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科》~ 臟治法門

回本書目錄

臟治法門

1. 心腎不交

腎,水臟也。心,火臟也。是心、腎二經為仇敵,似乎不宜牽連而一治之。不知心,腎雖相剋而實相須,無心之火則成死灰,無腎之水則成冰炭。心必得腎氣以滋養,腎必得心火而溫暖。如人驚惕不安,夢遺精泄,豈非心腎不交乎?人以驚惕不安為心之病,我以為腎之病;人以夢遺精泄為腎之病,我以為心之病。非顛倒也,實有至理焉。方用:

熟地(五兩) 山萸(三兩) 山藥(三兩) 人參(三兩) 白朮(五兩) 芡實(五兩) 茯神(三兩) 菖蒲(一兩) 炒棗仁(三兩) 遠志(一兩) 五味子(一兩) 麥冬(三兩) 柏子仁(三兩)

蜜丸,早晚溫水送下五錢。

此方之妙,治腎之藥少於治心之味。蓋心君寧靜,腎氣自安,腎氣既安,何至心動?此治心正所以治腎,而治腎正所以治心也,所謂心腎相依。

2. 肺脾雙虧

(肺氣之傷,必補脾氣;脾氣既傷,肺氣亦困;故補肺必須補脾,補脾必須補肺也。)如人咳嗽不已,吐瀉不已,此肺脾之傷也。人以為咳嗽宜治肺,吐瀉宜治脾。殊不知咳嗽由於脾氣之衰,斡旋之令不行,則上為咳嗽矣。吐瀉由於肺氣之弱,肅清之令不行,則上吐而下瀉矣。方用:

人參(一錢) 麥冬(三錢) 茯苓(三錢) 柴胡(一錢) 神麯(五分) 車前子(一錢) 薏苡仁(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乃治肺、治脾之藥,合而用之,咳嗽、喘病之盡除,嘔吐、瀉症之各去,所謂一方而兩用之也。

白話文:

(對於肺和脾兩者都受損的情況,我們必須同時顧及兩者的調理。當肺的功能受損,我們必須補充脾的活力;同樣地,如果脾的機能受損,肺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滋補肺部時必須同時滋補脾臟,滋補脾臟時也必須同時滋補肺部。)

比如一個人咳嗽不停,或是嘔吐與腹瀉不止,這都是肺和脾受損的徵兆。一般認為咳嗽應針對肺部治療,而嘔吐與腹瀉則應針對脾臟治療。但事實上,咳嗽往往是因為脾臟功能衰退,無法正常運轉,導致向上成為咳嗽。而嘔吐與腹瀉則是肺部活力不足,無法清理體內廢物,因而導致向上嘔吐向下腹瀉。

我們可以使用以下的配方:

人參(3克)、麥冬(9克)、茯苓(9克)、柴胡(3克)、神麯(1.5克)、車前子(3克)、薏苡仁(3克)、甘草(3克)。

用水煎煮服用。

這個配方能同時滋補肺部和脾臟,合併使用,可以有效消除咳嗽、喘息,以及嘔吐、腹瀉等症狀,可謂是一個配方兩種用途。)

3. 臟治法門

臟治者,五臟中有病而治之者也。臟有五,治法惟三:脾肺同一治,腎肝同一治,心腎同一治也。

白話文:

「臟治法門指的是,當五臟之中出現疾病時,我們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法。人體共有五臟,但治療的方法大致可歸納為三種:脾臟與肺臟的疾病用同一種方法治療,腎臟與肝臟的疾病用同一種方法治療,而心臟與腎臟的疾病則用另一種方法來治療。」

4. 腎肝兩虛

腎肝同治者,腎水虧不能滋肝木,則肝木抑鬱而不舒,必有兩脅飽悶之症。肝木鬱不能生腎中之火,則腎水日寒,必有腰背難於俯仰之症。〔故補肝必須補腎中之水;補腎中之水又不可不補肝木。倘補肝而不補腎,則脅痛何以頓除?補腎而不補肝,則腰脊何以立愈?〕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柴胡(二錢) 肉桂(一錢)

水煎服。

此方熟地、山萸,補腎之藥;當歸、白芍、柴胡、肉桂,補肝之品。既云平肝補腎,似乎用藥不宜有輕重,今補肝之品多於補腎者何也?蓋腎為肝之母,肝又為命門之母也,豈有肝木旺而不生命門之火者哉?〔命門是一身主宰,當生五臟之氣,不宜為五臟所生。然而五臟疊為生克,肝既是木,豈有木不能生命門之火乎?此有至理存焉,願世人勿驚為創說奇聞,而疑為不可執之以治病也。〕

白話文:

[腎肝雙弱]

談到同時調理腎與肝的情況,是因為腎中的水分不足,無法滋養肝部,導致肝氣鬱結,運行不順,進而產生兩側脅下悶脹的症狀。同樣地,如果肝氣鬱結,無法助長腎內的火氣,那麼腎水就會逐漸轉冷,可能出現腰部及背部彎曲困難的問題。

因此,滋補肝臟時必須同時補充腎中的水分;反之,補腎水時也不可忽略對肝臟的滋養。若單純滋補肝臟卻忽略了腎,脅下疼痛如何能立即緩解?若只顧腎臟滋補而忽視肝臟,腰背僵硬的狀況又如何得以迅速改善?

處方如下: 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當歸(五錢)、白芍(五錢)、柴胡(二錢)、肉桂(一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處方中,熟地和山茱萸是滋補腎臟的藥物;而當歸、白芍、柴胡、肉桂則是用來滋養肝臟的成分。既然說要平肝補腎,似乎在藥物使用上不應有輕重之分,但為什麼滋補肝臟的成分會比滋補腎臟的來得多呢?這是由於腎臟是肝臟的母親,而肝臟又是命門的母親。哪有肝氣旺盛而不助長命門之火的道理呢? 命門是人體的主宰,應該生成五臟之氣,而不是由五臟生成。然而,五臟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和生化,既然肝臟屬木,豈有木不能助長命門之火的道理?這其中蘊含深奧的道理,希望世人不要將其視為新奇的說法而感到驚訝,也不要懷疑其是否能在治療疾病時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