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

《伊尹湯液經》~ 火邪清血第二十

回本書目錄

火邪清血第二十

1. 火邪清血第二十

太陽病,以火燻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有清血,名爲火邪。火邪者,桂枝去芍藥以利小便,故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白話文:

對於太陽病(中醫中描述的外感疾病的一種),如果用火療法(一種中醫治療方法,使用火或熱來治病)治療,但未能出汗,患者可能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如果疾病未能在治療週期內得到緩解,可能會出現便血的症狀,這被稱爲“火邪”。對於火邪的治療,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來主治。

(@這條就有意思了,說是去芍藥以利小便,此似乎與劉復先生說芍藥利小便說相矛盾。當然依現今的研究可以知道小便的過程並不簡單,中間涉及許多複雜的反應。故此處在去芍藥下加註‘以利小便’(不知是否爲楊氏所加註,疑,當考),頗有意思)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桂枝辛溫生薑切,辛溫蜀漆辛平,各三兩,洗,去腥甘草二兩,炙,甘平牡蠣五兩,熬,鹼平龍骨四兩,甘平大棗十二枚,擘,甘平右七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一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

傷寒,脈浮,而醫以火迫劫之,亡陽,驚狂,起臥不安,屬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傷寒,加溫針必驚。

脈浮熱甚而灸之,此爲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咽燥,必吐血。

白話文:

(註釋部分:這裏提到的“去芍藥以利小便”可能是在說明在這個藥方中去掉芍藥是爲了有利於小便的排出。這與劉復先生說的芍藥利小便的觀點看似矛盾,但實際上,中醫理論中的藥物作用機理是複雜的,涉及到多個方面和層次。所以這裏可能是在特定的治療背景下,去掉芍藥以調整藥方的效果。)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的配方是:桂枝(辛溫)、生薑(切,辛溫)、蜀漆(辛平,各三兩,洗淨去腥)、甘草(二兩,炙,甘平)、牡蠣(五兩,熬,鹼平)、龍骨(四兩,甘平)、大棗(十二枚,擘,甘平)。這七味藥材,用八升水煮,先煮蜀漆,煮到水減少二升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去掉藥渣,溫服一升。

另一種方法是:用一斗二升水煮,煮至五升。

對於傷寒(中醫指的外感疾病),如果出現脈浮,但醫生用火療法強行治療,導致陽氣喪失,出現驚恐、狂躁、起臥不安的症狀,也屬於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的治療範疇。 對於傷寒,如果使用溫針(一種中醫鍼灸方法)治療,也可能導致患者驚恐。

對於傷寒,如果使用溫針治療,患者必然會出現驚恐的症狀。

如果脈象浮起且熱勢嚴重,但此時進行艾灸治療,這是錯誤的治療方法。因爲這種方法試圖用治療虛證的方法來治療實證,由於火的刺激,會導致咽喉乾燥,甚至可能吐血。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爲邪,則爲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氣難復。

白話文:

對於脈象微而數(即脈象微弱且快速)的情況,應謹慎使用艾灸治療。因爲火可能變成邪氣,導致患者煩躁不安。這種治療方法可能會誤將虛證當作實證來處理,導致血散於脈中。雖然火勢可能看似微弱,但它在體內攻擊的力量卻很強,可能導致骨頭燒焦、筋脈受損,使血氣難以恢復。

太陽病二日,而燒瓦熨其背,大汗出。火氣入胃,胃中竭燥,必發譫語。十餘日振而反汗出者,此爲欲解。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其人慾小便反不得,嘔,欲失溲,足下惡風。腰以下不得汗故。大便堅者,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便已,其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白話文:

對於太陽病(一種中醫指的外感疾病)的患者,如果在發病的第二天用燒熱的瓦片熨其背部,導致患者大量出汗,這會使火熱之氣進入胃中,使胃內乾燥竭盡,患者可能會出現譫語(胡言亂語)。如果在十多天後,患者身體震顫並再次出汗,這是疾病將要解除的跡象。但如果患者的汗從腰部以下無法排出,那麼患者可能會感到想要小便卻排不出,同時可能出現嘔吐、想要排尿但排不出,以及腳部對風有不適感。這些症狀都是由於腰部以下無法出汗所導致的。如果大便乾燥,小便本應頻繁,但反而出現不頻繁或過多的情況。大便排出後,患者可能會感到頭部突然疼痛,同時腳心會發熱,這是因爲穀物精氣(指食物營養)向下流動所導致的。

脈浮,當以汗解,而反灸之,邪無從去,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當重而痹,痹,不仁也。此爲火逆。若欲自解,當先煩,煩乃有汗,隨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當解。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起,應該通過發汗來解除疾病,但如果反而使用艾灸治療,邪氣就無法被排除,反而會因火勢而更盛,導致疾病從腰部以下出現重感和痹痛(麻木不仁)。這就是所謂的火逆。如果疾病想要自行解除,患者會先感到煩躁,煩躁過後纔會出汗,隨着汗液的排出,疾病也會得到緩解。我們如何知道這一點呢?因爲脈象浮起,所以我們知道只要出汗,疾病就會得到緩解。

如果使用燒熱的針來使患者出汗,但針的部位受到寒冷刺激,導致局部紅腫並像核一樣突起,這很可能會引發奔豚病(一種中醫疾病,表現爲氣從少腹向上衝撞心臟)。當感覺到氣從下腹部上衝至心臟時,可以在紅腫突起的地方施灸一壯(艾灸的一種方法),並配以桂枝加桂湯進行治療。

桂枝加桂湯方桂枝五兩,辛溫芍藥苦平生薑辛溫,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甘平甘草二兩,炙,甘平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

所以加桂者,能泄奔豚氣也。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屬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白話文:

桂枝加桂湯的配方包括:桂枝五兩(辛溫),芍藥三兩(苦平),生薑三兩(辛溫),大棗十二枚(擘,甘平),甘草二兩(炙,甘平)。將以上五味藥材放入七升水中,煮至三升,去掉藥渣,溫服一升。原本桂枝湯的配方中桂枝的用量較少,但在此處桂枝的用量增加至五兩。

之所以增加桂枝的用量,是因爲桂枝能夠泄散奔豚氣(中醫中的病理概念,指氣逆上衝)。

如果因爲火逆(因火邪導致的病理變化)而使用瀉下法(如通便等)治療,導致患者煩躁不安,這屬於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的治療範疇。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桂枝一兩,辛溫甘草甘平龍骨甘平牡蠣鹼平,各二兩,熬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白話文: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的配方包括:桂枝一兩(辛溫),甘草二兩(甘平),龍骨二兩(甘平),牡蠣二兩(鹼平,熬)。將以上四味藥材放入五升水中,煮至二升,去掉藥渣,溫服八合。每天服用三次。

2. 氣上撞第二十一

太陽病下之,氣上撞,可與桂枝湯。不撞,不可與之。

白話文:

對於太陽病誤用下法後,若出現氣向上衝的症狀,可以給予桂枝湯治療。如果沒有氣上衝的症狀,就不應使用桂枝湯。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堅,脅下痛,氣上撞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此條宜桂苓五味甘草湯。方見《金匱》。

白話文:

在傷寒後出現嘔吐、瀉下,再進行發汗治療後,病人感到虛弱不安,脈搏非常微弱。到了第八九天時,心下部位有痞塞堅硬感,胁部疼痛,氣向上衝至咽喉,伴有頭暈目眩,全身經脈跳動不安,這種情況長期下去可能會導致萎縮。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桂苓五味甘草湯,該方劑可參考《金匱要略》。

傷寒吐、下、發汗後,心下逆滿,氣上撞胸,起則頭眩,其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搖,屬茯苓桂枝術甘草湯。

白話文:

傷寒後經歷嘔吐、瀉下、發汗治療,病人感到心下部位不適,有滿脹感,氣向上衝擊胸部,站起來時頭暈,脈象沉緊。若再進行發汗治療會干擾經絡,身體會不由自主地震顫,這種情況適用於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桂枝術甘草湯方茯苓四兩,甘平桂枝三兩,辛溫白朮苦溫甘草甘平,炙,各二兩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狀,撞臍,屬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白話文: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茯苓四兩(甘平性質)、桂枝三兩(辛溫)、白朮二兩(苦溫)、甘草二兩(甘平,炙烤過),將這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中煎煮,縮至三升,去掉藥渣,分成三次溫服。

發汗治療後,如果病人感到肚臍下方悸動,像有物體要向上衝(即奔豚狀),氣沖向肚臍部位,適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治療。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茯苓半斤,甘平桂枝四兩,辛溫甘草一兩,炙,甘平大棗十五枚,擘,甘平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如桂枝證,其頭不痛,其項不強,寸口脈微浮,胸中痞堅,氣上撞咽喉不得息,此爲胸有寒,當吐之。

白話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茯苓半斤(甘平)、桂枝四兩(辛溫)、甘草一兩(炙烤,甘平)、大棗十五枚(擘開,甘平)。將茯苓先用一斗水煎煮,煮至剩下八升時加入其他藥材,再煎至剩三升,濾掉藥渣,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一天三次。

病情表現類似桂枝湯的適應症,但病人頭部不痛,脖頸也不僵硬,脈象在寸口部位稍微浮起,胸中感覺痞塞堅硬,氣向上衝擊至咽喉造成呼吸困難,這是因為胸部有寒邪停滞,應該使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