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科》~ 痰嗽門 (2)
痰嗽門 (2)
1. 水泛為痰
腎中之水,有火則安,無火則泛。倘人過於入房,則水去而火亦去,久之則水虛而火亦虛;水無可藏之地,則上泛而為痰矣。治之法,欲抑水之下降,必先使火之下溫,當於補腎水之中,加火熱之藥,使水足以制火,而火足以暖水,則水火有既濟之道,自不上泛為痰矣。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 肉桂(二錢) 五味子(一錢) 牛膝(三錢)
水煎服。
一劑而痰下行,二劑而痰無不消矣。
又方:
凡人久有痰而不愈,用豬肺一個,蘿蔔子五錢,研碎,白芥子一兩,五味調和,飯鍋蒸熟,飯後頓服一個即愈。此乃治上焦之痰,湯藥不愈者,最神效。
白話文:
【水泛為痰】
腎臟中的水液,有火氣的存在才能保持平衡,若無火氣則會氾濫。如果一個人過度進行房事,則精水流失,同時火氣也隨之流失,長時間下來則水與火都變得虛弱;水沒有地方儲存,便向上泛濫形成痰。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是,想抑制水向下流動,必須先讓火氣向下溫暖。在補充腎臟水液的同時,加入一些熱性的藥物,讓水能控制火,而火又能溫暖水,這樣水與火就能相互輔助,自然就不會再向上泛濫成為痰。處方如下:
熟地(30克)、山茱萸(15克)、肉桂(6克)、五味子(3克)、牛膝(9克)。
用水煎煮服用。
服用一劑後,痰便會往下行走,服用二劑後,痰基本都能消除。
另一個處方:
對於長期有痰且無法痊癒的人,可以使用豬肺一個,蘿蔔籽五錢,研磨成細末,加上白芥子一兩,五味調和,放入飯鍋中蒸熟,飯後一次性食用,即可痊癒。這是治療上焦的痰,對於服用湯藥無效的情況,效果非常神奇。
2. 肺嗽兼補腎
肺嗽之症,本是肺虛,其補肺也明矣,奈何兼亦腎乎?蓋肺經之氣,夜必歸於腎。若肺金為心火所傷,必求救於其子,子若力量不足,將何以救其母哉?方用:
熟地(一兩) 麥冬(一兩) 山萸(四錢) 元參(五錢) 蘇子(一錢) 牛膝(一錢) 沙參(三錢) 天冬(一錢) 紫菀(五分)
水煎服。
〔此方之妙,全在竣補腎水,而少清肺金,則子盛於母,而母仇可報也。況又有祛邪之品,用之得宜,全不耗散肺金,外邪退舍,不敢重犯,此肺腎同治之法也。〕
白話文:
【對於咳嗽且需兼顧腎臟的調理】
咳嗽這種症狀,根本上是由肺部虛弱所致,補充肺部機能這點是很清楚的,但為什麼同時也要兼顧腎臟呢?因為肺部的氣息,夜晚時必定會回到腎臟。如果肺部被心臟的火氣所傷害,它必然會向自己的子孫器官尋求救援,但如果子孫器官的力量不足,又該如何救援它的母親——肺部呢?
以下是一帖藥方:
熟地黃(30克)、麥門冬(30克)、山茱萸(12克)、玄參(15克)、蘇子(3克)、牛膝(3克)、沙參(9克)、天門冬(3克)、紫苑(1.5克)。
用水煎煮服用。
【此藥方的精妙之處,在於大力補充腎臟的水分,同時稍微清理肺部的熱氣,這樣子孫器官的力量超過母親,母親的仇人——熱氣就能被擊退。再加上有驅除病邪的成分,使用得當,完全不會耗損肺部的能量,外部的病邪退去,不再侵擾,這就是肺與腎同治的方法。】
3. 頑痰
痰成塊而塞咽喉者,為頑痰也。方用:
貝母(三錢) 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白朮(三錢) 神麯(三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三錢) 白礬(一錢) 紫菀(二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貝母、半夏同用,一燥一濕,使痰無處藏避。又有白礬以消塊,梗、菀去邪,甘草調中,有不奏功〔如響〕者乎?
白話文:
如果喉嚨裡有大塊的痰堵著,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頑固性痰。可用以下藥方:
貝母、半夏、茯苓、白朮、神麯、桔梗各三錢,甘草一錢,白礬一錢,紫菀二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藥方的巧妙之處在於同時使用貝母和半夏,一個能燥化痰濕,另一個則濕潤,讓痰無處可躲。另外,白礬可以消除痰塊,桔梗和紫菀則幫助袪除病邪,甘草則能調理中焦,這樣還會有什麼效果不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