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神驗良方》~ 傷寒門 (3)
傷寒門 (3)
1. 傷寒門
循衣摸床,譫語昏沉,乂手冒心,肝風肺火。兩相因,致使撮空牽引,湯號清金散火,芩連橘草歸參移,將芍藥種柴門,薑棗金銀煎飲。若或內兼痰症,姜炒半夏宜尋,大便燥熱語無倫,一著將軍妙甚。
惡寒脊強頭疼熱,再三發表汗不泄,無陽之證醫不知,孟浪取汗用火劫,再造飲子羌活參,桂防朮附甘辛勤,佐以芎耆炒白芍,棗姜煎入童便勻,夏月必須去附子,石膏知母宜相親。
內傷血鬱肝與脾,熱渴譫語神昏迷,身不惡寒頭不痛,勿將寒藥誤投醫,病多夾血如見祟,藥用當歸活血宜,紅芍人參薑桂地,柴胡枳朮草抽齊,便食譫語大黃利,水姜煎用桃仁泥。
七情內傷痰氣鬱,痰若盛時心竅塞,挾痰有時見鬼神,氣喘沫涎口中出,加味導痰湯可涓,二陳枳朮並芩連,星術栝蔞水姜煮,竹瀝薑汁收功全。
傷寒熱邪傳於心,心火炎上逼肺金,神昏如醉不能語,或時獨語二三聲。心下不痞腹不滿,目赤唇焦何可禁,二便如常無所苦,身體又無寒熱侵,湯水與之即嚥下,不與則亦不思尋,須知此是越經證,瀉心導赤湯宜斟,芩連梔草門冬茯,知母滑石犀人參,燈心薑棗共煎飲,生薑搗汁三匙侵。
傷寒汗下太過,元陽虛極無根,脈來虛數語無倫,熱渴面生赤暈。此號戴陽惡證,益元湯治如神,麥冬芍附草苓參,知母童便連飲,煎用棗姜活水,蔥頭搗汁調勻。
傷寒六經正病
太陽則頭痛身熱脊強,陽明則目痛鼻乾不眠,少陽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為之苦,太陰腹滿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少陰舌乾苦燥,厥陰煩滿囊縮。
傷寒脈訣
傷寒把足六經詳,浮洪緊澀中太陽,傳變名狀應須記,少陽弦緊陽明長,太陰入理沉遲脈,脈來沉緊少陰當,及入厥陰入深極,猝冷無陽脈伏藏。
太陽無汗,麻黃為最,太陽有汗,桂枝可先。小柴胡為少陽之要藥,大柴胡行陽明之閉堅,至三陰則難拘定法,或可溫,而或可下,宜詳症以治痊。
傷寒一日二日,宜發表而散,三日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方可議下,七八日不愈,又復再傳。
三陽七十二證總訣
羌獨前柴梗殼芩,升荷芍草葛芎苓,還加蒼朮水煎服,三陽七十二證寧。
三陰七十二證總訣
芎歸芍附桂麻黃,青陳夏樸草芩蒼,枳殼桔梗姜共棗,三陰七十二證康。
三陽三陰總法治
凡值傷寒不問表裡,用敗毒散,五積散,各一劑。春三月加香蘇散,夏三月加五苓散,秋三月加金沸草散,冬三月加十神湯,或小柴胡湯。上依時將所加藥和雜,每服三錢重,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去渣熱服。不拘時服。此方得之明醫,斟酌三陰三陽證候,以便救人。總治時行傷寒,不問陰陽輕重,老少男女孕婦,一同治之。
歸一同治之(有汗者不用)。
白話文:
傷寒門
病人衣衫不整,摸床輾轉,神志不清,昏昏沉沉,手掌冒汗,心煩意亂,這是肝風內動,肺火亢盛,兩種病邪相互影響,導致身體抽搐,四肢抽動。治療用清金散火之劑,黃芩、黃連、橘皮、白茅根、生地黃、人參、炙甘草,再加芍藥、柴胡,以生薑、大棗、金銀花煎湯服用。如果兼有痰飲,應加入炒半夏;如果大便乾燥,說話語無倫次,則可用大黃。
惡寒、腰背僵硬、頭痛發熱,多次發汗仍不見效,這是陽氣不足,醫生若不了解病情,貿然發汗,反而會加重病情。此時應服用再造散,羌活、人參、桂枝、防風、蒼朮、附子、甘草,再加川芎、黃耆、炒白芍,用生薑、大棗煎湯,加入童尿服用。夏季則應去掉附子,用石膏、知母。
內傷導致氣血瘀滯,肝脾受損,口渴、神志不清、昏迷,身體不惡寒,也不頭痛,切勿服用寒涼藥物。此症多伴有血瘀,如同中邪一般,治療應以活血化瘀為主,用當歸、川芎、紅芍藥、人參、生薑、桂枝、地黃、柴胡、枳殼、蒼朮、白茅根,若病人神志不清,大便不通,則需加用大黃瀉下,用生薑水煎服,並加入桃仁泥。
七情內傷導致痰氣鬱結,痰盛則阻塞心竅,有時會出現幻覺,氣喘、吐白沫,可用加味導痰湯治療,藥物包括二陳湯、枳殼、蒼朮、黃芩、黃連,再加天南星、栝樓、生薑水煎服,最後用竹瀝、生薑汁收功。
傷寒熱邪傳入心臟,心火上炎,灼傷肺金,病人神志昏迷,不能言語,或偶爾說出幾句話;心下不脹滿,腹部也不膨脹,但眼睛紅赤,嘴唇乾燥,二便正常,沒有寒熱症狀,喝水則能嚥下,不給水也不主動索要,這是熱邪已經深入經絡的表現,需用瀉心導赤湯治療,藥物包括黃芩、黃連、梔子、生地黃、麥冬、知母、滑石、犀角、人參,用燈心草、生薑、大棗煎湯,再加入搗碎的生薑汁。
傷寒患者汗出過多,陽氣虛脫,脈象虛弱,說話語無倫次,口渴,面色潮紅。這是戴陽證,應服用益元湯,麥冬、白芍藥、附子、茯苓、人參、知母,加童尿煎服,用生薑、大棗煎湯,再加搗碎的蔥頭汁。
傷寒六經辨證
太陽經:頭痛、發熱、腰背僵硬。 陽明經:眼睛疼痛、鼻腔乾燥、失眠。 少陽經:耳聾、脅肋疼痛、寒熱往來、嘔吐、口苦。 太陰經:腹部脹滿、大便稀溏、脈象沉遲、津液不足。 少陰經:舌乾、口苦、燥熱。 厥陰經:腹部脹滿、小便不利。
傷寒脈診
傷寒病的脈象,根據六經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太陽經脈浮大,陽明經脈洪大,少陽經脈弦緊,太陰經脈沉遲,少陰經脈沉緊,厥陰經脈沉細或隱沒。
太陽經無汗,宜用麻黃湯;太陽經有汗,宜用桂枝湯。少陽經的要藥是小柴胡湯,陽明經的閉證可用大柴胡湯,至於太陰、少陰、厥陰三陰證,則難以拘泥於一定的治療方法,或溫或下,需根據具體病情治療。
傷寒病程
傷寒病初起一、二日,應以發散風寒為主;三、四日,應以和解為主;五、六日,可以考慮攻下;七、八日仍未痊癒,則病情可能轉變。
三陽七十二證總方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黃芩,升麻、荷葉、白芍藥、白茅根、川芎、茯苓,再加蒼朮水煎服,可以治療三陽七十二種證候。
三陰七十二證總方
川芎、當歸、白芍藥、附子、桂枝、麻黃,青蒿、陳皮、半夏、白朮、白茅根、黃芩、蒼朮、枳殼、桔梗、生薑、大棗,可以治療三陰七十二種證候。
三陰三陽總治法
凡是傷寒病,不論表裡,均可用敗毒散、五積散各一劑。春三月加香蘇散,夏三月加五苓散,秋三月加金沸草散,冬三月加十神湯或小柴胡湯。根據季節選擇相應的藥物,每服三錢重,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至八分,去渣後熱服,不拘時服。此方為名醫所傳,需根據三陰三陽的證候加減使用,以救治病人。此方可治療一切時行傷寒,不論陰陽虛實,老少男女孕婦皆可服用。(已出汗者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