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科》~ 厥症門 (1)
厥症門 (1)
1. 厥症
人有忽然發厥,閉目撒手,喉中有聲,有一日死者,有二、三日死者。此厥多犯神明,然亦素有痰氣而發也。治宜攻痰而開心竅,方用起迷湯:
人參(五錢) 半夏(五錢) 菖蒲(二錢) 菟絲子(一兩) 茯神(三錢) 皂夾(一錢) 生薑(一錢) 甘草(三分)
水煎服。
白話文:
有人會突然間昏厥,閉上眼睛,手腳鬆開,喉嚨裡會發出聲音,有的人一天內就會死亡,有的則會撐到二、三天後纔去世。這種昏厥的情況大多是觸犯了神明,但也有可能是平時就有痰濕氣滯所導致的。治療應以清除痰濕並打開心臟的通道為主,可使用起迷湯來治療:
所需藥材包括:人參五錢,半夏五錢,菖蒲二錢,菟絲子一兩,茯神三錢,皁夾一錢,生薑一錢,甘草三分。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2. 屍厥
〔如人死厥,不省人事,中風不語,或中邪卒倒,此等之病,乃邪氣中之,痰迷心竅也。怪病多起於痰,不必驚惶,治其痰而病自愈。然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用祛痰之藥加入於補正之中,則病去如掃,死者重生。雖同是中邪,乃有陽邪、陰邪之分。〕
白話文:
【屍厥】
就像人突然昏厥,失去意識,或是中風後無法說話,又或是被邪氣突襲而倒地,這些病症都是因為邪氣侵入身體,導致痰濕阻塞了心臟的功能。許多奇怪的疾病往往由痰引起,遇到這種情況不必過度恐慌,只要妥善治療痰濕,病情自然會好轉。但是,「邪氣之所以能聚集,必定是身體某部分的正氣已虛弱」,所以在補身的藥物中加入袪痰的成分,病情就能迅速改善,甚至瀕臨死亡的人也能復甦。
雖然同樣是受到邪氣影響,但邪氣也有陽邪和陰邪之分。
3. 又口眼歪斜
〔人病口眼歪斜,人以為胃中之痰,不知非也。〕乃心中虛極,不能運於口目之間,輕則歪斜,重則不語。方用: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當歸(一兩) 白芍(三錢) 菖蒲(三錢) 肉桂(二錢)
水煎服。
一劑少愈,二劑痊愈。〔此方之妙,全不去祛風祛邪,一味補正,而歪斜自愈矣。〕
白話文:
【對於口眼歪斜的情況】
人們常誤認為口眼歪斜是由胃中的痰所引起,其實這種觀念並不正確。這種症狀真正的緣由是心臟虛弱至極點,無法正常運作於口部與眼睛之間。病情較輕者會出現口眼歪斜的現象,嚴重者甚至會失去說話的能力。以下是一種可用的處方:
人參(三錢)、白朮(五錢)、茯苓(三錢)、甘草(一錢)、當歸(一兩)、白芍(三錢)、菖蒲(三錢)、肉桂(二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服用一劑後,症狀會有所改善,服用兩劑後,大多能完全康復。這個處方的妙處在於,它並未針對風邪或異常的病態反應進行治療,而是專注於補充身體的正氣,結果歪斜的問題便自然得到解決。
4. 口眼歪邪
此症人多治木、治金固是,而不知胃土之為尤切。當治胃土,且有經、脈之分。
經云:「足陽明之經,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視」,此胃土之經為歪邪也。又云:「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口歪唇邪」,此胃土之脈為歪邪也。
二者治法,皆當用:
黃耆 當歸 人參 白芍 甘草 桂枝 升麻 葛根 秦艽 白芷 防風 黃柏 蘇木 紅花
水、酒各半煎,微熱服。如初起有外感者,加蔥白三莖同煎,取微汗自愈。
白話文:
這病症,人們大多從肝(木)或肺(金)的角度來治療,卻忽略了胃(土)的重要性。應該從調理胃部出發,並且區分經絡和脈絡的不同。
古書上說:「足陽明胃經如果緊張,就會導致口眼歪斜,眼睛難以正常視物」,這是胃經出了問題導致的歪斜。又說:「足陽明胃脈,沿著口邊環繞嘴脣,一旦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口脣歪斜」,這是胃脈出了問題導致的歪斜。
對於以上兩種情況的治療方法,都應使用以下藥材:
黃耆、當歸、人參、白芍、甘草、桂枝、升麻、葛根、秦艽、白芷、防風、黃柏、蘇木、紅花,
用水和酒各半煎煮,溫熱時服用。如果剛開始病發時有外感,可以再加入三段蔥白一同煎煮,出汗後病症會自然好轉。
5. 中風不語
凡人跌倒昏迷,或自臥而跌在床下,〔或中風不語者,〕,此皆正氣虛而痰邪犯之也,〔似宜治邪為是。然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急宜固其正氣,而少佐以祛痰之藥,〕方用三生飲:
人參(一兩) 生半夏(三錢) 生南星(三錢) 生附子(一個)
水煎,急灌之。
此症又有因腎虛而得之者。夫腎主藏精,立下焦地道之生育,沖、任二脈系焉。二脈與腎之大絡,同出於腎之下,起於胞胎之中,其衝脈因稱胞絡,為經脈之海,遂名海焉。衝脈之上行者,滲諸陽,灌諸經;下行者,滲諸陰,灌諸絡,而溫肌肉,別經絡,結於跗。
因腎虛,而腎絡與胞內絕,不通於上則瘖,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則不能言。二絡不通於下,則痱厥矣。六用地黃引子:
熟地(一兩) 巴捷(一兩) 山萸(一兩) 茯苓(一兩) 麥冬(一兩) 五味子(五錢) 石斛(六錢) 肉蓯蓉(一兩) 菖蒲(五錢) 附子(五錢) 肉桂(三錢) 加薄荷、薑、棗。
水煎服。
白話文:
[中風無法說話]
凡人不慎跌倒導致昏迷,或者從牀上摔下,甚至因為中風而無法說話,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身體正氣不足,同時痰濕邪氣侵擾所導致。一般而言,人們可能認為應先清除邪氣,但根據「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首要之務應該是鞏固身體的正氣,再輔以少許化痰的藥物。
建議使用三生飲來治療:
- 人參:一兩
- 生半夏:三錢
- 生南星:三錢
- 生附子:一個
用水煎煮後,迅速讓患者服用。
此外,這種病症也可能由腎虛引起。腎臟負責儲存精華,維持下焦的生理功能,與衝脈和任脈有密切關係。這兩條脈絡與腎臟的大絡同源於腎臟下方,起始於胞宮中間,其中衝脈又稱為胞絡,被視為經脈之海,因此被稱為海脈。衝脈向上行進,能滋養全身的陽經和經脈;向下行走時,則滋潤陰經和絡脈,並溫暖肌肉,分別經絡,終止於腳踝。
當腎虛時,腎絡和胞宮內部斷裂,如果影響到上部,可能會導致失音;腎脈若無法沿著喉嚨旁邊的舌根上升,就會造成無法說話。如果影響到下部的兩條絡脈,可能會導致癱瘓。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六用地黃引子:
- 熟地:一兩
- 巴戟天:一兩
- 山茱萸:一兩
- 茯苓:一兩
- 麥冬:一兩
- 五味子:五錢
- 石斛:六錢
- 肉蓯蓉:一兩
- 菖蒲:五錢
- 附子:五錢
- 肉桂:三錢
- 加入薄荷、薑、棗
用水煎煮後服用。
6. 半身不遂
此症宜於心、胃而調理之。蓋心為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是後腑,充大真氣之標。標本相得,則心膈開之,膻中、氣海,所留宗氣盈溢,分布五臟、三焦,上下中外,無不周遍。
若標本相失,則不能致其氣於氣海,而宗氣散矣。故分布不周於經脈則偏枯;不周於五臟則瘖。即此言之,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也。
法宜用黃耆為君,參歸、白芍為臣,防風、桂枝、鉤藤、竹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為佐使,治之而愈。
若雜投烏附、羌活之類,以涸榮而耗衛,如此死者,是醫殺之也。
白話文:
這個病症應從心與胃進行調理。因為心臟是人體生機活力的根本,而胃則是後天營養的來源,負責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當心臟和胃的功能協調,心膈得以開放,膻中和氣海部位儲存的元氣充足,再分配到五臟和三焦,使全身上下內外都得到充分的能量。
但如果心臟和胃功能失調,就無法將元氣運送到氣海,導致元氣散失。因此,如果元氣無法在經絡中均勻分佈,就會出現半身不遂;若無法均勻供應五臟,就會造成聲音嘶啞。由此可見,所有的疾病都是因為元氣無法正常循環所致。
治療上,應該以黃耆為主藥,搭配人參、當歸、白芍為輔助,再加上防風、桂枝、鉤藤、竹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等為輔助藥物,按照這種方法治療,病情可以得到改善。
如果胡亂使用烏頭、附子、羌活這類藥物,不僅無法滋補血液,反而會耗損正氣,導致患者死亡,這就是醫生的過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