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濟世神驗良方》~ 外科附錄 (7)

回本書目錄

外科附錄 (7)

1. 外科附錄

又方

皂角去皮三片,白芨,白芷,天花粉各一兩,甘松,山柰,藿香,白丁香(臘月收)各五錢,樟腦一錢,升麻半斤,楮實子五兩,綠豆一兩,砂仁五錢,糯米一升煉蜜丸如彈子,洗面最妙,或散用亦可。一方用牙皂一兩(無升麻以下五味),加木澤、細辛、杏仁、密陀僧各五錢,白茯苓八錢,為末乳汁調敷,清晨洗去。

治雀斑,櫻桃枝、霜梅肉、紫背萍、牙皂等分,為末,如常洗面。

治面上風癬(先用苦參湯洗),白芷三錢,黃連,黃丹各二錢,白茯苓一錢五分,輕粉五分香油調搽。一方加竹節、白附子、治面風之遊走。

治口瘡(牙疳見幼科),芩連梔柏加細辛乾薑,等分為末,先用米泔水漱口,後搽,神效。

治口吻瘡,檳榔燒灰敷之。

又方

發灰、絮灰、黃連研末敷之。

又方

治唇裂,橄欖去核燒存性,豬油調敷。

治羊鬚瘡,小紅棗燒灰,清油調敷。

治凍瘡癢痛,蟹殼燒研,菜油敷。

又方

酒化鹿角膠搽。

又方

雀腦或兔腦搽。

治漆瘡,死蟹水(置甕內作爛)塗之。

又方

貫眾為末,香油調塗瘡上。

治抓破面皮,薑汁調輕粉塗之,便無痕跡。

手搔傷成瘡(先用花椒湯洗),牙皂,枯礬,黃連,黃柏,輕粉等分研末敷之。又方,石膏、輕粉等分,痛加乳香、沒藥。

治瘰癧瘡(名益氣養榮湯),黃耆(蜜炙),人參,白朮(炒)各一錢五分,當歸(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生地,陳皮,香附,貝母各二錢,柴胡,地骨皮,桔梗(炒),甘草(炙)各五分吐痰加橘紅,刺痛加青皮、木香。

午後熱頭微眩加黃柏(酒炒),膿水清倍參耆歸,女人有郁倍香附、貝母,月經不調加丹皮、當歸,先服十劑,後用硃砂、血竭各一錢,斑蝥(去翅足)三分(生),每服一分,空心燒酒調下。外用金頭蜈蚣一條研末,麻油一盞浸二日塗之。發初腫腫平貼膏藥。

又方

牡蠣、甘草各四兩,玄參二兩,糊丸茶酒任下。

又方

茜草根煮雞子,先煮一滾待凝,打一小孔,塞入茜草根煮極熟,飯後吃一二枚。

又方

枇杷葉(去毛尖筋,炒研),沙糖調服。

又方

海藻淨研,酒浸飲之。

又方

大蒜、白芥子,入桃殼合瘡上,艾灸之。

又方

艾灸腳脛三里穴七壯自愈。

又方

細芽茶嚼爛敷之。

又方

玄參搗敷。

又外貼方,未破者,地龍糞、雄黃、小麥面等分,為末醋調敷;已破者,銀硃、銅青各一錢,松香五分,濕即摻之,干則油調;潰爛者,官粉、雄黃各一錢,銀硃三分,射香二分,用槐皮一斤,以針密密剌孔置瘡上,上摻藥以炭火灸之,熱痛為度,二三次愈。

肉痰瘤方,先將射香擦瘤上,以南星覆之,艾灸即愈。小者用蛛絲纏根則自落。

治豎肉,槿樹葉頻擦之。生腳底者,艾灸七壯。

白話文:

外科附錄

另一個方劑:皂角去皮三片,白芨、白芷、天花粉各一兩,甘松、山柰、藿香、白丁香(臘月採收)各五錢,樟腦一錢,升麻半斤,楮實子五兩,綠豆一兩,砂仁五錢,糯米一升,煉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洗臉後服用效果最佳,或研成粉末外敷亦可。另一個方劑:用牙皂一兩(不含升麻以下五味藥),加入木澤、細辛、杏仁、密陀僧各五錢,白茯苓八錢,研磨成粉末,用乳汁調和後敷於患處,清晨洗去。

治療雀斑:櫻桃枝、霜梅肉、紫背萍、牙皂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如同平常洗臉般使用。

治療面部風癬(先用苦參湯清洗):白芷三錢,黃連、黃丹各二錢,白茯苓一錢五分,輕粉五分,用香油調和後塗擦。另一個方劑:再加入竹節、白附子,治療面部遊走性風癬。

治療口瘡(牙疳請參考兒科):黃芩、黃連、梔子、柏子仁、細辛、乾薑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先用米湯漱口,再塗擦患處,效果神奇。

治療口角瘡:檳榔燒成灰後敷於患處。

另一個方劑:頭髮灰、棉絮灰、黃連研磨成粉末後敷用。

另一個方劑:治療唇裂:橄欖去核燒成炭,用豬油調和後敷用。

治療羊鬚瘡:小紅棗燒成灰,用清油調和後敷用。

治療凍瘡癢痛:蟹殼燒成灰研磨成粉末,用菜油調和後敷用。

另一個方劑:用酒溶解鹿角膠後塗擦。

另一個方劑:雀腦或兔腦塗擦患處。

治療漆瘡:用死蟹浸泡在甕中使其腐爛後,取其水塗擦患處。

另一個方劑:貫眾研磨成粉末,用香油調和後塗於瘡瘍上。

治療抓破的面皮:用薑汁調和輕粉塗擦,即可不留痕跡。

治療手部因搔抓而造成的瘡瘍(先用花椒湯清洗):牙皂、枯礬、黃連、黃柏、輕粉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後敷用。另一個方劑:石膏、輕粉等量混合,疼痛者可加入乳香、沒藥。

治療瘰癧(方劑名:益氣養榮湯):黃耆(蜜炙)、人參、白朮(炒)各一錢五分,當歸(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生地黃、陳皮、香附、貝母各二錢,柴胡、地骨皮、桔梗(炒)、甘草(炙)各五分。痰多者加橘紅,刺痛者加青皮、木香。午後發熱頭暈者加黃柏(酒炒),膿水清稀者倍加人參、黃耆、當歸。女性患者若有氣鬱者倍加香附、貝母,月經不調者加丹皮、當歸。先服用十劑,之後服用硃砂、血竭各一錢,斑蝥(去翅足)三分(生),每次服用一分,空腹用燒酒送服。外用金頭蜈蚣一條研磨成粉末,用一盞麻油浸泡二日後塗擦。初期腫脹時,貼敷膏藥。

另一個方劑:牡蠣、甘草各四兩,玄參二兩,製成丸藥,用茶或酒送服。

另一個方劑:茜草根與雞蛋一起煮,先煮沸至雞蛋凝固,再在蛋上打個小孔,塞入茜草根,煮至完全熟透,飯後食用一至二枚。

另一個方劑:枇杷葉(除去葉毛、葉脈,炒後研磨),用砂糖調和後服用。

另一個方劑:海藻洗淨研磨,用酒浸泡後飲用。

另一個方劑:大蒜、白芥子,與桃殼一起放在瘡瘍上,用艾灸。

另一個方劑:艾灸腳脛三里穴七壯,即可自愈。

另一個方劑:細芽茶嚼爛後敷用。

另一個方劑:玄參搗碎後敷用。

其他外敷方劑:未破潰者,地龍糞、雄黃、小麥粉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後敷用;已破潰者,銀硃、銅青各一錢,松香五分,濕潤時即時敷上,乾燥時則用油調和;潰爛者,官粉、雄黃各一錢,銀硃三分,射香二分,用槐樹皮一斤,用針密密地扎孔後置於瘡瘍上,在其上撒藥,用炭火灸之,以熱痛為度,二三次即可痊癒。

肉瘤方:先用射香擦拭瘤體,用南星覆蓋,艾灸即可痊癒。小的肉瘤可用蛛絲纏繞根部,使其自行脫落。

治療豎肉:用木槿樹葉反覆擦拭。生長在腳底的豎肉,艾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