的症狀會自動停止?回答:因為陽明位於人體中部,對應五行中的土,萬物歸於此,病邪不易再往其他地方傳變,所以起初雖然怕冷,但到了第二天自然停止,這就標誌著進入了陽明病的階段。以上五條問答,都在討論陽明溫病的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