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科》~ 虛勞門 (1)
虛勞門 (1)
1. 虛勞門
2. 過勞
凡人過勞,脈必浮大不倫,〔按之無力〕,若不安閒作息,必有吐血之症。法當滋補,方用:
人參(三兩) 白朮(五兩) 茯苓(三兩) 熟地(五兩) 山萸(四兩) 當歸(八兩) 白芍(五兩) 黃耆(五兩) 麥冬(三兩) 五味子(三兩) 砂仁(五錢) 陳皮(五錢) 神麯(一兩)
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日早晚各服五錢。
〔此方乃補氣、補血、補精之妙品也。有斡旋之力,可以久服滋人,不致有偏勝之禍也。〕
白話文:
一般人如果過度勞累,脈搏必定會呈現出異常的大且浮的現象,輕按會發現脈弱無力。如果不適時休息調養,很可能會出現吐血的病症。按照治療原則,應該要滋補身體,所使用的藥方如下:
人參(90克)、白朮(150克)、茯苓(90克)、熟地(150克)、山萸(120克)、當歸(240克)、白芍(150克)、黃耆(150克)、麥冬(90克)、五味子(90克)、砂仁(15克)、陳皮(15克)、神麯(30克)。
將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煉製的蜂蜜製成藥丸。每天早上和晚上各服用15克。
這個藥方是補氣、補血、補精華的極佳選擇。它具有調節作用,適合長期服用以滋補身體,不會造成身體某一方面過度強盛而導致的不良後果。
3. 未成勞而將成勞
〔人有虛勞,未成勞瘵之症,〕而將成勞者,方用:
熟地(一兩) 地骨皮(五錢) 人參(五錢) 麥冬(五錢) 白朮(一錢) 山藥(三錢) 白芥子(三錢) 五味子(三分)
水煎服。
凡人右寸脈大於左寸脈,即內傷之症。不論左右關尺脈如何,以此方投之效驗。
白話文:
【有人體虛,尚未形成嚴重的虛勞病症,但有趨向於發展成虛勞的情況】,這種狀況下可以使用以下的處方:
熟地(30公克)、地骨皮(15公克)、人參(15公克)、麥冬(15公克)、白朮(3公克)、山藥(9公克)、白芥子(9公克)、五味子(1公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右手的寸脈比左手的寸脈大,這就是內傷的徵兆。無論其他的脈象如何,使用這個處方都能有效改善病情。
4. 勞症虛損辨
二症外相似,而治法實不同。虛損者,陰陽兩虛也。勞症者,陰虛陽亢也。故虛損可用溫補;若勞症則忌溫補而用清補也。
兩症辨法,不必憑脈,但看人著復衣,此著單衣者,為勞症。人著單衣,此著復衣者,為虛損。勞症,骨蒸而熱;虛損,榮衛虛而熱也。
白話文:
這兩種病症在外表上看似相似,但實際上的治療方法卻大相逕庭。所謂虛損,指的是身體內的陰與陽都處於虧損狀態。而勞症,則是特指陰氣虛弱,陽氣過剩的情況。因此,對於虛損的狀況,我們可以使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然而,對於勞症,卻應避免使用溫補,而應選擇清補的方式。
要分辨這兩種病症,其實並不需要依賴把脈的方式。只需要觀察病人在天氣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其他人穿著多層衣物感到舒適,但此人卻只穿單薄的衣物,那麼此人多半患有勞症。反之,如果此人穿著多層衣物,而其他人只穿單薄的衣物,那麼此人可能有虛損的問題。勞症的病人會出現骨頭發熱的症狀;而虛損的病人,則是因為營血和衛氣虛弱而產生的熱感。
5. 補血
左手脈大,血分之勞也。方用補血丸:
熟地(八兩) 白芍(八兩) 當歸(四兩) 山萸(四兩) 麥冬(三兩) 五味子(一兩) 砂仁(五錢) 生棗仁(一兩) 白芥子(一兩) 肉桂(五錢)
蜜丸,晚服一兩,白水下。
如血熱者,去肉桂加地骨皮五錢。
白話文:
如果左手的脈搏顯得強勁,這通常是身體在提醒我們血液循環過於勞累。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以下的補血丸配方來調理:
熟地黃(320克)、白芍(320克)、當歸(160克)、山茱萸(160克)、麥冬(120克)、五味子(40克)、砂仁(20克)、生酸棗仁(40克)、白芥子(40克)、肉桂(20克)。
將這些材料製成蜜丸,每晚服用約37.5克,用清水送服。
如果血液偏熱的情況,應避免使用肉桂,改為加入地骨皮約20克。
6. 滋陰補水
方用大滋陰補水丸:
大熟地(六兩) 炒山藥(三兩) 沙參(三兩) 茯神(三兩) 炒棗仁(三兩) 蒺藜(三兩) 麥冬(三兩) 蓮鬚(二兩) 阿膠(三兩) 牡蠣(四兩) 丹參(二兩) 敗龜板(四兩) 菟絲子(二兩) 遠志肉(錢半) 甘草(六錢) 桂元肉(一百二十個)
焙乾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日服三十丸,米飲送下〕。
又方
魚膘一兩,搗碎,蛤粉炒,沙苑蒺藜酒洗炒,全當歸各四兩,牛膝三兩,枸杞子三兩,為末,蜜丸,〔每服黃酒送二、三錢〕。
白話文:
【滋養陰液與補充水分】
使用大滋陰補水丸進行治療:
配方包括:大量熟地(六兩)、炒山藥(三兩)、沙參(三兩)、茯神(三兩)、炒棗仁(三兩)、蒺藜(三兩)、麥冬(三兩)、蓮鬚(二兩)、阿膠(三兩)、牡蠣(四兩)、丹參(二兩)、敗龜板(四兩)、菟絲子(二兩)、遠志肉(錢半)、甘草(六錢)、以及桂元肉(一百二十個)。將所有材料烘乾後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揉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天服用三十粒,用米湯送服。
另外一個配方如下:
取魚鰾一兩,先搗碎後,用蛤粉炒過,再取沙苑蒺藜酒洗後炒過,加上全當歸各四兩、牛膝三兩、枸杞子三兩,同樣磨成粉末,加入蜂蜜揉成丸狀。每次服用時,用黃酒送服二至三錢。
以上皆為傳統中醫藥方,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7. 亡陽
如人汗出不已,此亡陽,氣欲散也,故必以補為斂之為得也。方用:
人參(一兩) 黃耆(一兩) 當歸(一兩) 麥冬(三錢) 五味子(一錢) 桑葉(五片) 炒棗仁(一錢)
水煎服。
〔此方之妙,全在用參、歸以補氣,用山、萸五味以斂氣,則補足以濟斂之功,而斂足以滋補之益。況又有桑葉收汗之妙品,調停於補斂之中,不偏於斂,亦不偏於補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不停地出汗,這表示體內的陽氣正在流失,體內的能量正準備散失,因此必須使用補氣的方法來收斂纔是正確的做法。所使用的藥方如下:
人參(30公克)、黃耆(30公克)、當歸(30公克)、麥冬(9公克)、五味子(3公克)、桑葉(5片)、炒棗仁(3公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藥方的精妙之處,在於用人參和當歸來補充體力,用五味子來收斂體力,這樣補充體力可以輔助收斂的效果,而收斂又能增強補充體力的好處。再者,桑葉有很好的止汗效果,在補氣與收斂之間起到了平衡的作用,不會過度偏向收斂,也不會過度偏向補氣。
8. 血虛面色黃瘦
出汗盜汗,夜臥常醒,不能潤色以養筋是也。血虛自當補血,舍四物湯又何求耶?今不用四物湯,用:
熟地(一兩) 麥冬(三錢) 當歸(五錢) 桑葉(十片) 枸杞(三錢) 茜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桑葉補陰而生血,又妙在加茜草血得活而益生,況又濟之歸、地、麥、杞大劑以共生之,〔則血足而色潤筋舒也。〕
白話文:
[血虛導致面色黃瘦]
症狀表現為經常無故出汗,尤其是睡覺時會盜汗,夜晚常常會因不適而驚醒,這是由於血液無法滋潤肌膚和筋骨所導致的。若身體出現血虛的情況,理應進行補血。除了常用的四物湯外,還有以下的藥方可供選擇:
所需材料:熟地一兩、麥冬三錢、當歸五錢、桑葉十片、枸杞三錢、茜草一錢。
製作方法:將以上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藥方的精妙之處,在於使用桑葉來補充體內的陰氣,促進血液生成。更令人稱奇的是,加入了茜草使血液活化,促進新血生成。再加上當歸、熟地、麥冬、枸杞等大量補血材料的輔助,共同作用下,能讓血液充足,肌膚得到滋潤,筋骨也能獲得放鬆。
[這樣就能達到血氣充足,面色紅潤,筋骨舒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