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科》~ 濕症門

回本書目錄

濕症門

1. 黃膽病

此症外感之濕易治,內傷之濕難療。外感者,利水則愈。若內傷之濕,瀉水則氣消,發汗則精泄,必健脾行氣而後可也。方用:

白朮(一兩) 茯苓(一兩) 薏仁(一兩) 茵陳(三錢) 黑梔(三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

此方治內傷之濕,不治外感之濕。若欲多服,去梔子。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黃疸病症,它提到由外界環境引發的濕氣導致的黃疸較容易治療,但由身體內部機能受損所引起的濕氣導致的黃疸就較難療治。如果是外界環境導致的濕氣,只要利尿排水就能好轉。然而,如果是內部機能受損導致的濕氣,如果只是單純排水利尿,會使體力衰弱;如果發汗排毒,又會讓體內精氣流失,必須從強化脾胃與調理氣血著手纔能有效治療。

以下是治療這種因內部機能受損導致濕氣黃疸的藥方:

  • 白朮:一兩
  • 茯苓:一兩
  • 薏仁:一兩
  • 茵陳:三錢
  • 黑梔:三錢
  • 陳皮:五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藥方只適用於治療由內部機能受損導致的濕氣黃疸,對於由外界環境導致的濕氣黃疸並無效。如果需要長期服用,可以去掉藥方中的梔子。

2. 濕症門

3. 傷濕

如傷濕,必然惡濕,小便短赤,方用:

澤瀉(三錢) 豬苓(三錢) 肉桂(五分) 茯苓(五錢) 白朮(五錢) 車前子(一錢)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愈。

白話文:

如果身體受了濕氣的傷害,必定會對濕氣感到不舒服,並且小便顏色會偏紅且量少。治療這種情況的處方如下:

澤瀉三錢、豬苓三錢、肉桂五分、茯苓五錢、白朮五錢、車前子一錢、柴胡一錢、半夏一錢,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通常服用一副藥後就能見效。

4. 癉症

此症雖因風寒濕而來,亦因身中元氣之虛,邪始得乘虛而入。倘攻邪而不補正,則難愈矣。今於補正之中,佐以祛風寒濕之品,而癉症失,方用:

白朮(五錢) 人參(三錢) 茯苓(一兩) 柴胡(一錢) 附子(一錢) 半夏(一錢) 陳皮(一錢)

水煎服。

白話文:

這病症雖然主要是由風、寒、濕引起,但也是因為身體內的元氣虛弱,邪氣才會趁虛而入。如果只驅除邪氣而不補充元氣,病情就難以痊癒。現在在補充元氣的同時,輔以去除風、寒、濕的藥物,癉症就能得到治療。所使用的藥方如下:

白朮(五錢)、人參(三錢)、茯苓(一兩)、柴胡(一錢)、附子(一錢)、半夏(一錢)、陳皮(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5. 腳氣

今人以五苓散去濕,亦是正理,然不能上升其氣而盡去其濕也。必須提其氣,而水乃散也。方用:

黃耆(一兩) 人參(三錢)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薏仁(五錢) 芡實(五錢) 肉桂(一錢) 白芍(五錢) 半夏(二錢) 防風(一錢) 柴胡(一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

此方乃去濕之聖藥。防風用於黃耆之中,足以提氣而去濕。又助之柴胡舒氣,氣升則水散。且有白朮、茯苓、薏仁、芡實,俱是去濕之品,有不神效者乎?

凡有濕者,均可以此方治之。

白話文:

現在人們使用五苓散來去除身體的濕氣,這確實有其道理,但是它卻無法提升身體的氣並完全去除濕氣。我們必須提升身體的氣,這樣濕氣才能散去。使用的藥方如下:

黃耆(一兩) 人參(三錢)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薏仁(五錢) 芡實(五錢) 肉桂(一錢) 白芍(五錢) 半夏(二錢) 防風(一錢) 柴胡(一錢) 陳皮(五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藥方是去除濕氣的良藥。在黃耆中加入防風,能有效提升氣以去除濕氣。再加上柴胡幫助舒緩氣息,氣上升,水濕就會散開。此外,還有白朮、茯苓、薏仁、芡實,這些都是去除濕氣的好東西,怎麼可能沒有神奇的效果呢?

只要是體內有濕氣的人,都可以用這個藥方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