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治法通論

〔保〕,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屬厥陰,天癸既絕,乃屬太陰經也。治胎產之病從厥陰者,是祖氣生化之原也。厥陰與少陽相表裡,故治法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為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若發汗者同傷寒下早之證,利大便則脈數而已動於脾,利小便則內亡津液,胃中枯燥。製藥之法,能不犯此三禁,則榮衛自和,而寒熱止矣。外則和於榮衛,則內調於清便,先將此法為初治,次後詳而論之。見證消息,同壞證傷寒,為之緩治。或小便不利,大便秘結,或積熱於腸胃之間,或已成痿,或散血氣而為浮腫。蓋產理多門,故曰同傷寒壞證。如發渴而用白虎,氣弱而用黃耆,血刺痛而用當歸,腹痛而加芍藥,以上例證,不犯三禁,謂產後之久病也。若產後暴病,又不可拘也。如產後熱入血室者,用桃仁承氣、抵當湯等藥,胃堅燥者,大承氣不可以泄藥言之。產後世人多用烏金、四物湯,是不分四時之寒熱,不分血氣之虛實,盲然一概用藥,如此而愈加增劇,是誤也。大抵產病,天行則增損柴胡,雜症則加減四物;又春夏從柴胡,秋冬從四物。藥性寒熱,病證虛實,不可不察也。四物湯常宜服餌,今立四時增損法於後。

〔養血〕

四物湯,益榮衛,滋氣血。治月水不調,臍腹㽲痛;婦人經病,或前或後,或多或少,疼痛不一,腰足腹中痛;或崩中漏下,或半產惡露過多,或停留不出;妊娠腹痛下血,胎不安;產後血塊不散,或亡血過多,惡露不止。四物湯加茱萸煎服。若入陽臟,少使茱萸,陰臟多使茱萸。一方加香附。熟地黃(補血。如臍下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腎經之藥也。)

川芎(治風,泄肝木。如血虛頭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肝經之藥也)

芍藥(和血理脾。如腹中虛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脾經之藥也。)

當歸(和血。如血刺痛,刺如刀割,非此不能除,乃通心經之藥也)

上為粗末,水煎服。

春倍川芎(一曰春,二曰脈弦,三曰頭痛。)

夏倍芍藥(一曰夏,二曰脈洪,三曰泄。)

秋倍地黃(一曰秋,二曰脈澀,三曰血虛。)

冬倍當歸(一曰冬,二曰脈沉,三曰寒而不食。)

若春則防風四物,加防風倍川芎。若夏則黃芩四物,加黃芩倍芍藥。若秋則門冬四物,加天門冬倍地黃。若冬則桂枝四物,加桂枝倍當歸。若血虛而腹痛,微汗而惡風,四物加朮、桂,謂之腹痛六合。若風眩運,加秦艽、羌活,謂之風六合。若氣虛弱,起則無力,尩然而倒,加厚朴、陳皮,謂之氣六合。

(氣不足而用泄氣之藥,可乎?當以參、耆易之。)若發熱而煩,不能睡臥者,加黃連。梔子,謂之熱六合。若虛寒脈微自汗,氣難布息,清便自調,加乾薑、附子,謂之寒六合。若中濕,身沉重無力,身涼微汗,加白朮、茯苓,謂之濕六合。若婦人筋骨肢節疼,及頭痛、脈弦、憎寒如瘧,宜治風六合。

白話文:

治法通論

婦女和孩童在月經初潮前,都屬於少陰經;月經來潮後,則屬於厥陰經;更年期後則屬於太陰經。治療婦產科疾病,應從厥陰經入手,因為這是氣血生化之源。厥陰經與少陽經互為表裡,因此治療時有三項禁忌:不可發汗、不可瀉下、不可利尿。如果發汗,會像傷寒病初期一樣加重病情;瀉下則會傷脾,導致脈搏頻數;利尿則會損耗體液,導致胃中乾燥。用藥時,如果能避免這三項禁忌,則氣血自然調和,寒熱症狀就會消退。外調氣血,內調腸胃,這是治療的第一步,之後再詳加論述。產後疾病的症狀變化,與傷寒病的惡化類似,治療應採取緩和的方法。例如,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腸胃積熱、產後痿證、或因氣血瘀滯導致浮腫等,這些產後疾病的治療方法,與傷寒病的後期類似。例如,口渴則用白虎湯,氣虛則用黃耆,血瘀疼痛則用當歸,腹痛則加芍藥,以上這些方法都不會犯上述三禁,適用於產後久病。但如果是產後急性病症,則不能拘泥於此。例如,產後熱邪入血室,可用桃仁承氣湯、抵當湯等藥物;如果胃腸乾燥堅硬,則大承氣湯不宜使用。產後很多人常用烏金丸、四物湯,但這是不分季節寒熱、不分氣血虛實的盲目用藥,反而會加重病情。總的來說,產後疾病,如果與時行病相關,則增減柴胡;如果是其他雜症,則加減四物湯。春夏季用柴胡,秋冬季用四物湯。藥物的寒熱屬性,以及疾病的虛實情況,都必須仔細辨別。四物湯常可服用,以下列出四季增減的方法。

養血

四物湯,能益氣血,滋養榮衛。主治月經不調,臍腹疼痛;婦女經期前後不適,經量或多或少,伴隨疼痛,腰腿腹痛;或崩漏,或產後惡露過多或停滯不暢;妊娠腹痛下血,胎兒不安;產後瘀血不散,或失血過多,惡露不止。四物湯可加茱萸煎服。若藥物作用於陽臟,則少用茱萸;作用於陰臟,則多用茱萸。一方可加香附。

熟地黃(補血,如果臍下疼痛,非此藥不可,能通腎經。)

川芎(治風,疏通肝氣,如果血虛頭痛,非此藥不可,能通肝經。)

芍藥(和血理脾,如果腹中虛痛,非此藥不可,能通脾經。)

當歸(和血,如果血瘀疼痛,刺痛如刀割,非此藥不可,能通心經。)

以上藥材研成粗末,水煎服。

春則倍加川芎(春天、脈象弦急、頭痛)

夏則倍加芍藥(夏天、脈象洪大、泄瀉)

秋則倍加熟地黃(秋天、脈象澀滯、血虛)

冬則倍加當歸(冬天、脈象沉弱、畏寒食少)

春天可用防風四物湯,加防風並倍加川芎;夏天可用黃芩四物湯,加黃芩並倍加芍藥;秋天可用天門冬四物湯,加天門冬並倍加熟地黃;冬天可用桂枝四物湯,加桂枝並倍加當歸。如果血虛腹痛,微汗惡風,則在四物湯中加白朮、桂枝,稱為腹痛六合湯;如果患有眩暈症,則加秦艽、羌活,稱為風六合湯;如果氣虛乏力,站立時會暈倒,則加厚朴、陳皮,稱為氣六合湯;(氣虛而用瀉氣的藥物,是否妥當?應該用人參、黃耆代替。)如果發熱煩躁,不能安睡,則加黃連、梔子,稱為熱六合湯;如果虛寒,脈象微弱,自汗,呼吸困難,大便正常,則加乾薑、附子,稱為寒六合湯;如果體內有濕氣,則身體沉重無力,身體涼爽,微汗,則加白朮、茯苓,稱為濕六合湯;如果婦女筋骨關節疼痛,頭痛,脈象弦急,畏寒如瘧疾,則宜用風六合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