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湯液經》~ 發汗吐下後證第十三
發汗吐下後證第十三
1. 發汗吐下後證第十三
發汗吐下後上篇上:太陽病,先發其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者,不愈。浮爲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解其外則愈。屬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屬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千金》作麻黃湯,又作桂枝湯。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加厚朴二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餘依前法。
大下以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白話文:
在進行發汗、催吐或瀉下等治療方法之後,根據古典中醫理論的上篇上部分所述:如果一個患者患了「太陽病」,首先使用了發汗的方法去治療,但症狀並未得到緩解,接著又採用了瀉下的治療方式。假如此時患者的脈象仍表現為浮脈,這意味著病邪仍在體表,並未得到根本解決,因此病情不會好轉。脈象浮通常表示病邪處於身體的表面,應該用以表散的方式處理,而不應使用瀉下手段,這樣做反而會導致病情難以痊癒。現在我們觀察到患者的脈象依然是浮脈,進一步確認病邪仍在體表,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調理體表,使病邪得以解除,這樣病情就會好轉。針對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的方劑是桂枝湯。
當患了太陽病(一種中醫的病症分類,通常指外感風寒的初期階段),如果誤用了瀉下的治療方法之後,出現輕微的氣喘狀況,這是因為體表的邪氣尚未完全解除所致。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來治療。在《千金要方》(一本古代著名的中醫典籍)中,對於這種病症的處理,有時被記載為使用「麻黃湯」,也有時記載為使用「桂枝湯」作為治療方案。
在桂枝湯的基礎配方上,增加厚朴二兩以及杏仁五十粒(需去除其皮尖)。其他藥物及煎煮方法則遵循先前的指示進行。
在進行了瀉下治療之後,不應該再使用桂枝湯進行進一步的治療。如果出現出汗並且伴有喘息的症狀,而且體溫並沒有高燒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給患者服用由麻黃、杏仁、甘草和石膏組成的湯劑。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再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續在,先與小柴胡湯。嘔止小安,其人鬱郁微煩者,爲未解,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嘔止小安”,一作“嘔不止,心下急”。
凡柴胡湯證而下之,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白話文:
太陽病的病情,在經過十多天後,不恰當地反覆使用了好幾次瀉下的治療方法。接下來的四五天裡,如果出現了柴胡證的持續症狀,首先應該給予小柴胡湯進行治療。假如嘔吐停止,病人稍微感到舒緩,但是仍然情緒抑鬱,偶有輕微煩躁的情況,這表示病情尚未完全解除。這種情況下,應該給予大柴胡湯進行治療,適當的使用瀉下方能治癒病情。
另外,對於“嘔止小安”的描述,還有一種解釋是:“嘔吐不止,並且心下感到緊迫不適”。
凡是屬於柴胡湯適應症的病患,如果誤用了瀉下治療,而柴胡湯所針對的病症並未解除時,應該再次給予柴胡湯。服藥後,病人會感到身體溫熱、微微顫抖,接著會出汗,隨著發熱狀況的解除,疾病也就逐漸康復了。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而微利。此本當柴胡湯,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再服小柴胡湯以解其外,後屬柴胡加芒硝湯。
白話文:
患者遭受傷寒十三天仍未見好轉,症狀包括胸部和脅部感到充盈不適,並且出現噁心嘔吐的狀況,每天傍晚時分開始發燒,伴有輕微腹瀉。根據病情描述,原本應該使用柴胡湯來治療,但似乎之前用錯了方法,導致服用後並未見到腹瀉減緩的效應。現在反而出現腹瀉,可推知之前的醫生可能使用了丸劑類的瀉藥進行治療,這並非對症下藥的正確做法。傍晚時的發熱現象,顯示病邪仍在體內積聚,屬於實證的表現。正確的治療步驟應該是,首先再次服用小柴胡湯來解除體表的病邪,隨後再調配柴胡加芒硝湯來進一步治療內熱的問題。
小柴胡湯方柴胡二兩十六銖,苦平黃芩苦平人參甘微寒甘草炙,甘平生薑辛溫,各一兩,切半夏一合,洗,辛平大棗四枚,擘,甘平右七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以解其外。不解更作。
白話文:
小柴胡湯的配方如下:柴胡重量為二兩十六銖,性味苦而平;黃芩也是苦而平的特性;人參味甘帶點微寒;經過炙烤的甘草味道甘甜且性平;生薑則辛溫,這四種藥材每一種取一兩,並且將生薑切成片;半夏的用量是一合,需要先清洗乾淨,其性味辛而平;大棗使用四枚,去核後撕開,味道甘平。以上七種藥物,加入四升的水一同煎煮,煮至剩下二升的液體時,將藥渣濾掉,留下湯汁。待湯汁溫熱後,分成兩次服用,目的是為了調理體表的不適。如果服用一次後症狀未見緩解,可以再依同樣方法煎煮服用一次。
柴胡加芒硝湯方右,以前七味,以水七升,下芒硝三合,大黃四分,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五合,微下即愈。本雲:柴胡湯再服,以解其外。
餘二升,加芒硝、大黃、桑螵蛸也。
白話文:
柴胡加芒硝湯的配方如下:取上述七種藥材,使用七升水進行煎煮,加入芒硝三合(約為現在的45毫升)以及大黃四分(約為藥材總量的四分之一),再加入五枚桑螵蛸。將這些材料一同煎煮,直至剩餘一升半(約為現在的900毫升)的液體,之後濾去藥渣。待藥液溫熱後,分次服用五合(約為現在的300毫升)。服用後,若能稍微通便,則疾病即可痊癒。原本的說法是:再次服用柴胡湯,可以幫助解除體表的病邪。
其餘二升的藥物中,需要加入芒硝、大黃和桑螵蛸這幾味藥材。
傷寒五六日,其人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此爲未解,屬柴胡桂枝幹薑湯。
白話文:
大約在患了傷寒的第五、六天時,病人已經經歷過發汗治療,之後又進行了瀉下處理。現在的症狀是胸部和兩脅之間感到滿脹且有輕微的鬱結感,小便不順暢,感到口渴卻沒有嘔吐的現象,並且只有頭部出汗,身體狀況在發冷與發熱之間交替,心情煩躁不安。這些症狀顯示病狀尚未完全解除,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來治療。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柴胡八兩苦平桂枝三兩,辛溫栝樓根四兩,苦寒黃芩三兩,苦平牡蠣二兩,熬,鹼平甘草二兩,炙,甘平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溫服一升,日二服。初服微煩,汗出愈。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屬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白話文:
柴胡桂枝乾薑湯的配方如下:柴胡八兩(性味苦、平),桂枝三兩(性味辛、溫),天花粉(即栝樓根)四兩(性味苦、寒),黃芩三兩(性味苦、平),牡蠣二兩(需先煎熬,性味鹼、平),甘草二兩(需炙烤,性味甘、平)。將上述七種藥材,用十二升水煎煮,煮至剩下六升時,濾掉藥渣,再將藥液加熱煎煮一番,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一天分兩次服用。開始服用時可能會有輕微煩躁感,隨著出汗症狀減輕即表示藥效發揮,逐漸趨向痊癒。
患了傷寒病大約八、九天後,使用了瀉下治療方法,結果出現了胸口脹滿、心情煩躁不安、受到驚嚇、小便不順暢以及說胡話的症狀,甚至全身無法自如地翻身,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治療。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柴胡四兩苦平黃芩苦平人參甘微寒生薑切,辛溫龍骨甘平牡蠣熬,鹼平桂枝辛溫茯苓甘平鉛丹辛微寒,各一兩半大黃二兩苦寒半夏一合半,洗,辛平大棗六枚,擘,甘平右一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大,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柴胡湯,今加龍骨等發汗吐下後上篇下:太陽病,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堅,可與小承氣湯,和之則愈。
白話文: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配方如下:柴胡四兩,味道苦且性質平和;黃芩,味道苦且性質平和;人參,味道甘甜且微寒;生薑切片,味道辛且性質溫;龍骨,味道甘且性質平和;牡蠣經過熬製,味道鹼且性質平和;桂枝,味道辛且性質溫;茯苓,味道甘且性質平和;鉛丹,味道辛且微寒;以上各一味藥材皆為一兩半。大黃二兩,味道苦且性寒;半夏一合半,需要先清洗,味道辛且性質平和;大棗六枚,掰開,味道甘甜且性質平和。
右邊這十二種藥物,用八升水來煎煮,煮至剩下四升時,再加入切成像棋子大小的大黃,繼續煮沸一至兩次,之後去除藥渣,趁溫熱時分兩次服用,每次一升。
原本的說法是「柴胡湯」,現在則是在其中加入了龍骨等藥材。此方適用於發汗、催吐或瀉下治療後的情況。
在前文提到:對於太陽病患者,在經歷了嘔吐、瀉下、發汗等治療後,如果出現輕微煩躁、小便頻繁、大便稍顯乾硬的情況,可以給予小承氣湯來調和,這樣就可以康復了。
傷寒吐下後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曰,其人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神之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屬大承氣湯。若下者,勿復服。
白話文:
在治療傷寒過程中,經過催吐或瀉下療法後病情仍未見好轉,病人連續五六天到十多天無法順利排便,且每天傍晚時分開始發燒,這時他們不會感到寒冷,反而會出現類似見到鬼神般的胡言亂語。病情嚴重時,病人可能會認不出周圍的人,無意識地摸衣服、做些無目的動作,表現出極度焦慮不安,伴有輕微的喘息和眼睛直視的現象。如果病人的脈象是弦狀的,預示還有康復的可能;若是脈象澀弱,則情況危急,可能有生命危險。對於症狀較輕的病人,如果只是單純發燒並說著糊塗話,適合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但如果已經進行了瀉下治療,就不要再繼續服用此方了。
傷寒十三日,過經而譫語,內有熱也,當以湯下之。小便利者,大便當堅。而反利,其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爲內實,屬調胃承氣湯證。
發汗吐下後中篇上:太陽病下之,其脈促,胸滿者,屬桂枝去芍藥湯。若微寒,屬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藥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餘依前法。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餘依前法。
白話文:
在患了傷寒十三天之後,如果病已經超過了通常的病程,而病人開始說胡話,這表示體內有熱邪存在,應該使用湯藥來下瀉熱毒。一般來說,如果小便通利,那麼大便應該會變得堅硬。但如果是相反的情況,大便反而通利,而且脈象平和,這就說明之前的治療可能是醫生用了丸劑來嘗試下瀉,其實並未對症下藥。再者,如果病人自己有腹瀉的情況,按照常理,其脈象應該表現為微弱甚至近乎休克的狀態(微厥)。然而,現在病人的脈象卻是和緩的,這表明腹瀉並非因為虛弱,而是因為體內有實邪阻滯,這種情況屬於調胃承氣湯的治療範疇。
在進行發汗、催吐或瀉下治療之後的案例中,上篇提到:如果原本患有太陽病的患者,在使用瀉下療法之後,出現了脈搏急促且胸部滿脹的症狀,這時建議使用「桂枝去芍藥湯」來治療。倘若在這些症狀之外,還伴有輕微的寒戰情形,那麼就應該調整處方,使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來更妥善地對症下藥。
桂枝去芍藥湯的配方是這樣:在原本的桂枝湯配方中去掉芍藥,其他藥物及用量依照先前的方法準備。
在桂枝湯的基礎方子中,去掉芍藥這一味藥,然後加入一塊附子,需要先將附子用火炮製過,去除外皮,並且打碎成八片。
我依照先前的方法來做。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急當救裹。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三日,已發其汗、吐、下、溫針,而不解,此爲壤病,桂枝湯復不中與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而治之。
下以後,復發其汗,必振寒,又其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大汗,若大下而厥冷者,屬四逆湯證。
白話文:
得了傷寒病,如果醫生使用下法治療後,病人持續有腹瀉、排泄物像米泔水一樣清澈不止,並且全身疼痛,這種情況應當緊急處理內臟的問題。如果身體疼痛減輕,腹瀉自然趨於正常,那麼就應當緊急處理身體表面的病症。治療內臟虛寒的適宜方劑是四逆湯,而治療身體表面風寒的適宜方劑是桂枝湯。
如果患了太陽病已經三天,已經嘗試了發汗、催吐、瀉下和溫針等治療方法,但是病情依然沒有好轉,這就表示病情已經變得複雜難治,這種情況下,再使用桂枝湯可能就不適合了。
觀察患者的脈象和症狀,瞭解患者遭受了哪些病理變化,然後根據這些具體的症狀來施以相應的治療。
在使用瀉下治療之後,如果再使人出汗,病人必定會感到寒冷戰慄,同時脈象呈現微細的特徵,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病人的體內外都處於虛弱的狀態。
大量出汗,或是嚴重腹瀉後伴隨著手足冰冷的情況,屬於四逆湯的治療範圍。
下以後,復發其汗者,則晝日煩躁不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而無表證,其脈沉,身無大熱,屬乾薑附子湯。
白話文:
在使用瀉下治療之後,如果再使人出汗,那麼患者可能會在白天感到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到了夜晚卻相對平靜,並且沒有嘔吐、口渴的症狀,同時也沒有出現典型的外感病徵,脈象沉緩,身體並無高燒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
乾薑附子湯方乾薑一兩,辛溫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溫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即安。
發汗、吐、下以後不解,煩躁,屬茯苓四逆湯。
白話文:
乾薑附子湯的配方如下:乾薑一兩,性味辛溫;附子一枚,需先經過炮製(烘烤),去除外皮後切為八片,同樣具有辛溫的特性。將這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煎煮至剩下一升的藥液,接著濾去藥渣,建議一次性飲用完畢,如此一來,身體狀況即可得到舒緩。
在經過發汗、催吐、瀉下等治療方法後,如果症狀仍未解除,並且出現心神不寧、煩躁的情況,這時建議使用茯苓四逆湯進行治療。
茯苓四逆湯方茯苓四兩,甘平人參一兩,甘微寒甘草二兩,炙,甘平乾薑一兩半,辛溫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辛溫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茯苓四逆湯的配方如下:茯苓四兩(茯苓),性味甘平;人參一兩(人參),性味甘微寒;甘草二兩(炙甘草),經過炙烤,性味甘平;乾薑一兩半(乾姜),性味辛溫;附子一枚,需生用並去皮,破成八片,性味辛溫。將上述五味藥材,加入五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二升的藥液,去掉沉澱物,溫熱後每次服用七合(約175毫升),一天分三次服用。
發汗吐下後中篇下: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苦飢不能食,但頭汗出,屬梔子湯證。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屬梔子湯證。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屬梔子乾薑湯。
梔子乾薑湯方此與下梔子厚朴湯方內,均應有豉而無者,必爲傳鈔者誤遺之故。
白話文:
在進行發汗、催吐或瀉下治療之後的情況中,接下來談到的是關於陽明病的處理:如果對陽明病使用了瀉下的方法,病人外表仍有發熱的現象,手腳摸起來是溫暖的,而且沒有出現胸部鬱結不適的症狀,但是感到心情煩躁不安,雖感到飢餓卻又吃不下東西,同時只有頭部出汗。這種情況屬於梔子湯的治療範疇。
在患了傷寒五六天後,如果因為強烈的瀉下治療,導致身體發熱的狀況仍未消除,並且心中感到有鬱結般的疼痛,這表示病情還沒有好轉的跡象,這種情況屬於中醫上的「梔子湯證」。換句話說,當患者經歷了數日的傷寒後,經過劇烈瀉下處理,假如依然發燒且心區疼痛,意味著病狀並未緩解,適合採用梔子湯來治療。
得了傷寒病,醫生用丸劑進行強力瀉下治療後,身體依然發熱,並且有輕微的煩躁不適,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梔子乾薑湯來治療。
梔子乾薑湯的方子中,以及下方提到的梔子厚朴湯的方劑內,兩者都應該包含豆豉這味藥材,但實際上卻都沒有列出,這肯定是抄寫傳遞過程中出現的疏忽或遺漏。
梔子十四枚,擘,苦寒乾薑二兩,辛溫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傷寒下後,煩而腹滿,臥起不安,屬梔子厚朴湯。
白話文:
取十四枚梔子,剝開它們,梔子性味苦寒;再取二兩乾薑,性味辛溫。將這兩種藥材放入三升半的水中,煎煮至剩下一升半的藥液,然後濾掉藥渣。將煎好的藥液分成兩份,每次溫熱後服用一份。如果在服用後有嘔吐的情形,就停止後面的服藥。
在治療傷寒之後,如果出現心煩且腹部脹滿,躺下或起身都感到不適的情況,這時適合使用梔子厚朴湯來治療。
梔子厚朴湯方梔子十四枚,擘,苦寒厚朴四兩,炙,苦溫枳實四枚,炙,苦寒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厚朴湯的配方如下:梔子十四枚,掰開使用,性味苦寒;厚朴四兩,經過炙烤,性味苦溫;枳實四枚,也經過炙烤,性味苦寒。將這三味藥材加入三升半的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一升半的藥液,過濾掉藥渣,分為兩次服用。每次服用前應溫熱藥液。如果在第一次服用後出現嘔吐現象,則停止後續的服用。
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堅滿,乾嘔,不能食飲,往來寒熱,而未吐下,其脈沉緊,可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爲壞病。
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的症狀沒有得到緩解,進而轉化為少陽病的階段,病人會感到兩肋下方脹滿不適,乾嘔而無法正常進食飲水,同時出現交替性的寒熱感,但尚未經歷過嘔吐、瀉下或發汗、溫針等治療手段,且脈象呈現沉緊的特徵,這時可以考慮給予小柴胡湯來治療。
然而,如果病人已經經歷了嘔吐、瀉下、發汗或是溫針等治療方法,並且出現了神志不清、說胡話等譫語的症狀,意味著原本的小柴胡湯適用症狀已經消失,這種情況就被稱為病情複雜化或曰「壞病」,需要根據當前具體病情重新評估並調整治療方案。
知道病人遭受了什麼樣的病邪侵害,就根據病情來施以相應的治療方法。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屬梔子湯。若少氣,梔子甘草湯。若嘔,梔子生薑湯。若腹滿,梔子厚朴湯。
梔子甘草湯方於梔子湯中加甘草二兩即是。
梔子生薑湯方於梔子湯中加生薑五兩即是。
白話文:
在進行發汗、催吐或瀉下等治療方法之後,如果出現身體虛弱且感到心神不寧、無法安睡的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有不停翻身、心情極度煩躁不安的狀況,這些症狀屬於梔子湯的適用範圍。倘若同時感到氣短乏力,可以使用梔子甘草湯來治療。如果伴有嘔吐情形,則應該採用梔子生薑湯。而遇到腹部脹滿不適的問題時,則適合使用梔子厚朴湯來處理。
梔子甘草湯的配方是在梔子湯的基礎上,再加上二兩甘草而成。
梔子生薑湯的配方是在梔子湯的基礎上,再加入五兩生薑而成。
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致升,屬白虎湯。一作白虎加入人參湯。
大下後,口燥,裏虛故也。
白話文:
在治療傷寒過程中,經過嘔吐或瀉下手段後,如果病狀持續七八天仍未見好轉,且出現體內熱毒積聚、同時體表和體內都感到熱度不退的情況,病人經常感到怕風,口渴得厲害,舌頭乾燥令人煩躁不安,非常想喝水以至於想大量飲用,這種情況下適用的方劑是白虎湯。另一種做法是加入人參的白虎加人參湯。
在進行了強烈的瀉下治療之後,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這是因為體內津液虧虛所致。
(@本條可能因爲印刷故,使得排列介於低一格到兩格之間,難以辨別。根據楊氏的排法,此不以傷寒起首,竊以爲以低兩格書寫爲是。)發汗吐下後下篇上:附差後勞復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其汗,表裏俱虛,其人因冒。冒家,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無津液,而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後,發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
吐、下、發汗後,其人脈平,而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者,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即愈。
傷寒瘥已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傷寒後,脈沉,沉爲內實,下之解,屬大柴胡湯證。
傷寒汗出,若吐下解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者,屬旋覆代赭湯。
白話文:
(由於可能是印刷原因,這部分內容在排版上有些混亂,行距不一,導致閱讀辨認困難。按照楊氏的編排方式,這裡並非以《傷寒論》的開頭為起點,我私下認為應該將這部分低兩格書寫的內容視為正確。)
在使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等方法治療後的另一篇章中提到:如果患了太陽病(一種外感熱病的類型),先用了瀉下法卻未見好轉,然後又再次使人發汗,這樣一來,病人就會出現表層和內部都虛弱的情況,導致病人感到頭重腳輕、神志不清的「冒」的症狀。對於這種「冒家」(指有這種頭重冒眩症狀的病人),適當的時候讓病人自然出汗,通常病情就會自行痊癒。
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出汗後體表的症狀已經緩和。當體表症狀雖已緩和,但體內尚未調和時,接下來才會考慮使用下法來治療。
任何疾病的情況下,無論是通過發汗、催吐、瀉下或是流失血液,導致身體失去津液,但只要人體內的陰陽兩種能量能夠自行調和,那麼疾病必然會自然痊癒。
在進行了強烈的瀉下治療之後,如果又出汗,病人出現小便不暢的情況,這是身體失去了太多的津液所致,此時不宜再進行治療。如果病人的小便逐漸變得順暢,那麼他的病情自然就會好轉。
在嘔吐、瀉下、發汗治療之後,如果病人的脈象恢復平和,但稍微感到心煩,這是因為身體剛剛經歷治療後較為虛弱,還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飲食的氣息所導致的。
如果病人的脈象已經恢復正常,但在傍晚時分出現輕微煩躁的狀況,這是因為疾病剛剛好轉,身體還未完全復原,家人過早給予較多的飲食,導致脾胃功能依然薄弱,無法有效消化這些食物,因而引起輕微的煩躁感。這時,減少飲食份量就會逐漸康復。
在患了傷寒疾病並康復之後,如果又再次出現發燒的情況,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如果病人的脈象呈現浮動的特徵,這表示病邪偏於體表,可以通過發汗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反之,如果脈象沉實,則表示病邪滯留於體內較深的位置,這種情況下應該採用通下的方法來治療,以清除體內的病邪。
在得了傷寒之後,如果脈象變得沉遲,這種沉遲的脈象表示體內有實邪鬱結。對於這種情況,使用瀉下的方法可以達到解除病狀的效果,這時所對應的治療方劑屬於大柴胡湯的適應症。
如果患了傷寒病,經過發汗、催吐或瀉下等治療方法後,依然感到胸口下方有悶脹不適,並且經常打嗝、無法緩解,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旋覆代赭湯來治療。
旋覆代赭湯方旋覆花三兩,鹼溫人參二兩,甘微寒生薑五兩,切,辛溫代赭石一兩,碎,苦寒甘草三兩,炙,甘平半夏半升,洗,辛平大棗十二枚,擘,甘平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白話文:
旋覆代赭湯的配方如下:旋覆花三兩、鹼溫人參二兩、甘微寒的生薑五兩(切片)、辛溫的代赭石一兩(碾碎)、苦寒的甘草三兩(炙烤過)、辛平的半夏半升(先清洗過)、甘平的大棗十二枚(剖開),右邊這七種材料,加入一斗的水,煮至剩下六升的液體,去掉沉澱物,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一天分三次服用。
在傷寒疾病康復之後,如果出現身體虛弱、疲憊不堪、氣力不足,並且有氣往上沖、想吐的症狀,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竹葉石膏湯方竹葉二把,苦平半夏半升,洗,辛平麥門冬一升,去心,甘平甘草炙,甘平人參甘微寒,各二兩石膏一斤,碎,辛微寒粳米半升,甘平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熟,湯成,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已後,勞復,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內大黃如博棋子大五枚,服之愈。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的配方如下:竹葉兩握,性味苦、平半夏半升,需先清洗,性味辛、平麥門冬一升,去除心部,性味甘、平甘草二兩,經過炙烤,性味甘、平人參二兩,性味甘而微寒石膏一斤,需要先敲碎,性味辛、微寒粳米半升,性味甘、平將上述七種材料,加入十公升的水一同煎煮,煮至剩下六公升的液體時,濾去藥渣,再加入粳米繼續煮至粥狀,至此湯劑完成。溫熱狀態下,每次服用一升,一天分三次服用。
在大病初癒之後,如果因為過度勞累而使得病情復發,可以使用枳實梔子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如果同時還伴有宿食(即胃中積存未消化的食物)問題,可以在藥方中加入像棋子大小的大黃五粒,服用後病情會得到更好的緩解。
枳實梔子湯方枳實三枚,炙,苦寒豉一升,綿裹,苦寒梔子十四枚,擘,苦寒右三味,以酢漿七升,先煎取四升,次內二味,煮取二升,內豉,煮五六沸,去滓,分溫再服。
大病已後,腰以下有水氣,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牡蠣熬,鹼平澤瀉甘寒蜀漆洗,辛平商陸辛平葶藶熬,辛寒海藻洗,苦寒栝樓根苦寒,各等分。
右七味,搗爲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
大病已後,其人喜唾,久久不了,胸上有寒,當溫之,宜理中丸。
白話文:
枳實梔子湯的配方如下:枳實三枚,需要炙烤過,性味苦寒;豆豉一升,用綿布包裹著,也屬苦寒性質;梔子十四枚,需要破開,同樣是苦寒特性的藥材。將這三種藥材準備好後,取酢漿(酸味的液體,可用醋替代)七升,先加熱煎煮直到剩下四升。然後再加入枳實和梔子兩味藥,繼續煮到剩下二升的液體。最後放入豆豉,煮五到六分鐘讓其充分融合,之後濾掉藥渣,將藥湯分作兩份,溫熱後分別服用。
在患了重大疾病之後,如果腰部以下出現水腫現象,建議使用「牡蠣澤瀉散」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牡蠣澤瀉散的配方如下:使用牡蠣去煎煮,其性質鹼而平和;澤瀉帶有甘味且性寒;蜀漆需要清洗乾淨,其性辛而平;商陸與葶藶也都是辛平的特性,需要煎煮處理;海藻需要先清洗,性辛而寒;栝樓根則是苦寒的,這些材料按照相同的比例搭配使用。
右方所列七種藥物,應研磨成細散狀,以飲水調服約方寸匕的量,每日服用三次。服藥後,小便將逐漸暢通。
大病康復之後,如果此人經常不自主地吐口水,且這種情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好轉,這可能是由於胸口部位有寒氣存在所致。針對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溫性的調理方法來治療,最適合的藥物是理中丸。
理中丸方人參甘微寒乾薑辛溫甘草炙,甘平白朮苦溫,各三兩右四味,搗篩爲末,蜜和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日三夜二。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此爲病不盡,當復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理中丸的配方如下:人參性甘且微寒、乾薑性辛且溫、炙甘草性甘且平、白朮性苦而溫,這四種藥材各自取三兩。將這四味藥材進行搗篩,製成細末,再用蜂蜜調和成丸狀,大小約如雞蛋黃。服用時,取一粒丸藥,用幾合沸水溶解並拌勻,然後把丸藥研碎,待溫後服下,每日白天服用三次,夜晚服用兩次。如果腹部仍未感到溫熱舒適,可逐漸增加到每次服用三四丸。但需要注意的是,其效果可能還是不如直接服用湯劑來得快。
病情好轉之後,到了特定的年、月、日、時又再次發作,這表示病根尚未清除乾淨,應該再進行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發汗吐下後下篇下:陰陽易傷寒,陰陽易之爲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孿,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痂胞赤,膝脛拘急,燒褌散主之。
燒褌散方婦人裏褌近陰處,燒灰。
右一味,水和,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爲愈。
結胸痞第十四:此篇以下,皆論卒病。凡卒病皆當分傷寒、溫病,皆當遵治傷寒、溫病之可、不可諸法以治之。
白話文:
在進行了發汗、催吐、瀉下等治療之後的篇章中提到:當陰陽失調而引發的傷寒病,稱為「陰陽易」。得了這種病的人,會感到身體沉重,氣力不足,小腹部有緊迫感,有時還會感到生殖器部位收縮疼痛,伴有熱氣上沖至胸部,頭部感到沉重,不願意抬起,視線模糊眼前似有飛蚊,眼白部分可能泛紅,膝蓋與小腿部位也會感到緊繃不適。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燒褌散」作為治療方劑。
燒褌散方的用法是這樣的:取婦人內衣褲靠近私密部位的部分,將其燃燒成灰。
將這一味藥材用水調和,每次服用約方寸匕的量,一天三次。服用後,如果小便順暢了並且陰部稍微腫起,這就表示病情正在好轉。
第十四篇「結胸與痞證」:接下來的內容,都是在討論急性病狀。對於所有急性病來說,都應當首先區分是傷寒還是溫病,並且在治療時,必須遵循針對傷寒和溫病的各項可行與不可行的治療原則來進行治療。
結胸痞上篇上:太陽病,重發其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少腹堅滿而痛不可近,屬大陷胸湯。小結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即痛,其脈浮滑,小陷胸湯主之。若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白散。
白話文:
《結胸與痞的治療上篇》上部提到:如果患了太陽病,過度發汗後又進行瀉下治療,導致連續五六天沒有大便,舌頭乾燥且感到口渴,每天傍晚時分稍微有陣發性的微熱,心胸部非常煩躁不適,從心窩下方到小腹部都感到堅硬脹滿且疼痛,無法讓人接近碰觸,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大陷胸湯來治療。
至於輕度的結胸症狀,病狀主要集中在心窩的位置,用手按壓就會感到疼痛,脈象呈現浮滑特徵,這時候可以使用小陷胸湯作為主方來治療。
如果遇到寒性實質的結胸病症,而且沒有發熱的症狀表現,建議使用三物小白散作為治療方劑。
大陷胸湯方大黃六兩,苦寒甘遂末,一錢匕,苦寒芒消一升,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消,煎一兩沸,內甘遂末,分再服。一服得快利,止後服。
白話文:
大陷胸湯的配方如下:使用大黃六兩,其性味苦寒;甘遂末一錢匕(一種古代量詞,約等於現今的少量或一小撮),味苦寒;芒硝一升,同樣是苦寒性質。右側這三味藥材,需用六升水先熬煮大黃,煮至剩下二升的液體,此時濾去藥渣,再加入芒硝繼續煮,待煎煮至滾騰一兩次後,最後放入甘遂末,拌勻。將此藥湯分為兩次服用。如果在第一次服用後,病患能迅速暢通排便,則無需再服用第二次。
小陷胸湯方黃連一兩,苦寒半夏半升,洗,辛平栝樓實大者一枚,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樓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小陷胸湯的配方如下:黃連一兩,性味苦寒;半夏半升(需要先清洗),性味辛平;選用較大的栝樓實一枚,性味也是苦寒。將這三種藥材準備好後,取六升水,首先將栝樓實放入水中煎煮,直至水量減至三升,然後將渣滓去除。接著,把黃連和已清洗的半夏加入煎煮過栝樓實的水中,繼續煮至剩下二升的液體,再進行一次渣滓的去除。最後,將熬製好的藥湯均勻分成三份,待溫熱時飲用。
三物小白散方桔梗十八銖,辛微溫巴豆六銖,去皮心,熬赤黑,研如脂,辛溫貝母十八銖,辛平右三味,搗爲散,內巴豆,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
病在上即吐,在下即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不止,進冷粥一杯。一雲:冷水一杯。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結胸者;下之早,故令結胸。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其脈沉緊,心下痛,按之如石堅,與大陷胸湯。
白話文:
三物小白散的配方如下:桔梗十八銖,其性味辛且微溫;巴豆六銖,需去除外皮及心,經過加熱熬煮直至變成赤黑色,然後研磨得像油脂一樣細,巴豆性味辛且溫;貝母也是十八銖,性味辛而平和。將這三種藥物一同搗碎爲散末,之後再加入處理過的巴豆,一起在石臼中繼續搗治均勻。服用時,用白開水調和,體格強者每次服半錢匕(古量具,約等於現今的1.5克至2克),體質虛弱者則應適量減少。
如果病症表現於上部,就會出現嘔吐;如果病症在下部,則會有腹瀉的情況。如果排便不順暢,可以喝一杯熱粥幫助調理。如果腹瀉不停止,則應進飲一杯冷粥來緩解。另一種說法是:這時可以喝一杯冷水。
如果疾病初始在身體的陽性部位(通常指體表或機能較活躍的部分)發作,卻錯誤地使用了瀉下的治療方法,那麼熱邪可能會趁機侵入,導致胸口鬱結、痰熱互結的病症,這就是「結胸」。相反地,如果疾病起始於身體的陰性部位(通常指內臟或機能相對穩定的部分),卻不恰當地使用了瀉下的療法,就可能引發胃氣阻滯、心下痞塞不通的症狀,這稱為「痞」。對於結胸的病情來說,如果過早地使用瀉下的治療手段,就會促使病情加速發展成為結胸的狀態。
在治療傷寒六七天後,如果出現了結胸的症狀,特徵是體內有高熱且實證明顯,脈象沉穩而緊繃,心口下方感到劇烈疼痛,用手按壓時感覺硬得像石頭一樣,這種情況下,應該給予大陷胸湯來治療。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屬大柴胡湯證。但結胸,無大熱,此爲水結在胸脅,頭微汗出,與大陷胸湯。
白話文:
患了傷寒病十幾天後,如果體內的熱氣聚結在身體深處,並且反復出現寒熱交作的症狀,這屬於大柴胡湯的治療範圍。然而,若是隻有胸部結塊、感覺胸悶,且沒有高燒的狀況,這是水氣在胸部和脅部積聚的表現,同時伴有頭部微微出汗,這種情況下應該給予大陷胸湯來治療。
太陽病,醫發其汗,遂發熱而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此表裏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火針,因而煩,面色青黃,膚瞤,如此者,爲難治。面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心下痞,按之自濡,關上脈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患了太陽病,醫生讓病人出汗治療,結果反而引發了發熱和畏寒的症狀。之後再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導致了心下部位出現痞塞感。這種情況表示身體表面和內部都處於虛弱狀態,人體內的陰陽之氣都極度衰竭。當體內陽氣不足時,陰氣就會相對偏盛,這時候如果再使用火針療法,病人就會感到煩躁不安,面部呈現青黃色,皮膚也有可能抽搐。像這樣的病情,治療起來就非常困難了。但是,如果病人的面色稍微偏黃,手腳保持溫暖,那麼病情就比較容易好轉。當心下部位感覺痞滿,按壓時有柔軟感,且把脈發現關脈浮起時,可以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劑。
如果出現心下部位感到脹滿不適,同時又再次畏寒、出汗的情況,可以使用附子瀉心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大黃二兩,苦寒黃連苦寒黃芩苦平,各一兩右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潰之,須臾去滓,分溫再服。此方有舊遺黃芩一味,今據《金匱》瀉心湯方文補。
白話文:
大黃黃連瀉心湯的配方如下:使用大黃二兩,其性味苦且寒;黃連一兩,同樣味苦且性寒;黃芩一兩,味道苦而性質平和。將這三味藥材準備好後,用滾燙得像麻沸般的熱水二升來沖泡它們,稍等片刻後去掉沉澱物,再將藥液分作兩份,溫熱後分別服用。這個方子原本遺漏了黃芩,現在我們根據《金匱要略》中瀉心湯的記載,將其補充進來。
附子瀉心湯方附子一枚,炮,別煮取汁,辛溫大黃二兩,苦寒黃連苦寒黃芩苦平,各一兩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脈浮緊而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復與柴胡湯。
白話文:
附子瀉心湯的配方如下:附子一塊,需要用火炮製後,單獨煮煎取出其汁液,其性辛溫。大黃二兩,性味苦寒。黃連也是苦寒性質。黃芩則是苦而性平,各取一兩。右邊所列的這四味藥材中,除了附子外的其他三味,應當切碎,然後用剛煮沸的熱水兩升來浸泡它們,稍等片刻後去掉沉澱物,再加入事先準備好的附子汁液,將調配好的藥湯分作兩次溫熱服用。
如果脈象表現為浮且緊,而治療時使用了下法(如瀉下),導致原本緊繃的脈象反而向身體深部轉化,這時就可能產生痞塞的症狀。這種痞塞感,用手按壓會感到柔軟,並且其主要問題在於氣機阻滯所形成的痞滿感,而非實質的物質堆積。
大約在感冒五六天後,病人出現嘔吐並且伴有發燒的症狀,這時符合使用柴胡湯的診斷指標。但假如誤用了其他藥物來治療,即使如此,如果柴胡湯適用的症狀依然存在,就應該再次給予柴胡湯進行治療。
此雖已下,不爲逆也。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堅痛者,已爲結胸,屬大陷胸湯。若但滿而不痛者,此爲痞,柴胡復不中與也,屬半夏瀉心湯。
白話文:
雖然已經出現了排便現象,這並不表示病情在惡化。病人必定會先感到身體發熱、顫抖,接著出汗,隨之熱度退去而病症得到緩解。如果心口下方感到充實且有堅硬疼痛的症狀,那就已經是「結胸」的病狀,需要使用大陷胸湯來治療。倘若只是感到心口下方脹滿而不伴有疼痛的情況,這屬於「痞證」,此時不適合再使用柴胡類藥物,應該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之瀉心湯,其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與五苓散。一本言:忍之一日,乃愈。
白話文:
原本是因為中氣不足所導致的心下痞滿(胃部脹滿不舒),所以給予瀉心湯來治療。但是,如果服用瀉心湯之後,痞滿的症狀沒有得到緩解,並且病人感到口渴、口腔乾燥、心情煩躁,同時小便也不順暢的話,就應該改用五苓散來治療。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對於這樣的病情,忍耐一天後,病況可能會自行好轉。
半夏瀉心湯方半夏半升,洗,辛平黃芩苦平乾薑辛溫人參甘微寒甘草甘平,各三兩,炙黃連一兩,苦寒大棗十二枚,擘,甘平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半夏瀉心湯的配方如下:半夏半升,先清洗過,性味辛平;黃芩,性味苦平;乾薑,性味辛溫;人參,性味甘而微寒;甘草,性味甘平,需要炙烤處理,每種藥材取三兩;黃連一兩,性味苦寒;大棗十二枚,去核,性味甘平。將這七種藥物一起放入一斗水中煎煮,煮至剩六升的藥汁,去掉藥渣,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一天分三次服用。
傷寒大下後,復發其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當先解表,表解乃攻其痞。解表,屬桂枝湯。攻痞,屬大黃黃連瀉心湯。
白話文:
在患了傷寒症之後,如果已經使用了強烈的瀉下治療,然後又讓病人出汗,這時如果出現胸口悶塞不適、怕冷的症狀,表示體表的風寒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這種情況下,不應該直接去治療胸口的痞塞感,而應該優先解除體表的風寒,等到體表的風寒解除後,再來處理胸口的痞塞問題。要解除體表的風寒,可以使用桂枝湯;至於治療胸口痞塞的方劑,則應選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結胸痞上篇下:附頸項強太陽與少陽並病,頭痛,頸項強而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堅,當刺大杼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譫語則脈弦。譫語五日不止,當刺期門。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即和,宜大陷胸丸。
白話文:
結胸與痞滿(上篇下續):關於頸部僵硬的情況,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出現病症時,會有頭痛、頸部強直且感到眩暈的症狀,有時候也會像結胸那樣,胸口下方感到滿悶且硬實。這種情況下,應該針刺大杼穴的第一個間隙、肺俞穴以及肝俞穴,但務必要謹記,千萬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治療方法。如果錯誤地進行發汗療法,病人可能會開始說胡話(譫語),而一旦出現譫語,其脈象往往會變得弦緊。倘若譫語持續五天不停止,就應當針刺期門穴來處理。
患有結胸病的人,項部也會感到僵硬,好像被柔性的痙攣纏繞一般,如果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就能使病情緩和,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大陷胸丸作為療方。
大陷胸丸方大黃八兩,苦寒葶藶子熬,辛寒杏仁去皮尖兩仁者,甘溫芒消苦寒,各半升右四味和搗,取如彈丸一枚,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一兩,水二升,合煮取一升,溫頓服,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爲效。
太陽與少陽並病,心下痞堅,頸項強而眩,勿下之。《千金》本“而眩”下有“宜刺大椎、肺俞、肝俞”八字。
傷寒四五日,身體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屬小柴胡湯證。
白話文:
大陷胸丸的配方如下:使用大黃八兩,其性苦寒;葶藶子需要先煎熬,性味辛寒;杏仁需去除皮尖,取兩枚杏仁,其性甘溫;芒硝性味苦寒,這四種材料各取半升。將這四味藥物一起搗碎混合,做成像彈丸大小的一粒。再取甘遂末一錢匕(一種古量具,約等於現在的少量),以及白蜜一兩。將這些藥物與兩升水一同加熱煮沸,直至剩下一升的液體。讓病人溫熱地一次性服用此藥液。通常情況下,服用後經過一整夜便會有通便效果。如果未見效,可以再服用一次,直到排便為止。
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出現病症時,如果感到胸口下方阻塞、堅硬,並且脖子僵硬、頭暈,千萬不要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在《千金要方》中,在“而眩”之後還有附加說明:“應該針刺大椎、肺俞、肝俞這三個穴位。”
大約在感冒四五天之後,如果出現身體發熱、害怕風吹、脖子和肩膀周圍感覺僵硬不適、肋骨下方部位感到漲滿、手腳溫熱並且口渴的症狀,這屬於中醫辨證中的小柴胡湯適應證。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再三下之,不能食。其人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柴胡湯不復中與也。食谷者噦。此條宜茵陳五苓散,方見《金匱》。
服桂枝湯,下之,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屬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白話文:
病人大約六七天了,脈象遲緩且浮動微弱,怕風畏寒,但手腳是溫暖的。醫生已經多次使用瀉下治療,導致病人無法進食。這時病人脅下感到脹滿疼痛,面部、眼睛和身體皮膚都泛黃,頸部和肩膀僵硬,小便也不順暢。如果給這樣的病人用柴胡湯,往後可能會有更嚴重的腹瀉問題。如果病人本來就口渴,喝了水還會嘔吐,那麼柴胡湯就不適合再用了。吃了食物後嘔吐的,更不應考慮使用柴胡湯。這種情況下,應該用茵陳五苓散,這個方劑的詳細內容可參閱《金匱要略》一書。
喝了桂枝湯之後,如果症狀依然存在,包括頭部和脖子強烈疼痛、身體間歇性地微微發熱、皮膚沒有出汗、心口下方感到有些漲滿並伴有輕微疼痛,以及小便不順暢的情況,這時建議使用「去掉桂枝後加入茯苓和白朮的桂枝湯」來治療。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茯苓甘平白朮苦溫,各三兩右,於桂枝湯中惟除去桂枝一味,加此二味爲湯,服一升,小便即利。本雲: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結胸痞下篇上: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堅,下利不復止,水漿不肯下,其人必心煩。
白話文: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的內文如下:茯苓性味甘平,白朮性味苦溫,兩者各取三兩。做法是,在原有的桂枝湯配方中去除桂枝這一味藥材,再加入茯苓和白朮這兩味藥,配製成新的湯劑。患者服用一升後,小便通常就能暢通。原本的藥方是桂枝湯,但現在我們做調整,去掉桂枝,加入茯苓和白朮。
《結胸與痞滿下篇 上》中提到: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出現病狀時,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可能會導致結胸的狀況發生,病人會感到心口下方硬實不適,並且持續有腹瀉的情況,無法自行停止。此外,病人會不願或拒絕飲用水和流質食物,同時伴有心情煩躁的症狀。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堅滿,引脅下痛,嘔即短氣,汗出,不惡寒,此爲表解裏未和,屬十棗湯證。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遭受了「太陽中風」,並且出現腹瀉、嘔吐以及反胃的症狀,必須等到體表的風寒症狀解除後,才能進一步治療內在的問題。當這個人不斷地微微出汗,且癥狀時常發作,同時伴有頭痛、胸口下方感到悶脹及滿漲,疼痛甚至牽連到肋骨下方,嘔吐時會伴隨著氣短,雖然出汗但並不怕冷,這些表現說明瞭體表的風寒已經解除,但內部機能尚未調和,這種情況屬於「十棟湯證」的範疇。
十棗湯方芫花熬,辛溫甘遂苦寒大戟苦寒,各等分右三味,搗爲散,以水一升五合,先煮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棗。強人內藥末一錢匕,羸人半錢匕,溫服,平旦服。若下少不利者,明旦更服,加半錢。得快下,糜粥自養。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後,心中痞堅,嘔而下利,屬大柴胡湯。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而利,屬生薑瀉心湯。
白話文:
十棗湯的配方如下:芫花經過熬煮,性質辛溫;甘遂和大戟則皆屬苦寒。這三種藥材份量相等。將這三味藥物搗碎成細散狀。準備一升五合的水,首先將十枚大棗加進去熬煮,煮到剩八合的水量時,去除大棗。體壯的人一次服用藥末一錢匕(約等於3.125毫升),體弱的人則減半至半錢匕(約等於1.5625毫升)。服用時應溫熱,並在清晨時飲用。如果排便不順暢或者排出少量,第二天早晨應再次服用,並且藥量增加半錢。一旦腹瀉通暢後,可以食用些許稀粥來調養身體。
如果一個人得了傷寒而發燒,即使出了汗熱度仍不退,之後出現心口堵悶、噁心嘔吐以及腹瀉的症狀,這時適合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得了傷寒後,經過出汗治療而病情好轉,但之後出現胃部不適,胸口下方感到悶脹硬結,頻頻打嗝且能聞到食物的異味,肋骨下方有水氣積聚的感覺,腹部發出轟鳴般的響聲並伴有腹瀉的情況,這時候適合使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
生薑瀉心湯方生薑四兩,切,辛溫半夏半升,洗,辛平乾薑一兩,辛溫黃連一兩,苦寒人參甘微寒黃芩苦辛甘草甘平,各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甘平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生薑瀉心湯的配方如下:生薑四兩,切成片狀,性味辛溫;半夏半升,先清洗過,性味辛平;乾薑一兩,性味辛溫;黃連一兩,性味苦寒;人參甘味稍帶寒性;黃芩味苦、辛、甘兼具;甘草味甘、性平,已經炙烤過,以上每一種都是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味甘性平。將這八種藥材,加入一斗的水,煮至剩下六升的液體,去掉藥渣,趁溫熱時每次服用一升,一天分三次服用。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乾嘔而煩不能得安。醫見心下痞,爲病不盡,復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之堅。屬甘草瀉心湯。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同時患有傷寒和中風,醫生錯誤地使用了瀉下的治療方法,結果導致病人每天腹瀉多次,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正常消化,腹部發出雷鳴般的響聲,胸口下方感到悶塞且脹滿,伴有乾嘔以及煩躁不安的情況。醫生看到病人胸口下方有悶塞的症狀,誤以為病情未完全消除,於是再次進行瀉下治療,結果使得胸口下方的悶塞感更加嚴重。這種情況並不是因為體內有熱結,而是由於胃部虛空,加上外來的病氣向上逆行,導致胸口下方感覺堅硬不適。針對這樣的病症,應該使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
甘草瀉心湯方甘草四兩,炙,辛平黃芩苦平乾薑辛溫,各三兩黃連一兩,苦寒半夏半升,洗,辛平大棗十二枚,擘,甘平一方有人參三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的配方如下:甘草四兩,需要炙烤過,性味辛平;黃芩三兩,性味苦平;乾薑三兩,性味辛溫;黃連一兩,性味苦寒;半夏半升,先清洗過,性味辛平;大棗十二枚,去核切開,性味甘平。另外,有一個版本的配方中會加入人參三兩。
右方六種藥物,使用一斗(約現在的2公升)的水進行煎煮,煮至剩餘六升(約現在的1.2公升)的藥液後,去除藥渣。待藥液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約現在的200毫升),每日分三次服用。
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堅。服瀉心湯已,後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治中與之,“治中”,一本作“理中”。利益甚。治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屬赤石脂禹餘糧湯。若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白話文:
得了傷寒病,在服用湯藥之後,持續腹瀉不止,並且感到胸口下方有阻塞感(心下痞堅)。先喝了瀉心湯,稍後又用了其他藥物來止瀉,但是腹瀉依然沒有停止。醫生接著給予了「治中」藥方,這裡有一種版本寫作「理中」。然而,使用後腹瀉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更加嚴重了。這裡所說的「治中」或「理中」,是指調理中焦(即脾胃部位)的功能。但根據症狀判斷,這次的腹瀉問題其實位於下焦(指膀胱、大腸一帶),應該要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如果這樣做了腹瀉還是不停止,那麼就應該考慮通過促進小便的方式來治療,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赤石脂一斤,碎,甘平禹餘糧一斤,碎,甘寒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赤石脂禹餘糧湯的配方如下:赤石脂一斤,需要先粉碎,其性甘平;禹餘糧一斤,同樣需要粉碎,其性甘寒。將這兩味藥材放入六升水中,用火煎煮至剩下二升的液體,之後去除沉澱物,將藥湯分為三次,每次溫熱後服用。
結胸痞下篇下:太陽病二三日,終不能臥,但欲起者,心下必結。其脈微弱者,此本寒也。而反下之,利止者,必結胸。未止者,四五日復重下之,此挾熱利也。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挾熱而利不止,心下痞堅,表裏不解,屬桂枝人參湯。
桂枝人參湯方桂枝四兩,別切,辛溫甘草四兩,炙,甘平白朮苦溫人參甘微寒乾薑辛溫,各三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去滓,內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病者脅下素有痞,而下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俠陰筋,此爲藏結,死。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白話文:
在《結胸痞下篇》的下半部分中有這樣的記載:如果一個人得了太陽病,經過兩三天後,他始終無法平躺,反而總是想坐起來或站著,這時他的心口部位很可能已經出現了痰癥結聚的情況。假如為他把脈時發現脈象既細且弱,這表明原本他的體內就存在寒邪。但假如此時錯誤地使用了瀉下的治療方法,如果大便泄瀉停止了,那麼他的病情就會轉變為結胸病。如果大便泄瀉並未因瀉下治療而停止,到了第四或第五天時再重複進行瀉下治療,這種情況就屬於同時伴有熱性腹瀉的病狀。
當患了太陽病時,如果外表的病症還沒有消除,卻頻繁地使用下法治療,結果導致身體攜帶熱邪並且持續腹瀉不止,同時感到心下部位脹滿堅硬,體內的表症和裏症都未能得到緩解,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
桂枝人參湯的配方如下:桂枝四兩,需要另外切好,性味辛溫;甘草四兩,需要炙烤過,性味甘平;白朮性味苦溫;人參性味甘而微寒;乾薑性味辛溫,這三樣材料各自取三兩。
將下列五種藥材,使用九升的水,首先煎煮其中四味,煮至剩下五升的液體,接著過濾掉藥渣。之後加入肉桂,再次煎煮直至剩下三升液體,再進行一次濾渣。最後,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白天服用兩次,夜晚服用一次。
患者脅下部位平素就存在痞塊,且往下延伸至肚臍旁邊,疼痛感牽引到小腹部,再深入至大腿內側靠近生殖器的部位,這種情況被稱為臟腑瘀結,是危重的徵兆,可能致死。
患者的手腳感到冰冷,他們說自己並非胸悶,而是小腹部漲滿,按壓時會疼痛,這是寒氣凝結在膀胱和關元部位的症狀。
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其脈寸口浮,關上自沉,爲結胸。何謂藏結?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下利,陽脈浮,關上細沉而緊,名爲臟結。舌上白胎滑者,爲難治。
臟結,無陽證,寒而不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結胸證,其脈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
結胸證悉具而煩燥者,死。
白話文:
問:疾病中有「結胸」和「臟結」這兩種情況,它們的症狀是什麼樣的呢?
答:如果按壓胸口感到疼痛,且脈象在寸口部位浮起,關上的部位自然下沉,這就稱為「結胸」。
那麼,什麼是「臟結」呢?回答是:臟結的症狀與結胸相似,但是病人飲食正常,並且時不時地會有腹瀉的情況出現。脈象特徵是手臂陽經的脈搏浮動,關上的脈細致、下沉而緊繃,這樣的狀況就稱為「臟結」。
倘若病人的舌頭上出現了白色且滑膩的舌苔,那就表示這種病症較難治療。
臟結的情況,如果沒有出現陽性的病徵,例如身體不發熱反而感到寒冷,而且病人異常安靜,舌頭上的舌苔呈現滑潤狀態,這種情況下不宜使用攻下的治療方法。
結胸病症狀,如果脈象呈現浮大特徵,不應該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因為如果進行瀉下治療,可能會導致病人死亡。
如果出現了結胸的所有症狀,並且伴有煩躁不安的情況,這表明病情危重,可能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