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科》~ 痰嗽門 (3)
痰嗽門 (3)
1. 久病之痰
久病之痰,切不可作脾濕生痰論之。蓋久病不愈,未有不因腎水虧損者也。非腎水泛上為痰,即腎火沸騰為痰。當補腎以祛逐之,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 薏仁(一兩) 山藥(五錢) 芡實(五錢)麥冬(五錢) 五味子(三錢) 茯苓(三錢) 車前子(一錢) 益智仁(二錢)
水煎服。
此治水泛為痰之聖藥也。若火沸為痰者,加肉桂一錢。此方補腎去濕而化痰,水入腎宮,自變為真精而不化痰矣。此治下焦有痰之法也。
又方:
久病之痰,方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實有奇功。無火加附子、肉桂可耳。
白話文:
對於長時間生病所產生的痰,絕對不能單純地認為是脾臟濕氣過重而產生的痰。因為長期病痛纏身的人,大抵是因為腎臟功能衰退,導致水分代謝失調。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痰,可能是腎臟水分過多或者腎臟虛火上升所造成的。因此,應該通過補腎的方式來消除痰,以下是一種藥方:
熟地(30克)、山萸(15克)、薏仁(30克)、山藥(15克)、芡實(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9克)、茯苓(9克)、車前子(3克)、益智仁(6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是一種治療因水分代謝失調而產生痰的有效藥物。如果痰是由於虛火上升所引起的,可以再加入肉桂(3克)。這個藥方能補腎、除濕並且化痰,使攝取的水分能夠被腎臟有效利用,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精華,而非成為痰。這是治療下腹部有痰的一種方法。
另一個藥方:
對於長期疾病導致的痰,使用六味地黃湯加上麥冬和五味子,確實有顯著的效果。如果沒有虛火,可以再加入附子和肉桂。
2. 滯痰
夫痰之滯,乃氣之滯也。苟不補氣而惟去其痰,未見痰去而病消也。方用: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白芥子(一錢) 花粉(一錢) 蘇子(八分) 豆蔻(三粒)
水煎服。
〔此方之妙,在於治痰之中而理其氣。氣順則痰活,氣順則濕流而痰不生矣。此氣治之宜知。〕
白話文:
關於痰滯的情況,其實質是氣的運行受阻。如果只是一味地清除痰而不去補充和調理氣,我們很難看到痰真正被清除且疾病消失的情況。使用的藥方如下:
人參(約3.75克) 、白朮(約7.5克)、茯苓(約11.25克)、陳皮(約3.75克)、白芥子(約3.75克)、花粉(約3.75克)、蘇子(約6克)、豆蔻(約3粒)
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藥方的精妙之處在於,它不僅清除痰,還會調理氣的運行。當氣運行順暢,痰便能活動,氣順了,濕氣也能正常排出,這樣就不會產生痰了。這就是調理氣的重要意義。
3. 濕痰
〔氣虛痰多之症,本是濕也。而〕治痰之法,不可徒去其濕,必以補氣為先,而佐以化痰之品,乃克有效。方用: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薏仁(五錢) 半夏(三錢) 陳皮(一錢) 神麯(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之中用神麯,人多不識其意,謂神麯乃消食之聖藥,非化痰之神品也。殊不知痰之積聚稠黏,甚不易化,惟用神麯以發之,則積聚稠黏開矣。繼之以半夏、陳皮,可以奏功。雖然有半夏、陳皮消痰。不多用人參,則痰何從消?有人參以助氣,又有薏仁,茯苓能健脾去濕,濕去而痰亦去矣。
白話文:
【濕痰】
對於氣力不足導致的痰多情況,根源在於濕氣過重。然而,在治療痰多的問題上,不能單純地去濕,首要的是補充元氣,輔以化解痰液的藥物,這樣才能達到療效。所使用的藥方如下:
人參(約9克) 茯苓(約9克) 薏仁(約15克) 半夏(約9克) 陳皮(約3克) 神麯(約3克) 甘草(約3克)
用水煎煮服用。
這個處方中使用了神麯,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認為神麯是消化食物的良藥,而非化痰的妙方。然而,痰液的凝結黏稠,非常難以化解,只有使用神麯來發散,才能使凝結的痰液得以分散。接著使用半夏和陳皮,便可見到效果。即使有半夏和陳皮來化痰,但如果不用足夠的人參,痰又如何能消除?有了人參來增強體力,再加上薏仁和茯苓,這兩者能強健脾胃,去除濕氣,濕氣消失了,痰也就隨之而去。
4. 已病之痰
必觀其色之白與黃而辨之:黃者,火將退也。白者,火正熾也。正熾者,用寒涼之品,將退者,用祛逐之味。今一方而俱治,方用:
白朮(三錢) 茯苓(五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白芥子(三錢) 枳殼(五分)
水煎服。
有火加梔子,無火不必加也。此方健脾去濕,治痰在中焦者也。
又方: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薏仁(五錢) 陳皮(一錢) 天花粉(二錢) 益智仁(三分) 人參(三分)
水煎服。
有火加黃芩一錢,無火加乾薑耶、甘草二分。此方健脾去濕而不耗氣,二劑而痰自消也。
白話文:
[對於已形成的痰]
必須觀察痰的顏色,分辨是白色還是黃色:如果痰是黃色的,這表示體內的熱氣正在消退。如果是白色的,則表示熱氣正旺盛。當熱氣旺盛時,應使用寒涼性的藥材來治療;當熱氣即將消退時,則應使用能驅除痰液的藥材。現在提供一個方子,可以同時處理兩種情況,方子如下:
白朮(三錢)、茯苓(五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白芥子(三錢)、枳殼(五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體內有熱氣,可添加梔子;若無熱氣,則無需添加。這個方子可以強健脾胃、去除濕氣,特別適用於處理中焦的痰問題。
另一個方子如下:
白朮(五錢)、茯苓(五錢)、薏仁(五錢)、陳皮(一錢)、天花粉(二錢)、益智仁(三分)、人參(三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體內有熱氣,可添加黃芩一錢;若無熱氣,可添加乾薑和甘草各二分。這個方子同樣能強健脾胃、去除濕氣,但不會耗損體力,服用兩劑後,痰就會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