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湯液經》~ 病可下證第十二
病可下證第十二
1. 病可下證第十二
可下上篇:此篇論陽明溫病。
大法:秋宜下,冬宜溫熱藥及灸。
凡可下者,以湯勝丸散,中病便止,不必盡服之。
陽明病,潮熱微堅者,可與承氣湯;不堅,不可與。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
白話文:
這篇文章討論陽明溫病。
治療原則:秋季宜瀉下,冬季宜溫熱藥物和灸法。
凡是可瀉下的病症,宜用湯藥勝過丸散,病症一止,便不必繼續服用。
陽明病,如果出現潮熱微堅的症狀,可以服用承氣湯;如果沒有微堅,則不可服用。若患者六七天沒有大便,恐怕有燥屎存在。
欲知之法,可少與小承氣湯。腹中轉氣者,此爲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氣者,此但頭堅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即噦。其後發熱者,必復堅,以小承氣湯和之。若不轉氣者,慎不可攻之。
白話文:
要知道如何判斷,可以先少量給予小承氣湯進行試探。如果服藥後腹部氣機有所轉動,這表示腸中有燥屎積滯,這時纔可使用攻下法。但如果服藥後腹部氣機並無變化,這意味著只是頭部感到堅硬而後部排泄物仍為稀軟,這種情況不宜使用攻下法,強行攻下必定會導致腹部脹滿不適。如果病人出現不思飲食、反而想喝水的狀況,這往往是嘔吐的前兆。之後如果又發燒,表示病情可能再次趨向嚴重,這時可用小承氣湯來調和。但若腹部氣機依然沒有變化,千萬要謹慎,切勿輕易使用攻下治療。
小承氣湯方大黃四兩,苦寒厚朴二兩,炙,苦溫枳實三枚,炙,苦寒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分再服。服湯,當更衣。不爾,盡服之。
白話文:
小承氣湯的配方如下:大黃四兩,性味苦寒;厚朴二兩,需要炙烤,性味苦溫;枳實三枚,也經過炙烤,性味苦寒。將這三味藥材,加入四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約一升二合(約現代的600毫升)時,去掉藥渣。將煎好的藥湯溫熱後分兩次服用。在服用此湯藥之後,預期會有通便的效果。如果第一次服用後沒有排便,就應當把剩下的藥湯全部服用完。
陽明病,其脈遲,雖汗出而不惡寒,其體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如此者,其外爲解,可攻其裹。若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堅,屬大承氣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滿大而不大便者,屬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下。
脈雙弦遲,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屬大承氣湯證。
腹滿時減,減復如故,此爲寒,當與溫藥。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不吐下而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陽明病的情況是,如果病人的脈搏緩慢,即使出汗也不怕冷,那麼他的身體必定感到沉重,並且會有呼吸短促、腹部脹滿及氣喘的症狀,同時還會有周期性的發熱。面對這樣的病狀,表示體表的病邪已經緩解,治療上可以著重於清除體內的病邪。假若病人的手腳不斷冒出汗來,這顯示大便已經變得乾硬,這種情況下適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反之,如果沒有出現週期性發熱的症狀,就不能使用承氣湯進行治療。另外,如果病人腹部脹滿明顯但無法順利排便,則適合使用小承氣湯,用以輕微調和胃氣,注意不要讓藥效導致嚴重腹瀉。
脈象呈現雙弦且遲緩,這表示心下部位有堅實的感覺。如果脈象洪大且緊繃,這代表體內陽氣中夾雜陰寒,適合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這種情況屬於中醫中的“大承氣湯證”。
腹部脹滿的狀況時而減輕,減輕後又恢復原狀,這是因為寒氣所致,應該使用溫性的藥物治療。如果腹部脹滿沒有減輕的跡象,即使有減輕也非常微小,不足以提及,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瀉下藥物治療,適宜使用大承氣湯。
如果患了陽明病,病人沒有嘔吐或瀉下的症狀,但感到心煩不安,可以給他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陽明病下之,此“下之”二字,作當下解,不作巳下解。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滿,頭堅後溏者,不可攻之。有燥屎者,屬大承氣湯證。
白話文:
陽明病脈症出現時,這裡所說的「下之」兩個字,應理解為『應該用瀉下法治療』的意思,而不是指已經使用過瀉下法。如果病人感到心慌煩躁,並且胃中有乾燥積滯的大便,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攻下療法。但如果病人腹部略微脹滿,頭部感覺沉重,而排便時後段是稀軟的,這種情況就不適合使用攻下療法。存在乾燥積屎的情況,屬於大承氣湯的適應症。
得病二三日,脈若無太陽柴胡證,“脈若”,一本作“脈弱”,非。而煩躁心下堅。至四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大便,但頭堅後溏,未定成其堅,攻之必溏。
當須小便利,定堅,乃可攻之。
病人小便不利,“不”字誤,當衍。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有燥屎也。屬大承氣湯證。
陽明病,其人汗多,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堅,堅者必譫語,屬小承氣湯證。
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
白話文:
如果生病兩三天後,脈象沒有表現出典型的「太陽」或「柴胡」病症(這裡的「脈若」,另一個版本寫作「脈弱」,但這個理解是不正確的),並且伴有心情煩躁、胸口下方感覺硬結的情況。到了第四天,即使病人還有食慾,也應少量給予小承氣湯,溫和地調理,讓病人稍微感到舒緩。到了第六天,可以給病人使用一升的承氣湯。如果已經六七天沒有大便,且小便也較少,那麼即使尚未有明顯的大便困難,但如果僅僅是頭部感覺沉重,而排便時後段的大便偏軟或稀溏,這說明病人的便祕症狀還不穩定,有可能即將解為稀便。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攻下藥物,很可能導致腹瀉。
當病人的小便能夠順利排出,並且排尿時感到堅實有力,這時才能對病症進行治療。
病人排尿不順利,這裡的「不」字似乎是誤寫,應當刪除。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時常伴有輕微發熱,喘息且感到頭暈無法平躺,這是因為有乾燥的糞便積存在體內的緣故。這種情況屬於中醫上的「大承氣湯證」。
陽明病的情況是,患者出汗很多,身體裡的津液因此大量流失,造成胃部變得乾燥。這樣一來,大便通常會變得非常硬結。當大便堅硬到一定程度時,病人往往會出現說胡話的症狀。這種情況屬於小承氣湯的治療範疇。
如果喝了一次藥之後,譫語的症狀就停止了,那就不要再繼續服用了。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其脈滑疾,如此者,屬承氣湯。因與小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復與一升。如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此爲裏虛,爲雞治,不可更與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而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堅耳。
屬大承氣湯證。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愈。屬大承氣湯證。
白話文:
陽明病的症狀包括譫語(說胡話)、間歇性發燒(潮熱),以及脈搏快速且滑順。出現這些情況時,適用於服用承氣湯進行治療。首先給予小承氣湯一升,如果服藥後腹部氣機有所轉動(例如腸胃蠕動增強或排氣),則可再給另一升。但若腹部氣機並無變化,就不要再繼續給藥了。到了第二天,如果病人仍然沒有大便,且脈象變得微弱而遲鈍,這表示病人的內裡虛弱,如同雞的身體狀態一般脆弱,此時不應再給予承氣湯之類的瀉下藥物。
陽明病是指一種中醫上的病症,特徵是病人會說胡話(譫語),伴有周期性發熱(潮熱),然而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病人反而沒有食慾、無法進食,那通常表示他的腸道中必定有五六塊乾硬的糞便積滯(燥屎)。相反地,如果病人在這些症狀下仍然能進食,那麼問題可能只是腸道內的糞便較為堅硬而已。
屬於使用大承氣湯治療的症狀。
當兩種陽經的病症同時發生,並且原本屬於太陽經的症狀消失後,病人僅出現潮熱現象,手腳緩慢地出汗,同時排便困難並伴有譫語(說胡話)的情況,這種情況通過使用瀉下方藥可以得到治療並且痊癒。這屬於大承氣湯的適用症狀。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爲自和。汗出多者,爲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爲太過。太過者。陽絕於內,亡津液,大便因堅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中顯示陽氣微弱且出汗較少的情況,這代表身體正在自然調節恢復中。反之,如果出汗很多,就屬於過度的表現。當陽脈呈現實證特徵,若因治療而使出汗量增多,也是過度的反應。這種過度的情況會導致體內陽氣衰竭,體液大量流失,進而可能引起大便變得乾硬。
脈浮而芤,浮爲陽,芤爲陰。浮芤相摶,“摶”,一作“搏”,今改正。摶,聚也,謂結聚也。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白話文:
脈象如果浮且芤,「浮」代表陽性的特徵,而「芤」則意味著陰性的特徵。這裡所說的「浮芤相摶」,其中的「摶」字,有時也被寫作「搏」,現在我們校正為「搏」。這個「搏」字的意思是聚集或凝結在一起。當胃氣產生過多的熱能時,就會導致陽氣的衰竭。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摶,大便則堅,其脾爲約,麻子仁丸主之。“澀”字當是“數”字之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此爲裏虛,爲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脈澀何可下耶?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甘平芍藥苦平枳實,炙,苦寒各八兩大黃一斤,苦寒厚朴一尺,炙,苦溫杏仁一升,去皮尖兩人者,熬,別作脂,甘溫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圓,日三服,漸加,以知爲度。
可下下篇:此篇論寒溫兩感,汗下雙解之法。
白話文:
趺陽脈象呈現浮且澀的特徵,浮代表胃氣較旺盛,而澀則意味著小便次數頻繁。浮與澀的脈象同時出現,可能導致大便變得乾硬,這種情況下,脾胃的功能受到限制,可以使用麻子仁丸來治療。這裡的“澀”字可能是筆誤,應為“數”字。
如果尺脈(即下肢的脈搏)表現得既弱又澀,那麼不應該再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假設到了第二天,病患仍然沒有大便,且脈搏變得更加微弱且澀,這表明患者的內臟虛弱,治療上會比較困難,不應再給予承氣湯之類的瀉藥。脈象若是澀,怎麼還能使用瀉下的療法呢?
以下是麻子仁丸的配方: 麻子仁二升(甘平) 芍藥(苦平)和枳實(炙,苦寒)各八兩 大黃一斤(苦寒) 厚朴一尺(炙,苦溫) 杏仁一升(去皮尖),其中兩個人工炒製並分離出油脂(甘溫)
將上述六味藥物混合,用蜂蜜調和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十粒,每日三次,可逐漸增加劑量,以症狀改善為停藥標準。
這篇內容探討的是關於寒熱兩種病邪同時感觸的情況,以及採用發汗和瀉下相結合的治療方法。
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微,必先振,汗出而解。但陽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湯。但陰微者,先下之而解,屬大柴胡湯證。“其脈陰陽俱微,必先振,汗出而解。”一作“其脈陰陽俱浮”,誤。《辨脈法篇》雲:“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與此言“必先振,汗出而解”同,足證微字不誤。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的症狀還沒有緩解,並且病人的脈象顯示陰陽兩方面都很微弱,那麼病人通常會先感到顫抖,接著通過出汗的方式病狀得以解除。如果只是陽氣較微弱的情況,可以優先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適合使用桂枝湯。相反,如果只是陰氣較微弱,則應該先用下法(如通便)來治療,這種情況屬於大柴胡湯的適應證。
至於文中的“其脈陰陽俱微,必先振,汗出而解”,有另一種版本作“其脈陰陽俱浮”,這實際上是錯誤的。在《辨脈法篇》中有說明:“脈象微弱而病情得到緩解的,必定會有大量出汗的過程。”這與前面所說的“必先振,汗出而解”意思相同,充分證明瞭這裡使用“微”字是正確無誤的。
大柴胡湯方柴胡八兩,苦平枳實四枚,炙,苦寒生薑五兩,切,辛溫黃芩三兩,苦平芍藥三兩,苦平半夏半升,洗,辛平大棗十二枚,擘,甘平大黃二兩,苦寒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屬大柴胡湯證。
病者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屬大柴胡湯證。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屬大柴胡湯。《千金》作承氣湯。
白話文:
大柴胡湯的配方如下:柴胡八兩(重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24克),性味苦平枳實四枚(去瓤後的重量,約等於現代的9克),經過炙烤處理,性味苦寒生薑五兩(約等於現代的15克),切成片狀,性味辛溫黃芩三兩(約等於現代的9克),性味苦平芍藥三兩(約等於現代的9克),性味苦平半夏半升(約等於現代的12克,需先清洗),性味辛平大棗十二枚(去核後的重量,約等於現代的36克),撕開,性味甘平大黃二兩(約等於現代的6克),性味苦寒將上述八味藥材,加入一斗二升(約等於現代的3公升)的水中,煎煮至剩下六升的藥液,濾去藥渣後再進行煎煮,完成後分溫服用,每次一升(約現代的200毫升),一日三次。
患了傷寒病已經十多天了,體內熱氣積聚並且不通暢,同時還間歇性地出現寒熱交作的症狀,這屬於中醫上的「大柴胡湯證」。
如果病人沒有明顯的表證或裡證,並且發燒已經持續了七八天,即使脈象表現為浮且數,也可以考慮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這種情況屬於大柴胡湯的適應證。
陽明病指的是中醫裡的一種病症,當患者出現發燒且出汗較多的情況時,應該迅速採用通下的治療方法。這裡建議使用的方劑是大柴胡湯。另外,在《千金要方》這本古典醫書中,則提議使用承氣湯作為治療方案。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微熱者,此爲實,急下之。屬大柴胡湯、承氣湯證。先與大柴胡湯,後與承氣湯也。
白話文:
在患了傷寒六七天之後,如果出現視力模糊不清、眼睛不舒服,且沒有明顯的表症或裡症,同時排便困難伴有輕微發燒的,這屬於實證的情況,應該迅速使用瀉下治療法。這種情況適用於大柴胡湯或承氣湯的治療。治療時,首先給予大柴胡湯,之後再根據情況給予承氣湯。
汗出而譫語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風也,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亂,以表虛裏實故也。下之則愈,屬大柴胡湯、承氣湯證。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汗並且說著糊塗話,這是因為有乾燥的糞便積存在胃裡所導致的,這種情況被稱為風邪所致。必須等病邪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後,才適合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過早使用瀉下藥物,可能會導致言語混亂,這是因為體表的防禦力已經虛弱,而體內卻仍然有實邪的緣故。如果適時地使用瀉下療法,病情就會好轉,這類情況通常屬於大柴胡湯或是承氣湯的治療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