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喉證家寶》~ 辨喉證 (2)

回本書目錄

辨喉證 (2)

1. 辨喉證

牙咬證,生牙盡處骱中,齒不能開,熱勢凶,至夜尤甚,然易愈,不害命。

牙䵟證,屬胃火,如豆大,或內或外,無定處。

牙宣證,乃縫中出血,上屬脾,下屬胃,因陽明經實火上攻而出也,必有胃火虛動。腐爛牙齦,以致淡血常常滲漏也。

牙菌證,生牙齦,其狀紫花色,高起如菌狀,此乃血熱而兼氣滯也。

穿牙疔證,先二日牙痛,發寒熱,後痛不可忍,牙齦上發一塊紫色,是也。

穿牙毒,即前證,初起未破者疔,已破者毒,色紅者可治,青者死。

崩砂疳口風證,自舌下牙齦上腫赤,口內作焮,如渴熱,牙齦漸爛,亦能脫齒為患。

連珠疳口風證,自舌下起小泡,初起一個又一個,甚者三五七八九,連珠而生。

魚風證,系危病,如魚吸水,故名,死不治。

走馬牙疳證,大人患者,即黴瘡毒攻,小兒患者,或因胎毒,或因痘後餘毒,齒齦腐爛成疳,殺人最速。鼻梁發紅點如珠者,不治。其色如干醬,一日爛一分,二日爛一寸,故名走馬,言其速也,有齒者落盡而死矣。用黃藥吹,宜服蘆薈消疳飲。

牙疳五不治。口臭涎穢者,不治。黑腐脫爛者,不治。牙落無血者,不治。穿腮破唇者,不治。用藥不效者,不治。

鵝口疳證,一名雪口。初生小兒,滿口連舌上生白屑,如鵝口樣,故名。

馬牙證,初生小兒,先受胎毒熱氣,出胎後受風,風熱相搏即生,但看牙齦上有白色脆骨者,即是。其初發也,出胎時即打噴嚏,已冒外風,伏馬牙之根矣。若延至吮乳時,尚不知覺察,病深且危,故不急治者,即死。切勿誤認作黃疸之類,出胎時即當看,日日要挑,至三四日病即成,五六日堅硬難治矣。甚有發而再發者,大約百日外,方免此患。

凡口疳黑腐而臭者,不治。小兒胎疳黃色如干橘瓤者,不治。

凡小兒走馬牙疳,及大人骨槽風,須防落牙。至上門牙偏左一牙,是牙中之王,此牙一落,余牙必落,最重,難治。此牙不落,余牙尚可治。

凡治口疳,須用棉花,或絲棉,卷在箸上,輕攪患處,然後吹藥。凡唇上疳難吹藥者,或蜜調,或溫水潤,再敷。

凡面上放光而色白者,不治。或放光而色紅者,可治。屢試屢驗。所謂放光者,面上繃急而放光也。

乳蛾,生喉間,形如乳頭。

凡針乳蛾,宜針頭尾,不可針中間,鮮血易治,黑血難治。凡使刀針,不可傷蒂疔及舌下根。懸癰,生上顎,如紫李,宜針破。腮癰生腮下,先用吐法,再針紫黑處,去瘀血。喉癰,命門合相火也,如灌膿,即以銀針挑破之。牙癰腫痛,亦灌膿也,宜挑之。

喉瘤,生於喉旁,形如圓眼,血絲相裹,不可用刀針,極熟者,以筆針刺之(岩按:用筆針法見《喉科枕秘》)。

喉八證辨。手少陰少陽二脈,並系喉,氣熱則內結腫脹,痹而不通則死。其不通之證有八:曰雙乳蛾;曰單乳蛾;曰雙閉喉;曰單閉喉;曰子舌脹;曰木舌脹;曰纏喉風;曰走馬喉閉。熱氣上行,故傳於喉之兩旁,向外作腫,以其形似,是謂乳蛾。一為單,二為雙。較乳蛾差小者,名閉喉。

白話文:

辨喉證

牙咬:牙齒末端牙齦內疼痛,牙齒無法張開,熱勢凶險,晚上尤其嚴重,但容易痊癒,不危及生命。

牙䵟:屬胃火,如豆粒大小,位置不定,可在牙齦內外。

牙宣:牙縫出血,上屬脾,下屬胃,因陽明經實火上攻而致,必伴隨胃火虛動。牙齦腐爛,導致淡血持續滲漏。

牙菌:牙齦上長出紫紅色、隆起似菌狀的腫物,這是血熱兼氣滯所致。

穿牙疔:先兩天牙痛,發寒熱,之後疼痛難忍,牙齦上出現一塊紫色腫塊。

穿牙毒:與前症相同,初期未破者為疔,已破者為毒,紅色可治,青色則難治。

崩砂疳口風:舌下牙齦腫脹發紅,口腔潰瘍,口渴發熱,牙齦逐漸腐爛,甚至脫落。

連珠疳口風:舌下起小水泡,一個接一個,嚴重者可達三五個甚至更多,連珠狀排列。

魚風:危急重症,如魚吸水般,故名,難以治愈。

走馬牙疳:成人患者為梅毒侵犯,兒童患者則可能由胎毒或痘疹後遺毒引起,齒齦腐爛成疳,致死速度極快。鼻樑出現紅色小點如珠狀者,難以治愈。其顏色如醬,一日爛一分,二日爛一寸,故名「走馬」,形容其病程迅速,患病者牙齒脫落而死。可用黃藥吹入,並服用蘆薈消疳湯藥。

牙疳五不治:口臭涎穢者;黑腐脫爛者;牙齒脫落無血者;穿腮破唇者;用藥無效者。

鵝口疳:又稱雪口。新生兒滿口及舌頭上生白色屑,狀如鵝口,故名。

馬牙:新生兒因胎毒熱氣,出生後受風,風熱相搏而致。牙齦上有白色脆骨即為此症。初發時,出生時即打噴嚏,已受外風,馬牙病根已伏。若延至吮乳時才察覺,病情加重且危險,不急治則會死亡。切勿誤認為黃疸,出生時就要觀察,每日挑除,三四日內可痊癒,五六日後則堅硬難治。有的會反覆發作,大約百日後才能痊癒。

凡口疳黑腐而臭者不治。小兒胎疳黃色如干橘瓤者不治。

凡小兒走馬牙疳及成人骨槽風,須防牙齒脫落。上門牙左側的一顆牙齒是牙齒之王,此牙一落,其他牙齒必然脫落,最嚴重,難以治療。此牙不落,其他牙齒尚可治療。

凡治口疳,須用棉花或絲棉,卷在筷子頭上,輕輕攪動患處,然後吹藥。唇上疳難以吹藥者,可用蜂蜜調和或溫水潤濕後再敷藥。

凡面部發光而顏色發白者不治,發光而顏色發紅者可治,屢試屢驗。所謂發光,是指面部繃緊而發光。

乳蛾:生於喉嚨之間,形狀如乳頭。

凡針乳蛾,宜針刺乳頭的頭尾,不可刺中間,鮮血易治,黑血難治。凡使用刀針,不可傷及蒂部及舌下根。懸癰:生於上顎,如紫李子,宜針刺破之。腮癰:生於腮下,先用吐法,再針刺紫黑色處,去除瘀血。喉癰:命門與相火相關,如膿液充盈,即用銀針挑破。牙癰腫痛,亦膿液充盈,宜挑破之。

喉瘤:生於喉嚨旁邊,形狀如圓眼,有血絲纏繞,不可用刀針,成熟者,可用筆針刺之。

喉八證辨:手少陰、少陽二脈均與喉嚨相關,氣熱則內結腫脹,痹阻不通則死。不通之證有八:雙乳蛾、單乳蛾、雙閉喉、單閉喉、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閉。熱氣上行,故傳至喉嚨兩旁,向外腫脹,因其形狀相似,故稱乳蛾。一個為單,兩個為雙。較乳蛾稍小者,名閉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