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濟世神驗良方》~ 中風門 (5)

回本書目錄

中風門 (5)

1. 中風門

訶子清音湯

治失音不語。訶子四十九粒(半生半泡),桔梗一兩(半生半炒),甘草二錢(半生半炙)。每服七錢,用煎熱童便一大碗調服,三四服見效。

丹方

治風癱,用土茯苓四兩(木捶碎),五加皮八分,牛膝肉,皂角刺各六分水三碗,煎二碗,食遠服。渣煎七分,臨臥服。忌牛肉、茶、醋、燒酒、麻油。

治半身不遂

歌曰:牛膝去蘆藏鴨肚,重湯煮服病相宜,淨除牛膝存湯鴨,每日常餐功效奇。

又方

當歸、五加皮各四兩,黑料豆半斤。若加牛膝、木瓜、桑寄生更妙。頭燒酒三十斤浸,早晚服之。

又方

番白草一味,煮酒飲之,效如神。治口眼歪斜方細說:合成妙藥臉間貼,先搗蓖麻子取仁,再調一味蟮魚血,歪左之時貼右邊,右邊歪口左敷曳,胎斜扶正救民災,何必私心藏秘訣。

又方,

用生南星研末,青布包,放在手心,以熱酒壺底熨之。朝右熨左手,朝左熨右手。

治產後驚風及傷寒,角弓反張,歌曰:大麥田中麥梗灰,先燒存性取將來,滾水淋湯乘熱服,重棉取汗立時回。

治失心風(乩授方),莫說瘋癲莫說狂,今朝留下草頭方,香圓葉是驅痰藥,桐樹枝名降火湯。竹翠木瓜皆有益,金萱黃菊兩無傷,撮來件件俱仙餌,一笑天然樂壽長。

又方

不落水豬心一個,竹刀割開入辰砂(飛過,末)三錢半,用麻線扎定,外用麵包煨熟,取硃砂乘熱為丸。每服甘草湯下五分,七日服完。其豬心任意之,屢驗。

餘論

《內經》曰:風善行而數變,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寒熱,或為癘風,或為偏枯。至於猝暴僵仆,四肢不舉者,無所論,只有偏枯一語而已。千金引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知與有常),二曰風痱(四肢不收,微有知覺),三曰風懿(不知人事),四曰風痹(麻痹不仁)。

金匱中風篇曰:寸口脈浮而緊,緊為寒,浮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時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沫。故偏枯等證,每用大小續命排風等湯,以散之。河間曰:以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熱氣拂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

又因喜、怒、思、悲、恐五志過極,而猝中,其主在熱。東垣曰:中風者,非外來風邪,凡人年逾四旬,傷其氣者,多有此疾。少而肥盛者,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之故,其主在氣。彥修曰:西北氣寒,為風所中,誠有之矣,東南氣溫,而多濕,其病者非風也。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其主在濕。

丹溪曰:有氣虛,有血虛,有痰甚,皆以風為虛象,究而論之。古書所載,言其證也。河間以下諸論,言其因也。所謂外中風邪者,必由元精虛弱,榮衛失調,而後感之。所謂因熱,因氣,因濕者,未必絕無外邪而作也。治之之法,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如初病暴僕,不省人事,痰涎壅盛,急用通關散,化風丹,以開之。

白話文:

中風門

訶子清音湯:治療失音不語。取訶子四十九粒(一半生曬,一半泡水),桔梗一兩(一半生曬,一半炒制),甘草二錢(一半生曬,一半炙烤)。每次服用七錢,用煎煮好的熱童尿一大碗沖服,服用三四次就能見效。

丹方一:治療中風癱瘓。用土茯苓四兩(用木槌敲碎),五加皮八分,牛膝、皂角刺各六分,加水三碗煎成二碗,飯後服用。藥渣再加水煎成七分,睡前服用。忌食牛肉、茶、醋、燒酒、麻油。

丹方二:治療半身不遂。歌訣云:「牛膝去蘆藏鴨肚,重湯煮服病相宜,淨除牛膝存湯鴨,每日常餐功效奇。」(將牛膝去蘆頭,塞入鴨腹內,加大量水燉煮服用,效果很好;吃完鴨肉後,只喝剩餘的湯,每日服用,療效奇特。)

丹方三:當歸、五加皮各四兩,黑料豆半斤。如再加入牛膝、木瓜、桑寄生則效果更好。用三十斤燒酒浸泡,早晚服用。

丹方四:單用番白草,加酒煎煮服用,效果神奇。治療口眼歪斜的秘方詳細說明:將搗碎的蓖麻仁和蟮魚血混合,調成藥膏。左側臉歪斜就貼在右側,右側歪斜就貼在左側,以此糾正歪斜,如同扶正胎位一般,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何必吝嗇秘訣呢?

丹方五:取生南星研磨成粉末,用青布包好,放在手心,用熱酒壺底熨燙。早晨右側手麻痺就熨燙左手,早晨左側手麻痺就熨燙右手。

丹方六:治療產後驚風、傷寒,角弓反張。歌訣云:「大麥田中麥梗灰,先燒存性取將來,滾水淋湯乘熱服,重棉取汗立時回。」(取大麥田裡的麥稈燒成灰,用滾水沖泡,趁熱服用,用厚棉被捂汗,很快就能痊癒。)

丹方七:治療失心風(乩童傳授的方子)。歌訣云:「莫說瘋癲莫說狂,今朝留下草頭方,香圓葉是驅痰藥,桐樹枝名降火湯。竹翠木瓜皆有益,金萱黃菊兩無傷,撮來件件俱仙餌,一笑天然樂壽長。」(不必驚慌,今天留下這個簡單的偏方,香圓葉可以化痰,桐樹枝可以降火,竹翠、木瓜都有益處,金銀花、黃菊花也不會有害,這些都是仙丹妙藥,服用後便能健康長壽。)

丹方八:取一個不落水的豬心,用竹刀割開,放入三錢半的辰砂(研磨成粉),用麻線紮好,外面裹上面包,煨熟後取出辰砂,趁熱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分,用甘草湯送服,七日服完。豬心可以任意處理。屢試不爽。

餘論:

《內經》記載:風的特性是容易傳播且變化多端,可能是熱性的,也可能是寒性的,或寒熱交雜,或是瘟疫引起的風,或是半身不遂。至於突然昏倒,四肢癱瘓的,無法一一論述,只能籠統地稱為偏枯。千金方引用岐伯的說法:中風大致可分為四種:一、偏枯(半身不遂,意識清醒,但行動不便);二、風痱(四肢抽搐,略有知覺);三、風懿(昏迷不醒);四、風痹(麻木無知覺)。

《金匱要略·中風篇》記載:寸關尺脈浮而緊,緊代表寒,浮代表虛,寒虛相搏,邪氣在皮膚,就會出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狀;邪氣在經絡,就會肌肉麻木;邪氣在經脈,就會立即發作;邪氣侵入腑臟,就會不認識人;邪氣侵入臟器,就會說話困難,流口水。因此,對於偏枯等症狀,經常使用大小續命湯、排風湯等來治療。河間先生說:如果熱邪過盛,腎水虧虛,不能制約熱邪,熱氣鬱結,就會心神昏迷,筋骨無力。

又由於喜、怒、憂、思、悲、恐等七情過度,也會突然中風,這主要是由於熱邪所致。東垣先生說:中風並不是單純的外感風邪,大多數人年過四十,氣血受損,容易患此病。少而肥胖者,也偶爾會患此病,這也是由於形盛氣衰所致,主要是氣虛所致。彥修先生說:西北寒冷的氣候,容易受風寒侵襲,這是確實存在的。而東南地區氣候溫暖潮濕,所患的疾病並非風邪,而是濕邪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主要是濕邪所致。

丹溪先生說:有氣虛,有血虛,有痰多,這些都會以風邪為表現形式,仔細分析,古籍記載的是症狀,河間先生以下的論述,是病因。所謂外感風邪,必然是由於元氣虛弱,榮衛失調,然後才感受外邪。所謂因熱、因氣、因濕,並不一定完全沒有外邪而發病。治療的方法,病情危急則治標,病情緩慢則治本。如果初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應立即使用通關散、化風丹等藥物來疏通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