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神驗良方》~ 中寒門
中寒門
1. 中寒門
中寒傷寒殊非一,傷則漸深中直入,或因外受肅殺氣,或因內傷生冷物,猝然口噤並失音,四肢強直不知人,脈來沉軟而無力,加味理中湯可尋,參朮乾薑並肉桂,茯陳甘草半細辛。
加煨生薑五大片,服入薑汁一盞半,仍用姜渣炒極熱,絹包腹上熨有驗。惡寒甚者麻黃加,挾氣攻敕木香伴。重而腹痛全無脈,嘔吐瀉利無休息,
加泡附子去皮臍,依舊加姜並薑汁。但見目紅知附毒,解之汁取生蘿蔔,犀角甘草及黃連,此法施之功最速。
急救中寒,倉猝無藥,急用蔥白一大束如茶盞口大,用紙卷緊,快刀切一指厚片置臍上,以熱熨斗熨之,以汗出為度。稍得甦醒,灌入薑汁,再服回陽等方。
理中湯、治中湯、補中湯、姜附湯、四順湯、四逆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敕痛;又治臟毒,下寒瀉痢腹脹,或黃、或白、或黑毒,或青谷等皆效。人參、乾薑(泡)、白朮、甘草(炙),各二錢。上四味薑棗煎溫服。加附子一錢,名附子理中湯,治寒濕氣;加青皮、陳皮各一錢,名治中湯,治霍亂,如干霍亂,先以鹽湯,吐透方服;治中湯內再加丁香、半夏各一錢。
治嘔吐,加陳皮、茯苓各一錢,名補中湯,治瀉泄;補中湯加附一錢,治溏泄,加砂仁一錢,治米穀不化;去白朮,加附子,名四順湯,治霍亂、心腹痛、手足厥冷;去參朮,加附子,名四逆湯,治即病太陰及三陰諸證,自病不渴,脈微欲絕,四肢厥冷;去參、朮、甘草,加附子名姜附湯,治一切虛寒。
回陽救苦丹,治傷寒初起,不頭痛,不身熱,就怕寒,四肢逆冷,或過肘膝,或腹痛,或口吐白沫,流冷涎,或戰剽,面如刀刮,引衣踡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即是寒中陰經,為真陰症,不從陽經傳來。用附子理中湯合二陳湯,加肉桂、五味子、生薑煎服。小腹痛,加炒吳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泄瀉不止,加黃耆、升麻;嘔吐不止,加生薑汁。
五積散(生料),治感冒寒邪,頭痛身疼,強硬拘急,惡寒吐嘔,或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痛惡風及內傷生冷,胸膈脹滿。或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與婦人經候不調,氣壅不快。
陳皮一錢,厚朴,桔梗,枳殼,白芍,白茯苓,當歸,乾薑,麻黃各八分,白芷,川芎,半夏,官桂各七分,甘草六分,蒼朮二分薑蔥煎熱服。胃寒用煨姜,挾氣加吳茱萸,調經用艾醋,足腫加五加皮、大腹皮,風痹加羌活、獨活、防風,腰痛加牛膝、杜仲、小茴香,手足拘攣加檳榔、木瓜、牛膝,咳嗽加杏仁、桑白皮、馬兜苓,遍身疼痛加乳香、沒藥、細辛,難產加麝香、交桂,此藥氣味辛溫,開鬱行氣有殊功,夫人之病,不過寒濕燥熱,二者而已。
防風通聖散(見中風)為治熱燥之聖藥。
生料五積散,為治寒濕之聖藥。
順氣散(方見中風),平氣散(方見),檳榔散(方見),通聖散(方見)
餘論
丹溪云:中寒由內傷者,十居八九,必先用參、耆,托住正氣。戴氏云:身受肅殺,口傷生冷,胃氣大虛,膚腠疏豁。故病者,脈沉細,手足厥冷,息微力倦,身雖熱而不渴,宜急溫之,遲則不救。
中氣,星香散(見猝中),四七湯(見氣)
八味順氣散,凡中風中食俱宜先服此藥,順其氣而後治風消食。
青皮,陳皮(俱去白),香白芷,天台烏藥各五分合四君子煎服。
白話文:
中寒門
中寒和傷寒不同,傷寒病症逐漸加深,而中寒則直接侵襲內臟。中寒可能是因為外受寒冷之氣,也可能是因為內服生冷之物導致。發病急驟,可能口噤、失聲、四肢僵硬、神志不清,脈象沉弱無力。可以用加味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肉桂、茯苓、炙甘草、細辛各適量。再加煨過的生薑五片,服用薑汁一杯半,用薑渣炒熱,用絹布包好熨貼腹部。若惡寒嚴重,可加麻黃,若伴有氣滯,可加木香。若病情嚴重,腹痛且無脈象,嘔吐洩瀉不止,則需加入炮製過的附子(去皮),仍然加薑及薑汁。若服用附子後見目赤,即為附子中毒,需用生蘿蔔汁、犀角、甘草、黃連解毒,此法解毒最快。
急救中寒,若一時找不到藥物,可用蔥白一大把(粗細如茶盞口),用紙捲緊,用快刀切成一指厚的片,放在肚臍上,用熱熨斗熨燙,直到出汗為止。稍有甦醒,灌入薑汁,再服用回陽類藥物。
理中湯、治中湯、補中湯、姜附湯、四順湯、四逆湯等方劑,均可用於治療五臟中寒,症狀包括口噤、失聲、四肢僵硬;也可用於治療胃脘痰滯、冷氣疼痛;以及治療臟腑毒素、下焦寒症引起的瀉痢腹脹,瀉痢的顏色可能是黃、白、黑或青色等,皆可有效治療。其組成藥物一般包含人參、乾薑(炮製)、白朮、炙甘草各適量,用薑棗水煎服溫熱。加附子一錢,名附子理中湯,治寒濕之氣;加青皮、陳皮各適量,名治中湯,治霍亂,若為燥性霍亂,需先用鹽湯催吐後再服用;治中湯中再加丁香、半夏各適量;治嘔吐,加陳皮、茯苓各適量,名補中湯,治瀉泄;補中湯加附子適量,治溏瀉,加砂仁適量,治米穀不化;去白朮,加附子,名四順湯,治霍亂、心腹痛、手足厥冷;去參朮,加附子,名四逆湯,治太陰及三陰經證候,症見自病不渴,脈微欲絕,四肢厥冷;去參、朮、甘草,加附子名姜附湯,治一切虛寒。
回陽救苦丹,用於治療傷寒初期,症見無頭痛、身熱,但怕冷,四肢厥冷,可能超過肘膝,或腹痛,或口吐白沫,流冷涎,或寒顫,面色蒼白,裹衣蜷臥,不渴,脈象沉遲無力,這是寒邪侵犯陰經,屬於真陰證,非由陽經傳來。治療方法是用附子理中湯合二陳湯,再加肉桂、五味子、生薑煎服。小腹痛,加炒吳茱萸;脈象全無,加豬膽汁;洩瀉不止,加黃耆、升麻;嘔吐不止,加生薑汁。
五積散(生藥),用於治療感冒寒邪引起的頭痛、身痛、肌肉僵硬、惡寒、嘔吐,或腹痛。也用於治療傷寒發熱、頭痛惡風,以及內傷生冷之物導致的胸膈脹滿。還可以用於治療寒濕侵犯經絡引起的腰腿痠痛,以及婦女經期不調、氣滯不舒等症。組成藥物包括陳皮、厚朴、桔梗、枳殼、白芍、白茯苓、當歸、乾薑、麻黃、白芷、川芎、半夏、官桂、甘草、蒼朮等,用薑蔥水煎服。胃寒加煨薑,氣滯加吳茱萸,調經加艾葉醋,足腫加五加皮、大腹皮,風痺加羌活、獨活、防風,腰痛加牛膝、杜仲、小茴香,手足拘攣加檳榔、木瓜、牛膝,咳嗽加杏仁、桑白皮、馬兜鈴,遍身疼痛加乳香、沒藥、細辛,難產加麝香、肉桂。此藥性辛溫,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活血的功效。婦人的疾病,大多是寒濕燥熱引起的。
防風通聖散(詳見中風篇)是治療熱燥症的良方。
生料五積散是治療寒濕症的良方。
順氣散(詳見中風篇)、平氣散(詳見)、檳榔散(詳見)、通聖散(詳見)。
餘論
朱丹溪說:中寒多由內傷引起,佔大多數,治療時應先用人參、黃耆等藥,以扶持正氣。戴氏說:外受寒邪,或內服生冷,導致胃氣虛弱,肌膚疏鬆,所以患者脈象沉細,手足厥冷,呼吸微弱,疲倦乏力,即使身體發熱也不渴,應及時溫補,延誤則難以救治。
中氣方面,可用星香散(詳見猝中篇)、四七湯(詳見氣篇)。
八味順氣散,凡中風或飲食中毒,都應先服用此藥,以理氣後再治療中風或消化不良。組成藥物包括青皮、陳皮(去白)、白芷、天台烏藥等,合四君子湯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