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科》~ (2)
(2)
1. 小兒脈
大人看脈於寸、關、尺,小兒不然,但看其數不數而已。數甚則熱,不甚則寒也。數之中浮者,風也。沉者,寒也。緩者,濕也。澀者,邪也。滑者,痰也。有止歇者,痛也。如此而已,余不必談。
白話文:
對於小孩的脈象判讀,不像大人那樣區分寸、關、尺三部,對小孩來說,主要是觀察脈搏的頻率。如果脈搏跳動非常快,可能表示體內有熱象;若不是很快速,可能代表體內偏寒。在脈搏快速的情況下,如果脈象較輕浮,可能是風邪侵襲;如果脈象深沉,可能是受寒;脈象緩慢,可能是濕氣重;脈象澀滯,可能是邪氣影響;脈象滑順,可能是有痰;如果有間歇停頓的現象,可能代表有疼痛。大致上就是這些情況,其他的不必多說。
2. 寒積食積
治腹痛寒積食積方:
生薑(一兩) 柿蒂(七個) 砂仁(五粒) 山楂(五錢) 干蘿蔔(一個) 紅糖(一兩) 大棗(二枚)
水煎服,兩次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寒氣和食物堆積所導致的腹部疼痛的處方:
生薑(約37.5公克) 、柿子蒂(七個)、砂仁(五粒)、山楂(約18.75公克)、乾蘿蔔(一個)、紅糖(約37.5公克)、大棗(兩個)。
用水煎煮後服用,分兩次服用完。
3. 小兒氣色
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方用:
柴胡(三分) 白芍(一錢) 當歸(五分) 半夏(三分) 白朮(五分) 茯苓(一錢) 山楂(三粒) 甘草(一分)
水煎服。
有青筋橫現者,亦肝熱也。但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亦用前方,加柴胡五分,麥芽一錢,乾薑一分,水煎服。
有紅筋直現者,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一分,麥芽五分,去半夏加桑白皮、天花粉各二分,水煎服。
有紅筋斜現者,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二分。熱積於胸中者,不可用半夏,用桑白皮、花粉可也。
又有黃筋現於山根者,不論橫直,總是脾胃之症,或吐瀉,或腹痛,或不思食,方用:
白朮(五分) 茯苓(五分) 陳皮(三分) 人參(二分) 神麯(一分) 甘草(一分) 麥芽(二分) 淡竹葉(七片)
水煎服。
有痰者,加半夏一分、白芥子三分。如口渴有熱者,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有寒者,加乾薑一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五分。腹痛而按之大叫者,食也,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按之不號叫者,寒也,加乾薑三分。如身發熱者,不可用此方。
白話文:
【小孩的面色狀況】
在鼻樑上方,如果出現了青色的血管直直地顯露出來,這表示孩子有肝火過旺的情況。可用以下的藥方:
柴胡(少量)、白芍(一小錢)、當歸(半錢)、半夏(少量)、白朮(半錢)、茯苓(一小錢)、山楂(三顆)、甘草(微量)
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是青色的血管橫向顯現,同樣是肝火過旺的徵兆。但直線的表示風邪上行,橫線的則表示風邪下行。同樣使用上述的藥方,再加入柴胡(半錢)、麥芽(一小錢)、乾薑(微量),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鼻樑上方出現紅色的血管直直地顯現,這是心火旺盛的表現,依然使用上述的藥方,再加入黃連(微量)、麥芽(半錢),去除半夏,換成桑白皮、天花粉各兩份,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紅色的血管斜斜地顯現,也是心火旺盛的跡象,仍舊使用上述的藥方,再加入黃連(兩份)。若是心火累積在胸口,就不能使用半夏,改用桑白皮和花粉。
再者,若鼻樑上出現黃色的血管,無論是直線還是橫線,都是脾胃問題的表現,可能是嘔吐、腹瀉、或是胃口不佳。可用以下的藥方:
白朮(半錢)、茯苓(半錢)、陳皮(少量)、人參(兩分)、神麯(微量)、甘草(微量)、麥芽(兩分)、淡竹葉(七片)
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是有痰,可以再加入半夏(微量)、白芥子(三分)。若是口渴且有熱感,可加入麥冬(少量)、黃芩(微量)。若是感到寒冷,可加入乾薑(微量)。若是嘔吐,可加入白豆蔻(一粒)。若是腹瀉,可加入豬苓(半錢)。若是腹部疼痛且一按就大叫,這表示消化不良,可加入大黃(三分)、枳實(微量)。若是按壓腹部不會大叫,這表示是寒症,可加入乾薑(三分)。若是身體發熱,就不能使用這個藥方。
4. 發熱
不拘早晚發熱,俱用萬全湯,神效:
柴胡(三分) 白芍(一錢) 當歸(五分) 白朮(三分) 茯苓(二分) 甘草(一分) 山楂(三粒) 黃芩(三分) 蘇葉(一分) 麥冬(一錢) 神麯(三分)
水煎服。
冬加麻黃一分,夏加石膏三分,春加青蒿三分,秋加桔梗三分。有食加枳殼三分,有痰加白芥子三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一錢。小兒諸症,不過如此,不可作驚風治之。如其有驚風,加人參五分,其效如神。
又方:
凡潮熱。積熱、瘧熱、乃脾積寒熱,俱當用姜梨引。
柴胡 人參 黃芩 前胡 秦艽 甘草 各一分 青蒿(童便浸,曬乾,一分) 生地(一寸) 薄荷(二葉)生梨、或生藕一片
水煎熱,甚效。
白話文:
無論早晚出現發燒的情況,都可以使用萬全湯,效果非常顯著:
所需藥材包含:柴胡(少量)、白芍(約3克)、當歸(約1.5克)、白朮(少量)、茯苓(約0.6克)、甘草(約0.3克)、山楂(大約三粒)、黃芩(少量)、蘇葉(約0.3克)、麥冬(約3克)、神麯(少量)。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在冬天可添加少量的麻黃,在夏天則可添加少量的石膏,在春天可以加入少量的青蒿,在秋天則可加入少量的桔梗。如果伴有消化不良,可再加入少量的枳殼;若伴有咳嗽有痰,則可加入少量的白芥子;若伴有嘔吐,則可加入一粒白豆蔻;若伴有腹瀉,則可加入更多的豬苓。對於兒童的各種症狀,處理方式大致相同,切記不要輕易診斷為驚風。若真的出現驚風的症狀,則可再加入少量的人參,效果將會非常明顯。
另外有一個配方:
對於潮熱、積熱、瘧疾引起的發熱,多是由於脾胃功能失調所致,應使用薑和梨作為輔助治療。
所需藥材包含:柴胡、人參、黃芩、前胡、秦艽、甘草各少量,青蒿(需先用童便浸泡後曬乾,約0.3克)、生地(約3公分長)、薄荷(兩片葉子)、生梨或生藕一片。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效果非常好。
5. 臍汁不幹
治臍汁不幹方:
用車前子炒焦,研為細末,敷之即干。
白話文:
治療肚臍流水不止的方法如下:
取車前子炒至焦黃,然後研磨成細粉,將粉末敷在肚臍上,就能使水分乾燥。
6. 不食乳
不食乳,心熱也,蔥煎乳汁,令小兒服之亦妙,不若用黃連三分,煎湯一分,灌小兒數匙,即食乳矣,神效。
白話文:
「如果嬰兒不肯吃奶,通常是因為心火旺盛。古人會建議將蔥與奶一起煎煮,然後讓嬰兒飲用,效果不錯。但更好的方法是取三分量的黃連,煎成一分量的湯藥,再餵給嬰兒幾匙頭,嬰兒就會開始吃奶了,其效果非常神奇。」
7. 疳症
此症脾熱而因乎心熱也,遂至(同致)口中流涎。若不平其心火,則脾更旺,濕熱上蒸,而口涎不能止也。方用:
蘆薈(一錢) 黃連(三分) 薄荷(三分) 茯苓(二錢) 桑白皮(一錢) 半夏(五分) 甘草(一分)
水煎服。
此心脾兩清之聖藥也。引熱下行,而疳自去矣。
又方:
女人尿桶中白(火煅研末,一錢),銅綠(二分),麝香(一分),共研為細末,搽齒齦上,最奇效。
白話文:
這病是因為脾臟有熱,且源自心臟也有熱所導致,進而使得口水不斷從嘴裡流出。如果不把心火平息下來,脾臟的功能會更旺盛,濕熱往上蒸騰,導致口水無法停止。處方如下:
蘆薈(1錢) 、黃連(3分)、薄荷(3分)、茯苓(2錢)、桑白皮(1錢)、半夏(5分)、甘草(1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是能同時清心和脾的良藥,能引導身體的熱往下排,自然而然地就能消除疳症。
另外一個處方:
取女性尿桶中的白色沉澱物(需經過火燒煅燒並研磨成粉末,1錢)、綠銅(2分)、麝香(1分),將這些材料一起研磨成細末,塗抹在牙齦上,效果非常神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