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解》~ 卷一 (2)
卷一 (2)
1. 【黃耆】
氣微溫。味甘。無毒。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
白話文:
溫和的性質,味道甘甜,沒有毒性。主治膿腫、長期不癒合的瘡口,排出膿液止痛。皮膚病,乾癬,痔瘡、瘻管。補虛,小兒各種疾病。(可用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的方法加工)
黃耆氣微溫。稟天春升少陽之氣。入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味甘無毒。稟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溫能生肌。所以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也。風濕熱壅於肌肉筋脈中。則筋壞肉敗而成大麻風癩疾矣。脾主濕。膽主風。三焦主熱。
白話文:
黃耆藥性微溫,吸收了天空中春天升起的少陽之氣,能入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黃耆味道甘甜,無毒,吸收了大地中平衡的土味,能入足太陰脾經。黃耆氣味上升,屬於陽性。脾臟主管肌肉。甘味能解毒,溫性能生肌肉。因此黃耆主治癰疽、久瘡不癒、排出膿液、止痛。風濕熱積聚在肌肉筋脈中,就會導致筋骨腐敗、肌肉潰爛,形成嚴重的麻風病。脾臟主管濕氣,膽臟主管風邪,三焦主管熱邪。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黃耆甘溫。補益氣血。故治癩疾也。腸澼為痔。腸者手陽明經也。太陰脾。為陽明行津液者也。甘溫益脾。脾健運。則腸澼行而痔愈也。鼠瘻者瘰癧也。乃少陽經風熱鬱毒。黃耆入膽與三焦。甘能解毒。溫能散郁。所以主之。人身之虛。萬有不齊。不外乎氣血兩端。
白話文:
邪氣侵犯的地方,那裡的氣血一定虛弱。黃耆味甘性溫,能補益氣血,所以可以用來治療癩疾。腸胃功能失調會形成痔瘡。腸道屬於手陽明經,太陰脾經能為陽明經輸送津液。黃耆味甘性溫,能增益脾氣,脾氣健運,則腸胃功能正常,痔瘡就能治癒。鼠瘻就是瘰癧,是少陽經風熱鬱毒所導致的。黃耆能入膽經和三焦經,味甘能解毒,性溫能散鬱,所以可以用來治療瘰癧。人體的虛症千差萬別,但都逃不出氣血兩方面的原因。
黃耆氣味甘溫。溫之以氣。所以補形不足也。補之以味。所以益精不足也。小兒稚陽也。稚陽為少陽。少陽生氣條達。小兒何病之有。黃耆入少陽補生生之元氣。所以概主小兒百病也。
制,方:
白話文:
黃耆的氣味甘溫,溫和以氣。所以可以補虛不足。補益以味,所以可以增加精血不足。小兒稚陽,稚陽為少陽。少陽生氣條達,小兒哪有什麼疾病。黃耆入少陽,可以補益少陽生生長長生命之氣,所以概括而言主治小兒百病。
黃耆同桂枝、白芍、甘草、薑、棗、飴。名黃耆建中湯。治脾陰虛。同桂枝、白芍、甘草、防風。治表虛自汗。同茅朮、生地等分。牛膝、黃柏減半。丸。治濕毒臁瘡久不愈。用鹽水炒五錢。白茯一兩。末。治氣虛白濁。同甘草。治虛渴。同麻仁、陳皮、白蜜。治老人虛閉。
白話文:
-
黃耆與桂枝、白芍、甘草、薑、棗、飴一起使用,稱為黃耆建中湯。用於治療脾陰虛。
-
黃耆與桂枝、白芍、甘草、防風一起使用。用於治療表虛自汗。
-
黃耆與茅術、生地等量,牛膝、黃柏減半,製成丸劑。用於治療濕毒臁瘡久治不癒。用鹽水炒五錢。白茯一兩。研磨成粉末。
-
黃耆與甘草一起使用。用於治療虛渴。
-
黃耆與麻仁、陳皮、白蜜一起使用。用於治療老人虛閉。
同川蓮。治腸風下血。同川芎、糯米。治胎不安。同生地、熟地、黃柏、黃連、黃芩、歸身、棗仁。治陰虛盜汗。同生地、熟地、歸身、人參、棗仁、北味。治表虛自汗。同人參、甘草。名保元湯。治陽虛及虛痘症。同白芷、白芨、甘草、金銀花、皂刺。排膿止痛。
白話文:
-
**同川蓮:**治療腸風下血。
-
**同川芎、糯米:**治療胎不安。
-
**同生地、熟地、黃柏、黃連、黃芩、歸身、棗仁:**治療陰虛盜汗。
-
**同生地、熟地、歸身、人參、棗仁、北味:**治療表虛自汗。
-
**同人參、甘草:**名為保元湯,治療陽虛和虛痘症。
-
**同白芷、白芨、甘草、金銀花、皁刺:**排膿止痛。
2. 【術】
氣溫。味甘無毒。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術性溫。稟天陽明之燥氣。入足陽明胃經。味甘無毒。稟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風寒濕三者合成痹。痹者拘攣而麻木也。蓋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骨也。
白話文:
人參的藥性溫和,與自然界陽明之燥氣一致,歸屬於足陽明胃經。其口味甘甜,無毒。此外,人參亦具備地中正之土的味道,歸屬於太陰脾經。人參的氣味皆是上升的,是陽性之物。風寒濕三者結合形成痹症。所謂的痹症就是拘攣及麻木,主要原因是地之濕氣,透過感應而傷害人的皮肉筋骨所致。
死肌者。濕邪侵肌肉也。痙者。濕流關節而筋勁急也。疸者。濕乘脾土肌肉發黃也。皆脾胃濕症。術性甘燥。所以主之。胃土濕。則濕熱交蒸而自汗發熱。術性燥濕。故止汗除熱也。脾者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濕。則失其健運之性而食不消矣。術性溫益陽。則脾健而食消也。
煎餌久服。則胃氣充足。氣盛則身輕。氣充則不飢。氣納則延年。所以輕身延年不飢也。
制,方:
白話文:
死肌:濕邪侵襲肌肉。
痙攣:濕邪流入關節而筋骨急緊。
疸病:濕邪侵犯脾臟,肌肉發黃。
這些都是脾胃濕症。
術藥性甘燥,因此可以治療這些疾病。
胃中濕氣過多,會導致濕熱交蒸,從而自汗發熱。
術藥性燥濕,因此可以止汗除熱。
脾臟能將胃中的津液輸布到全身。
脾臟濕氣過多,就會失去健運的功能,從而導致食物不能消化。
術藥性溫益陽,因此可以溫補脾陽,促進脾胃運化,使食物能消化。
術同枳實作湯。治水飲。作丸。名枳朮丸。治面黃食不化。同人參。治脾肺俱虛。同白芍、白茯、甘草。治脾虛肌熱。同澤瀉。治心下有水。同牡蠣、浮麥、石斛。治脾虛盜汗。同薑酒煎。治產後嘔逆。同陳皮。治脾虛脹滿。同穀芽、豬肚丸。治脾虛少食而瘦。同白芍、肉果丸。
白話文:
術與枳實一起製成湯劑。用於治療水飲。做成丸劑。名為枳朮丸。用於治療面黃食而不化。與人參一起使用。用於治療脾肺兩虛。與白芍、白茯、甘草一起使用。用於治療脾虛肌熱。與澤瀉一起使用。用於治療心下有水。與牡蠣、浮麥、石斛一起使用。用於治療脾虛盜汗。與薑酒一起煎煮。用於治療產後嘔逆。與陳皮一起使用。用於治療脾虛脹滿。與穀芽、豬肚丸一起使用。用於治療脾虛少食而瘦。與白芍、肉果丸一起使用。
治脾虛泄瀉。同茯苓、糯米、棗肉丸。治久瀉腸滑。同熟地丸。治瀉血色黃。同熟地、炮薑、北味丸。名黑地黃丸。治下血。同半夏、丁香。治小兒久泄。同澤瀉、車前。治水瀉暑瀉。同苦參、牡蠣、豬肚丸。治胃濕熱而瘦。同麥冬、石斛、黃柏、白芍、木瓜、苡仁、北味。
治痿。
白話文:
治療脾虛所致的腹瀉。與茯苓、糯米、棗肉一起製成丸劑服用。治療長期的腹瀉,腸道滑利。與熟地黃一起製成丸劑服用。治療腹瀉,糞便呈黃色。與熟地黃、炮薑、北味一起製成丸劑服用。命名為「黑地黃丸」。治療便血。與半夏、丁香一起服用。治療小兒長期的腹瀉。與澤瀉、車前一起服用。治療水瀉、暑瀉。與苦參、牡蠣、豬肚一起製成丸劑服用。治療胃中濕熱所致的瘦弱。與麥冬、石斛、黃柏、白芍、木瓜、苡仁、北味一起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