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科》~ 火症門 (1)
火症門 (1)
1. 火丹
治火丹神方:
絲瓜子(一兩) 柴胡(一錢) 元參(一兩) 升麻(一錢) 當歸(五錢)
水煎服。小兒服之亦效。
白話文:
這是治療火丹(皮膚病,常見為帶狀皰疹)的神奇處方:
所需藥材有:絲瓜子一兩、柴胡一錢、元參一兩、升麻一錢、當歸五錢。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即使是兒童服用,也能見效。
2. 又痿症
人有兩足無力,不能立起,而口又健飯,少飢即頭面皆熱,咳嗽不已,此亦痿症,方用起痿至神湯:
熟地(一兩) 元參(一兩) 山藥(一兩) 甘菊花(一兩)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人參(五錢) 神麯(二錢)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三十劑愈。
白話文:
有人雙腳無力,無法站立起來,但是食慾卻很好,稍微餓一點就會感到頭臉發熱,並且咳嗽不停,這也是痿症的一種。治療這種情況的藥方稱為「起痿至神湯」,其成分如下:
熟地(30公克)、元參(30公克)、山藥(30公克)、甘菊花(30公克)、當歸(15公克)、白芍(15公克)、人參(15公克)、神麯(6公克)、白芥子(9公克)。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大約服用三十劑後,病情會有所改善。
3. 痿症
不能起床,已成廢人者,此乃火盛內熾,腎水熬干矣。治法宜降胃火而補腎水,方用降補湯:
熟地(一兩) 元參(一兩) 麥冬(一兩) 甘菊花(五錢) 生地(五錢) 車前子(二錢) 人參(三錢) 沙參(五錢) 地骨皮(五錢)
水煎服。
白話文:
[關於痿症],如果病人病到無法起牀,彷彿成了無法自理的狀態,這通常是因為體內的火氣過旺,導致腎臟的功能像被熬乾了一樣。治療的方法應該是降低胃部的火氣並補充腎臟的水分,可用的藥方叫做降補湯:
熟地(30克)、元參(30克)、麥冬(30克)、甘菊花(15克)、生地(15克)、車前子(6克)、人參(9克)、沙參(15克)、地骨皮(15克)。
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4. 消食病
火盛之症,火渴引飲,呼水自救,朝食即飢,或夜食不止,方用:
元參(一兩) 麥冬(五錢) 生地(三錢) 竹葉(三十片) 菊花(二錢) 白芥子(二錢) 丹皮(二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
白話文:
玄參(30克)、麥冬(15克)、生地(9克)、竹葉(大約30片)、菊花(6克)、白芥子(6克)、牡丹皮(6克)、陳皮(1.5克)。
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5. 火症
火症初起,必大渴引渴,身有斑點,或身熱如焚,或發狂亂語,方用:
生石膏(三錢) 元參(一兩) 麥冬(一兩) 甘草(三錢) 升麻(三錢) 知母(三錢) 半夏(三錢) 竹葉(百片)
水煎服,一、二劑可止可安,三劑愈,不必四劑也。(以下據《石室秘錄》初治法「發明」補):〔若初起之時,火勢少衰,減半與之。乘其火勢初起,胃氣未衰,急用此方以止遏之,則火自然驟減而不為害矣。方即竹葉石膏湯,妙在加入元參、麥冬數兩,使石膏不為主帥,而反為稗將,聽麥冬、元參之差遣,則止去火而不損胃中之陰。又妙加入升麻引其外出而不能入,止祛火而不損腎水,所以奏功如神也。倘疑升麻太多而少減之,轉不能奏功之捷,予所以又戒世人之不知用升麻者〕。(按:《石室秘錄》中麥冬為三兩,元參為一兩。此方論在《男科》及《方論》中均無,疑係傅氏晚年所改)。
白話文:
當火熱病症剛開始的時候,患者會非常口渴想要喝水,身體上可能會出現斑點,或者體溫高得像在燃燒一樣,甚至會有精神混亂、胡言亂語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我們會使用以下的藥方:
生石膏(三錢)、元參(一兩)、麥冬(一兩)、甘草(三錢)、升麻(三錢)、知母(三錢)、半夏(三錢)、竹葉(一百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通常一到二劑就可以讓病情得到控制並安穩下來,到了第三劑就能痊癒,不需要再服用第四劑。
如果在病症初期,火熱的勢頭稍微減弱了,可以減少一半的藥量來服用。趁著火熱剛開始,胃氣尚未受到嚴重影響的時機,迅速使用這個藥方來抑制它,這樣火熱就會迅速減退,不再對身體造成危害。這藥方就是竹葉石膏湯,其中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加入了較多的元參和麥冬,這樣一來,原本作為主要成分的石膏反而變成了輔助成分,接受麥冬和元參的調節,這樣既能清火又不會傷害到胃部的陰氣。另一個巧妙的地方是加入了升麻,它能幫助將火熱從體內引導出去,防止其深入體內,同時只清除火熱而不損傷腎臟的水分,因此效果神奇。如果懷疑升麻的份量太多而減少一些,反而可能無法達到快速見效的效果,所以我再次提醒那些不懂得如何使用升麻的人們。(根據《石室祕錄》中的記載,原方中麥冬的用量為三兩,元參為一兩。這個藥方的討論在《男科》和《方論》中都沒有提及,懷疑這是傅氏晚年所做的修改。)
6. 火症門
7. 火越
此乃胃火與肝火,共騰而外越,不為丹毒,即為痧疹,非他火也。方用:
元參(一兩) 乾葛(三兩) 升麻(三錢) 青蒿(三錢) 黃耆(三錢)
水煎服。此方妙在用青蒿,肝、胃之火俱平。又佐以群藥重劑,而火安有不滅者乎?治小兒亦效。
白話文:
這是胃部和肝臟的火氣,共同上昇並向體外爆發,不是表現為丹毒,就是呈現為痧疹,不會是其他類型的火氣。處方如下:
元參(30克) 乾葛(90克) 升麻(9克) 青蒿(9克) 黃耆(9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這個處方的妙處在於使用了青蒿,能同時平息肝臟和胃部的火氣。再加上其他藥材的大劑量輔助,火氣怎麼可能不被撲滅呢?這對於治療兒童同樣有效。
8. 瀉火
瀉火湯總方:
梔子(三錢) 白芍(五錢) 丹皮(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心火加黃連一錢;胃火加生石膏三錢;腎火加黃柏、知母各一錢;肺火加黃芩一錢;大腸火加地榆一錢;小腸火加天冬、麥冬各一錢;膀胱火加澤瀉三錢。治火何獨治肝經?蓋肝屬木,最易生火。肝火散,則諸經之火俱散。但散火必須有下泄之藥,而使火之有出路也,則得矣。
按:白芍、丹皮、梔子、甘草,不但有清火作用,且有利尿作用,使火從小便利之。
白話文:
【清除熱火】的綜合處方如下:
山梔(9公克) 白芍(15公克) 牡丹皮(9公克) 玄參(9公克) 甘草(3公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若是心臟的熱火,可額外加入黃連(3公克);如果是胃部的熱火,可添加生石膏(9公克);腎臟的熱火,則可以加進黃柏和知母各(3公克);肺部的熱火,可以加進黃芩(3公克);大腸的熱火,可以加進地榆(3公克);小腸的熱火,可以加進天門冬和麥門冬各(3公克);膀胱的熱火,則可以加進澤瀉(9公克)。為什麼治療熱火要特別針對肝經呢?因為肝臟屬木,最容易產生熱火。一旦肝火被消散,那麼身體其他部位的熱火也會跟著消散。但是,要消散熱火必須要有能讓熱火排出體外的藥物,如此才能真正達到清火的效果。
說明:白芍、牡丹皮、山梔、甘草,這些藥材不僅具有清熱的作用,而且還具有利尿效果,可以幫助身體通過排尿的方式把熱火帶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