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湯液經》~ 如瘧第二十五
如瘧第二十五
1. 如瘧第二十五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而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續自下,一日再三發,其脈微而惡寒,此爲陰陽俱虛,不可復發汗也。面色反有熱者,爲未欲解,以其不能得汗出,身必當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白話文:
如果得了太陽病,已經持續八九天,症状像瘧疾一樣,發燒並且怕冷,發熱的時間比怕冷的時間長,病人沒有嘔吐,大便稀疏,一天會發作兩三次,脈象微弱並且怕冷,這表示陰陽都虛弱,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臉色反而呈現紅潤,表示病症還沒有要好轉,因為無法出汗,身體一定會發癢,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各半的湯劑。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桂枝一兩十六銖,辛溫芍藥苦平生薑切,辛溫甘草炙,甘平麻黃去節,苦溫,各一兩大棗四枚,擘,甘平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兩仁者,甘溫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併爲六合,頓服。
白話文:
桂枝麻黃各半湯的配方如下:桂枝一兩十六銖,性味辛溫;芍藥一兩,味苦而性平;生薑切片,性味辛溫;甘草炙過,味甘性平;麻黃去節,性味苦溫,也是各一兩;大棗四枚,用手掰開,味甘性平;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去尖,每兩粒算一單位,味甘性溫。以上七種藥材,加入五升水中,首先煮麻黃,待水沸騰一兩次後,撈去表面浮沫,再放入其餘藥材,煮至剩下一升八合(約等於現在的600毫升),濾掉藥渣,溫熱時分六次服用。原本的說法是:將桂枝湯與麻黃湯各自取三合(約為現在的120毫升),合在一起成為六合(約為現在的240毫升),一次喝下。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但洪大,與桂枝湯。若其形如瘧,一日再三發,汗出便解,屬桂枝二越婢一湯。此條之方,舊與“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則亡陽也,不可復發其汗”之方相錯。說見《發汗後上篇》。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之後,如果出現大量出汗的情況,並且脈象僅僅是洪大,那麼應該繼續給予桂枝湯。如果病人的狀況類似於瘧疾,一天之內反復發作多次,並且出汗之後症狀就能緩解,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來治療。本條所提到的方劑,過去曾與“對於太陽病,病人有發熱、怕冷的症狀,且熱多寒少,脈搏細微弱小表示可能陽氣衰竭,不應再強迫出汗”的治療方劑混淆。相關的討論可見於《傷寒論》中的《發汗後上篇》部分。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桂枝辛溫芍藥苦平甘草炙,甘平麻黃去節,苦溫,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銖,切,辛溫石膏二十四銖,碎,辛微寒大棗四枚,擘,甘平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當裁爲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爲一方,桂枝湯二分。
白話文:
桂枝二越婢一湯的配方如下:桂枝性辛溫,芍藥味苦而性平,炙甘草味甘且性平,麻黃去除節後,其性苦溫,以上每一種藥材各取十八銖;新鮮生薑一刀切為一兩三銖,性辛溫;石膏二十四銖,需要先敲碎,性辛且微寒;大棗四顆去核,性甘平。右邊所列七種藥材,加入五升水中,首先煮沸麻黃約一至二分鐘,以去除表面上的浮沫,接著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熬煮直到剩下二升的藥液,濾去藥渣,溫熱後一次服用一升。
原本的說法是:應當分別製備越婢湯和桂枝湯,然後混合等量飲用一升。但現在的作法是將這兩方合成一個方劑,其中桂枝湯的份量佔總方的三分之二。
病者煩熱,汗出即解,復如瘧狀,日晡所發者,此屬陽明。脈實者,當下之,屬大柴胡湯、承氣湯證。脈浮虛者,當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白話文:
患者感到煩躁發熱,出汗後症狀就會緩解,但隨後又像瘧疾一樣反覆發作,且每天傍晚時分病情加重的,這屬於陽明經的問題。如果脈象堅實,應該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可考慮使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浮而虛弱,則應該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這時候適用的方劑是桂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