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科》~ 脾胃病門 (1)

回本書目錄

脾胃病門 (1)

1. 胃氣虛寒

心腎兼補,治脾胃兩虛者固效矣。若單是胃之虛寒,自宜獨治心之為妙。方用:

人參(一兩) 白朮(三兩) 茯神(三兩) 山藥(四兩) 半夏(三兩) 菖蒲(五錢) 遠志(一兩) 白芍(二兩) 棗仁(五錢) 蓮子(三兩) 白芥子(四錢) 良薑(五錢) 附子(三錢)

蜜丸,每日滾水送下三錢。

〔此方補心火併疏肝氣,內加附子、良薑,以助火熱之氣,心火足,自然生胃土;胃土足,飲食自然能進而無害矣。〕

白話文:

[胃氣虛寒]

對於心腎兩臟同時補養,確實可以有效治療脾胃雙虛的情況。然而,如果只是單純的胃虛寒,最好專門針對心臟進行調理。所使用的藥方如下:

人參(30克)、白朮(90克)、茯神(90克)、山藥(120克)、半夏(90克)、菖蒲(15克)、遠志(30克)、白芍(60克)、棗仁(15克)、蓮子(90克)、白芥子(12克)、良薑(15克)、附子(9克)

將這些藥材製成蜜丸,每天用滾水吞服9克。

[此方旨在補充心臟的火氣,並同時疏導肝臟的氣機。內含附子和良薑,有助於增強身體的熱能。當心臟的火氣充足時,自然會產生胃部的土氣;胃部的土氣充足,飲食就能順利進行而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2. 健脾丸

炒白朮(二兩半) 蓮子(二兩半) 炒山藥(二兩半) 山楂(二兩半) 芡實(一兩) 茯苓(一兩)

以上六味,俱飯上蒸曬兩次,加神麯五錢,白芍五錢,白色大米蟲五錢,陳皮二錢,澤瀉二錢,蜜丸,空心米飲送下二、三錢,宜常服。

如瘦極成疳,加蘆薈三錢、杜仲二錢。如泄瀉,加白果煨三錢。如內熱口乾,大便結,加黃連二錢姜炒。如潮熱,加柴胡三錢。如骨蒸,加地骨皮五錢。如有蟲,加使君子三錢。如肚腹脹大。大便閉塞,腸鳴作響,加檳榔五分、木香一錢。

白話文:

【健脾丸】

配方如下:炒過的白朮(約125克)、蓮子(約125克)、炒過的山藥(約125克)、山楂(約125克)、芡實(約60克)、茯苓(約60克)。

以上六種材料,都需要先在飯上蒸過,然後再晾曬兩次。接著,再加入神麯(約25克)、白芍(約25克)、白色的大米蟲(約25克)、陳皮(約10克)、澤瀉(約10克)。最後,將所有材料製成蜜丸。

空腹時,用米湯吞服二至三錢(約6至9克),此藥適合長期服用。

如果身體過於消瘦,出現疳積的情況,可加入蘆薈(約15克)、杜仲(約10克)。

如果有腹瀉的情況,可加入白果(約15克)。

如果體內火熱,口乾舌燥,且有便祕的情況,可加入黃連(約10克),並用薑炒一下。

如果出現潮熱的情況,可加入柴胡(約15克)。

如果出現骨蒸(即低燒不退)的情況,可加入地骨皮(約25克)。

如果體內有蟲,可加入使君子(約15克)。

如果肚子和腹部脹大,大便不通,腸道發出咕嚕聲,可加入檳榔(約3克)、木香(約5克)。

3. 脾胃病門

4. 大健脾丸方

焦白朮(三兩) 人參(一兩) 扁豆(一兩) 蓮子(一兩半) 茯苓(一兩半) 山藥(一兩) 芡實 (二兩半) 陳皮(二兩) 神麯(二兩) 山楂(二兩) 薏苡仁(三兩) 麥芽(一兩半) 黃連(三兩半) 澤瀉(四錢) 藿香(五錢) 桔梗(五錢) 炙甘草(五錢) 白荳蔻(四錢)

蜜丸,每日早晚米飲送下。

白話文:

這份處方叫做「大健脾丸」,內容如下:

  • 焦白朮:90公克
  • 人參:30公克
  • 扁豆:30公克
  • 蓮子:45公克
  • 茯苓:45公克
  • 山藥:30公克
  • 芡實:62.5公克
  • 陳皮:60公克
  • 神麯:60公克
  • 山楂:60公克
  • 薏苡仁:90公克
  • 麥芽:45公克
  • 黃連:105公克
  • 澤瀉:12公克
  • 藿香:15公克
  • 桔梗:15公克
  • 炙甘草:15公克
  • 白荳蔻:12公克

將以上藥材製成蜜丸,每天早晚用米湯送服。

5. 辨脾胃症

凡人能食而不能化者,乃胃不病而脾病也,當宜補脾。而補脾尤宜補腎中之火,蓋腎火能生脾土也。

凡人不能食,食之而安然者,乃胃病而非脾病也,不可補腎中之火,當補心中之火,蓋心火能生胃土也。

世人一見不飲食,動曰脾胃病,殊不知胃之虛寒責之心,脾之虛寒責之腎,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辨識脾胃問題]

大凡有人吃得下但消化不了,這不是胃的問題,而是脾出狀況了,應該要補脾。而補脾時特別要注意補腎中的火氣,因為腎火能夠滋養脾土。

所有人若吃不下,吃了後身體無異樣反應,這情況是胃出問題,而非脾有毛病,不該去補腎中的火氣,應補心中的火氣,因為心火能夠滋養胃土。

一般人一看沒胃口,就直說是脾胃不好,卻不知道胃虛寒的原因在於心,脾虛寒的原因在於腎,這些區別一定要弄清楚。

6. 氣虛飲食不消

飲食入胃,必須胃氣充足,始能化糟粕而生津液。今飲食不消,氣虛故也。方用: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三錢) 陳皮(五分) 神麯(五分) 黃耆(三錢) 麥芽(五分) 山楂(五粒) 炮姜(一錢)

水煎服。

傷麵食,加蘿蔔子。有痰,加半夏、白芥子各一錢。咳嗽,加蘇子一錢、桔梗二錢。傷風,加柴胡二錢。夜臥不安,加炒棗仁二錢。胸中微痛,加枳殼五分。

方內純是開胃之品,又恐消食難消,更加消導之味,則飲食化而津液生矣。

白話文:

當食物進入胃部,需仰賴充足的胃氣才能將食物轉化為營養與津液。現在飲食不易消化,這是因為氣虛所導致的。處方如下:

人參(約6克) 白朮(約9克) 茯苓(約9克) 甘草(約9克) 陳皮(約1.5克) 神麯(約1.5克) 黃耆(約9克) 麥芽(約1.5克) 山楂(約5個) 炮姜(約3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因麵食過多導致消化不良,可加入蘿蔔子。若有痰,可再添加半夏、白芥子各約3克。若是咳嗽,可加入蘇子約3克、桔梗約6克。若是感冒,可加入柴胡約6克。夜晚睡覺不寧,可加入炒棗仁約6克。若是胸部有輕微疼痛,可加入枳殼約1.5克。

這個處方中的成分都是能促進胃部功能的,為了確保食物能被充分消化,更添加了助消化的成分,這樣一來食物就能順利消化,並且產生津液了。

7. 倒飽中滿

氣虛不能食,食則倒滿。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三分) 山藥(三錢) 蘿蔔子(一錢) 薏仁(五錢) 芡實(五錢)

水煎服。

下喉雖則微脹,入腹漸覺爽快。

白話文:

這是因為氣力不足導致無法正常進食,一旦吃了東西就會感到非常脹滿不舒服。

處方如下:人參1錢、白朮2錢、茯苓3錢、甘草1錢、陳皮3分、山藥3錢、蘿蔔籽1錢、薏仁5錢、芡實5錢,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雖然在吞下藥物時可能會有些微的脹感,但藥物進入肚子裡後,你會逐漸感覺到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