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湯液經》~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第二十二
1.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上篇太陽病,發其汗,汗出不解,其人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而動,振振欲仆地,屬玄武湯。
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而下之,則身體重,心悸,不可發其汗,當自汗出而解。
所以然者,尺中脈微,以裏虛。須表裏實,津液和,即自汗出愈。
心下悸下篇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裹急也。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半夏麻黃丸方半夏辛平麻黃苦溫,等分右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傷寒,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當與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其水入胃,必利。
白話文:
前文提到的心下悸動,如果是太陽病,已經實施發汗療法但症狀未解除,病人仍有發熱、心下悸動、頭暈、身體顫抖甚至近乎跌倒的狀況,這種情況適用玄武湯來治療。
如果脈象浮且數,按常理通過發汗可以痊癒,但若誤用了下法,病人會感到身體沉重,心悸加劇,這時不能再强行發汗,應該等待身體自然調節出汗以達到康復。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脈象在尺部微弱,反映身體內部虛弱。必須待到體內外都處於實壯狀態,津液調和,自然就會出汗而病症解除。
另外,如果太陽病期間,小便通利,可能是因為飲水過多導致心下悸動;相反,小便量少則可能會伴隨著腹部緊縮疼痛的症狀。
對於心下悸動的問題,可以使用半夏麻黃丸作為主方治療。
半夏麻黃丸方:取半夏(辛平)和麻黃(苦溫)各等分,將這兩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劑,每次飲水送服三丸,每日三次。
在傷寒病中,如果手足冰冷並且伴有心下悸動,首先需要處理水氣問題,應該給予茯苓甘草湯,之後再處理手足冰冷的厥逆症狀。如果不這樣做,積聚的水氣可能會進入胃中,引起腹瀉。
茯苓甘草湯方茯苓二兩,甘平甘草炙,一兩,甘平桂枝二兩,辛溫生薑三兩.辛溫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發汗過多以後,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屬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湯方桂枝四兩,辛溫甘草二兩,炙,甘平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即愈。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茯苓甘草湯方:茯苓二兩(甘平)、炙甘草一兩(甘平)、桂枝二兩(辛溫)、生薑三兩(辛溫)。將這四味藥材加入四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二升,濾去藥渣,分成三次溫服。
如果發汗過度,病人出現交叉雙手按住胸口、心下悸動並希望用手按壓緩解的症狀,這種情況適用桂枝甘草湯治療。
桂枝甘草湯方:桂枝四兩(辛溫)、炙甘草二兩(甘平)。將這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一升,濾去藥渣,一次喝完即可痊癒。
在傷寒的第二或第三天,如果病人感到心中悸動且煩躁不安,建議使用小建中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案。
在傷寒病中,如果脈象呈現結代(脈搏跳動不規律,有中止現象),並且伴有心悸,應該使用炙甘草湯來治療。
炙甘草湯方甘草四兩,炙,甘平桂枝辛溫生薑辛溫,各三兩,切麥門冬去心,半升,甘平麻子仁半升,甘平人蔘甘微寒阿膠甘平,各二兩大棗三十枚,擘,甘平生地黃一斤,切,甘寒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消烊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炙甘草湯方:炙甘草四兩(甘平)、桂枝(辛溫)、生薑(辛溫,均切片)各三兩、去心麥門冬半升(甘平)、麻子仁半升(甘平)、人蔘二兩(甘微寒)、阿膠二兩(甘平)、大棗三十枚(擘開,甘平)、生地黃一斤(切片,甘寒)。將這九味藥材與七升清酒和八升水一同煎煮,直至剩三升,去除藥渣後加入熔化的阿膠,攪拌均勻,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脈按之來緩,時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白話文:
脈搏按之緩慢,時而停止後又恢復跳動的稱為“結脈”。脈搏跳動中斷,接著出現快速而微小的脈動,中間似乎有回復的跡象,再次跳動稱為“反動”,也是“結脈”,屬於陰性脈象。如果脈搏中斷後無法自行恢復,而需要再次啟動跳動的,稱為“代脈”,同樣屬於陰性脈象。遇到這樣的脈象,通常表示病情較為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