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醫學啓源》~ 卷之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3)

1. (五)脾之經,脾脈本在肌肉,足太陰,濕,己土。

經曰:脾者,土也,諫議之官,主意與智,消磨五穀,寄在(胸)中,養於四旁,旺〔於〕四季,正主長夏,與胃為表裡,足太陰(陽明),是其經也。扁鵲云:脾病則面黃色痿,實則舌強直,不嗜食,嘔逆,四肢緩;虛則多澼喜吞,注痢不已。又脾虛,則精不勝,元氣乏力,手足緩弱,不能自持。

其脈來似流水,曰太過,病在外(也);如鳥距,曰不及,病在內。太過令人四肢沉重,言語謇澀;不及令人中滿,不食乏力,手足緩弱不遂,涎引口中,四肢腫脹,溏泄不時,夢中飲食。脾脈來而和柔者,如雞踐地,曰平;來實而滿,〔稍〕數,如雞舉足,曰病;又如鳥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曰死。

中風則翕翕發熱,狀如醉人,腹中〔煩〕滿,皮肉〔瞤瞤〕(而起),〔其脈〕阿阿然〔緩〕,曰平;〔反〕弦急者,肝〔來〕克脾也,真鬼相遇,大凶之兆也。又微澀〔而〕短者,肺乘於脾,不治自愈;又沉而滑者,腎來乘脾,亦〔為不〕妨。又浮而洪,心來生脾,不為疾耳。

脾病色黃體重,失便,目直視,唇反張,爪甲青,四肢沉,吐食,百節疼痛不能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青,死不治。又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心〕腹脹滿,體重節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者,可治。脾氣虛,則大〔便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為五色注痢下也。

又積在其中,久不愈,四肢不收,黃疸,食不為「肌膚」,氣〔滿〕脹喘喘而不〔定〕也。脾實則時夢築牆垣蓋屋,盛則夢歌樂,虛則夢飲食不足。厥邪客於脾,則夢大澤丘陵,風雨〔壞屋〕。脾脹則善噦,四肢急,體〔重〕,不食善〔噫〕。脾病〔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靜。

脈急甚,則瘛瘲;微急,則膈中不利,食不下而還出。緩甚,則痿厥;微緩,則風痿,四肢不〔收〕。大甚,〔則〕暴僕;微大,〔則痹疝〕,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則寒熱作;微小,則消〔癉〕。滑甚,則頹疝;微滑,則蟲毒,腸鳴中熱。澀甚,則腸㿗;微澀,則〔內〕潰下膿血。

脾脈至,大而虛,則有積。脾(氣)絕,則十日死。唇焦枯無〔紋理〕,(面)青黑者,脾先(死)。脾病,面黃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口,半年死;色如枳實〔者〕,一(日)死,吉凶休咎,皆〔見〕其色出〔於〕部〔分〕也。又口噤唇青,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持,大小便利無休歇,飲食不入,七日死。

又唇雖痿黃,語聲〔囀囀〕者,尚可治。脾病,(水)氣久不去,腹中痛鳴,徐徐熱汗出,其人〔本意寬〕緩,(今反急,怒語而鼻笑),不能答人,此不過一(日),禍必至矣。又脾中寒熱,則使人腹中痛,不下食,病甚〔舌〕強語澀,轉〔筋〕卵〔縮〕,〔陰股〕腹中引痛,身重,不思食,膨脹,變則水泄不能臥者,十死不治。

脾〔土〕熱,則面黃目赤,〔季〕脅痛滿;寒則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甚則戰慄如瘧也。臨病之時,切要〔明〕察脈證,然後投藥,此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云: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疽,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脾(虛則)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以枳殼瀉之,如無他證,虛則以錢氏益黃散,實則以瀉黃散。心乃脾之母,炒鹽補之;肺乃脾之子,桑白皮瀉之。

白話文:

[(五)脾臟的經絡,脾臟的脈絡主要在肌肉中,屬於足太陰,與濕氣相關,屬己土。]

經典說:脾臟是土的象徵,就像是朝廷中的諫議官,負責思考與智慧,負責消化五穀,它位於胸部,並影響四周,四季中它的作用最旺盛,特別是在夏季末期,它與胃相輔相成,分別是足太陰(脾)和足陽明(胃)的經絡。扁鵲說:脾臟生病會導致面色萎黃,實證時舌頭僵硬,食慾不振,嘔吐,四肢無力;虛證時,會有多次清潔口腔的習慣,長期拉肚子。脾虛時,精力無法維持,元氣不足,手腳軟弱,無法自我支撐。

其脈搏像流水一樣,這被稱為過度,表示病在外;如果像鳥的爪子,則被稱為不足,表示病在內。過度會讓人四肢沉重,說話困難;不足會讓人感到腹脹,食慾不振,手腳軟弱,口中有大量唾液,四肢腫脹,經常性腹瀉,在夢中進食。脾臟的脈搏柔和,像雞在地面上行走,這表示健康;如果脈搏實滿且頻率略高,像雞抬起腳,這表示病態;如果像鳥啄食,鳥爪,或房子漏水,這表示病情嚴重。

中風時,會出現發燒,看起來像是喝醉酒,腹部飽脹,皮膚肌肉抽搐,脈搏緩慢,這表示正常;如果脈搏變得緊繃,表示肝臟剋制脾臟,這是極其不祥的預兆。如果脈搏微弱且短,表示肺臟影響脾臟,但通常可以自行康復;如果脈搏深沉且滑,表示腎臟影響脾臟,通常不會造成問題。如果脈搏浮而大,表示心臟影響脾臟,通常不會造成疾病。

脾臟生病時,面色會呈黃色,身體沉重,排便困難,眼睛直視,嘴脣反張,指甲呈青色,四肢沉重,吐食,全身關節疼痛無法舉起,脈搏應該是浮大而緩慢,但現在卻變得緊繃,顏色變青,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脾臟生病時,面色黃,飲食消化不良,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大便乾硬,小便不暢,脈搏微弱而長,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脾氣虛時,會有大便稀,小便頻繁,汗水不停,五種體液下瀉,導致五色痢疾的情況。

如果脾臟中積聚了病氣,長時間無法痊癒,四肢無法活動,黃疸,食物無法轉化為營養,腹部脹滿,呼吸急促且不定。脾臟實時,常夢到砌牆或蓋房子,脾臟旺盛時,會夢到歌舞,脾臟虛時,會夢到飲食不足。如果邪氣侵入脾臟,會夢到廣大的沼澤或丘陵,風雨破壞房屋。脾臟腫脹時,容易打嗝,四肢緊繃,身體沉重,食慾不佳,容易嘆息。脾臟生病時,下午精神最好,清晨最差,中午保持穩定,傍晚時較安靜。

脈搏緊繃表示痙攣;稍微緊繃表示膈膜不適,食物難以下嚥,並且可能反胃。脈搏緩慢表示肌肉萎縮;稍微緩慢表示風濕,四肢無法活動。脈搏過大表示突然倒下;稍微大表示痺症或疝氣,氣體包裹著大塊的膿血在腸胃外。脈搏過小表示發冷或發燒;稍微小表示消耗性疾病。脈搏滑順表示疝氣;稍微滑順表示蟲毒,腸鳴且體內熱。脈搏過澀表示腸道乾燥;稍微澀表示內出血或膿血下瀉。

脾臟的脈搏大而虛表示有積聚。脾臟功能喪失,十天內會死亡。如果嘴脣乾燥無紋理,面色青黑,表示脾臟先衰亡。脾臟生病時,如果面色黃,眼睛紅,通常是可以治療的;如果青黑色進入嘴裡,半年內會死亡;如果面色像枳實,一天內就會死亡。吉凶禍福,都可以從臉色看出來。如果口脣緊閉,嘴脣青色,四肢沉重如同山嶽,無法自我支撐,大小便無法控制,飲食無法攝入,七天內會死亡。

如果嘴脣雖然萎黃,但聲音清晰,仍然可以治療。脾臟生病時,水氣久久不散,腹部疼痛,緩慢地出汗,此人本性寬厚,但現在反而急躁,說話帶有怒氣且鼻音重,無法回答問題,這種情況下,災難很可能即將降臨。脾臟中寒熱交錯,會導致腹部疼痛,無法進食,病情加重時,舌頭僵硬,說話困難,肌肉抽搐,生殖器縮小,大腿內側和腹部疼痛,身體沉重,不想吃東西,腹部脹滿,變為水瀉且無法躺下,這種情況下,十死無生。

脾臟過熱,會導致面色黃,眼睛紅,季脅疼痛;脾臟過冷,會吐口水,不想吃東西,四肢疼痛,滑瀉不止,手腳冰冷,嚴重時會像發燒一樣顫抖。在治療疾病時,必須仔細檢查脈搏和症狀,然後再投藥。這就是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的法則。

根據《主治備要》所述:脾臟的疾病會導致舌頭僵硬,吃東西時嘔吐,胃部疼痛,腹部脹滿,打嗝,排便或放屁後會感到舒緩,全身沉重。脾臟引起的疾病包括舌頭疼痛,身體無法活動,食慾不佳,心情煩躁,胸口緊繃疼痛,寒熱交錯,腹瀉,水腫,黃疸,無法平躺,站立困難,大腿內側腫脹,腳大拇指無法活動。脾臟怕濕氣,應食用苦味食物來去濕,例如白朮;脾臟虛時,可用甘草、大棗等補充,實時,可用枳殼來瀉火,如果沒有其他症狀,虛時用錢氏益黃散,實時用瀉黃散。心臟是脾臟的母親,可用炒鹽來補充;肺臟是脾臟的孩子,可用桑白皮來瀉火。

2. (六)胃之經,足陽明,濕,戊土。

胃者,脾之腑也,又名〔水〕谷之海,與脾為表裡。胃者,人之根本,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也),足陽明是其經也。胃氣絕,五日死。實則中脹便難,肢節痛,不下食,嘔逆不已。虛則腸鳴脹滿,滑泄。寒則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眠,語狂㲋亂,便硬者是也。

病甚則腹脅脹滿,嘔逆不食,當心痛,(下上)不〔通〕,惡聞香臭,嫌人語,振寒,善欠伸。胃中熱,〔則〕唇黑;熱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顛狂不定,汗出額上,鼽〔衄〕不止。虛極則四肢腫滿,胸中短氣,穀不化,中滿也。胃中風,則溏泄不已;胃不足,則多飢,不消食。

病人鼻下平,則胃中病,渴者可治。胃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赤者,當病折髀〕。其脈弱而散者,病食〔痹〕。右關上浮而大者,虛也;浮而短澀者,實也;浮而微滑者,亦〔實〕也;浮而遲者,寒也;浮而數者,熱也。此胃〔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云:是動則病〔淒滄〕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脈訣》云:右關上,脾胃脈之所出也,先以輕手得之,是胃,屬表;後以重手得之,是脾,屬裡。

脾合肌肉,脾脈循肌肉而行,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脈道如微風輕揚柳梢者為緩;又稍稍加力,脈道敦實者為大,此為緩大,脾家不病〔脈〕之狀也。脾脈本部在肌肉,若出於肌肉之上,見於皮毛之間者,是其浮也;入於肌肉之下,見於筋骨之分者,是其沉也。

白話文:

(六) 胃的經絡,位於足部的陽明經,與濕氣相關,象徵戊土。

胃是脾臟的腑,也被稱作「水穀之海」,和脾臟互為表裡。胃是人體的根本,如果胃氣旺盛,五臟六腑也會跟著強壯,這是由足陽明經所主導的。如果胃氣衰竭,人會在五天內死亡。胃實症會導致腹部脹滿、排便困難、肢體疼痛、無法吞嚥食物、不斷嘔吐。胃虛症則會腸鳴、脹氣、拉肚子。胃寒會導致腹部疼痛,不能吃冰冷的食物。胃熱會使臉色紅潤如醉酒之人,四肢無力,睡眠不安,言語瘋狂,以及便祕。

病情嚴重時,腹部脹滿,無法進食,心前區疼痛,上下不通暢,對香臭味敏感,不喜歡他人說話,發冷,常打哈欠和伸懶腰。胃熱會使嘴脣變黑;病情加重,會有登高唱歌、脫衣奔跑、精神錯亂、額頭出汗、鼻血不止等現象。極度虛弱會四肢腫脹、胸悶、消化不良、腹部脹滿。胃受風邪,會有持續性腹瀉;胃功能不足,會有饑餓感但消化不良。

患者鼻下平坦,表示胃有問題,口渴的患者可以治療。胃脈搏強而長,面色黃紅,可能骨折。脈弱而散,可能是飲食障礙。右手關上的脈象浮大,表示虛弱;浮短而澀,表示實症;浮而略滑,也是實症;浮而遲緩,表示寒症;浮而快速,表示熱症。這是胃腑虛實寒熱,生死順逆的脈診方法。

根據《主治備要》,胃經失調會出現寒冷、打噴嚏、頻繁打哈欠、面色晦暗,疾病來臨時會怕人和火光,聽到木頭聲音會驚恐,想要獨自關門窗待著,嚴重時會登高唱歌、脫衣奔跑,胃脹,這被稱為骭厥。《脈訣》說,右手關上是脾胃的脈象表現,輕手可感知胃,屬於表;重手可感知脾,屬於裡。

脾臟和肌肉相合,脾脈沿肌肉運行,持脈指法像九顆豆子的重量,按到肌肉,脈道像微風輕拂柳梢一樣柔和,這是緩脈;再稍微用力,脈道敦厚結實,這是大脈,這是脾臟健康脈象。脾脈在肌肉部位,如果出現在皮膚表面,是浮脈;如果在肌肉下方,靠近筋骨,是沉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