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溪醫案》~ 項疽
項疽
1. 項疽
郡中朱姓患項疽,大痛徹心,時時出血。延醫施治,漫腫滋甚,神思昏迷,束手待斃,延余視。急用圍藥裹住根盤,敷以止血散,飲以護心丸,痛緩血止,神安得寢。明日前醫來,告以故。醫謂同一金黃散,我用無效,彼用神驗,此命運不同,非藥異也。彼蓋不知圍藥每病各殊耳。
瘡口已定,乃大托其膿,兼以消痰開胃之品,飲食漸進,坐臥皆安,兩月而愈。凡治癰疽之法,在視其人之肥瘠,瘦弱之軀,尤忌見血。瘡口若大,則肌肉難生,所以最重圍藥。其方甚多,不可不廣求而預備也。
同學沈自求,喪子,憂愁鬱結,疽發於項,調治無效。項三倍瘡口,環頸長尺余,闊三寸,惟近咽喉處二寸未連,而枕骨直下之筋未斷,血流不止。余辭不治,堅懇不已。先進護心丸二粒,令毒不內攻。又付止血散止其血,外用圍藥厚塗束其根,更以珠黃等藥,時時敷瘡口上,其膏藥長一尺三寸,再以黃耆四兩煎湯,煎藥服之。勢定而飲食稍進,數日血止膿成,肌與腐肉,方有界限。
瘡口太大,皮肉不能合,以生肌等藥,並參末厚塗而封之,月餘口乃合。病家欲備人參斤許以待用,余曰:無庸也。諸痛癢瘡,皆屬於火;膿流肉腐,皆傷於陰。凡屬外證,總以清火養陰為主,而加開胃健脾之藥,人參止用錢許,數劑即止,此從古一定之法。其用溫補,乃後世訛傳之術,無不陰受其害。
余凡治大證,無不神效,時人多不之信也。
蘇州章倚文夫人,體質本弱,平時飲食絕少,忽患項毒,平漫不腫,痛輒應心。醫者謂大虛之證,投以峻補,毒伏神昏,奄奄一息,延余視之。余曰:毒無補理。瘡口不高,則以圍藥束之,飲以清涼養血之品,托毒於外,兼服護心丸,痛定而瘡根漸收。余暫歸,轉託一醫代治。
醫者強作解事,曰圍藥不過金黃散之類,無益也,去之。用藥亦意為改易,以炫己能。瘡遂散大,血出不止,痛復甚而神疲。余再至大駭,詢之,乃知其故。醫者乃不復生議論,於是仍用前法,膿成食進,而後得安。蓋外科病不治者絕少,皆由醫之不得其道,所以動手輒誤,病變日增,而藥無一驗,即束手無策矣。
白話文:
[項疽]的情況如下:
郡中有位姓朱的人得了項疽,疼痛非常劇烈,甚至穿透到心臟,而且經常出血。他請醫生治療,但病情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嚴重,腫脹得更厲害,甚至開始出現神志不清的情況,眼看就要不行了。這時,他請我去看看。我趕緊使用圍藥包紮住病竈,再敷上止血散,讓他服用護心丸。很快地,他的疼痛減輕了,血也止住了,精神也安定了下來,得以入眠。
第二天,之前的醫生來看他,我把情況告訴他。他說,我們都用的是同一種金黃散,為什麼他用就沒有效果,我用卻有奇效?他認為這是因為命運不同,不是藥物的問題。他不知道的是,圍藥的使用,要根據不同的病況來調整。
當病人的瘡口穩定後,我開始大量排出他的膿液,同時讓他服用一些化痰和開胃的藥物。這樣,他的飲食逐漸恢復,也能安穩地坐臥,經過兩個月的治療,終於康復了。在治療癰疽的方法上,要根據病人的體型和體質來判斷,對於瘦弱的人,特別要注意不要讓他出血。如果瘡口太大,肌肉很難再生,因此,圍藥的使用非常重要。這種藥方有很多種,必須廣泛尋找,並且提前準備好。
我的同學沈自求,因為喪失兒子,心情鬱悶,結果在脖子上長了癰疽,一直治不好。他的項部腫脹到原來的三倍大小,繞著脖子,長度超過一尺,寬度約三寸,只有靠近喉嚨的地方,還有兩寸沒有連接在一起,而且頭部下方的筋骨還沒有斷掉,但是血一直流個不停。我拒絕治療,但他一直苦苦哀求。我先讓他服用兩粒護心丸,防止毒素侵入心臟。再讓他服用止血散,止住流血,然後用厚厚的圍藥包紮住病竈,再用珍珠黃等藥物,隨時敷在瘡口上,使用的膏藥長達一尺三寸。另外,我讓他服用四兩黃耆煎的湯藥。等到病情穩定,他的飲食逐漸恢復,幾天後,血止住了,膿液也形成了,健康的肉體和腐肉之間,終於有了界限。
然而,瘡口太大,皮肉無法合攏,我使用生肌等藥物,加上人參粉末,厚厚地塗在上面,然後密封起來,經過一個多月,瘡口終於癒合了。病人家屬想要準備一斤的人參,以備不時之需,我告訴他們,不需要。所有的疼痛、瘙癢和瘡口,都和火氣有關;膿液流出,肉體腐爛,都是因為陰虛。對於所有外傷,總的原則是以清火養陰為主,再加入開胃健脾的藥物。人參只需要用一點點,幾劑後就可以停止,這是從古至今的定規。如果使用溫補的藥物,那是後世誤傳的方法,往往會對病人造成傷害。
我治療大病,無不神效,但是很多人不相信。
蘇州有一位章倚文夫人的身體一直很虛弱,平時飲食極少,突然得了項疽,雖然沒有明顯的腫脹,但是疼痛卻非常劇烈,直達心臟。醫生認為這是大虛的症狀,於是用了大量的補藥,結果毒素被壓制,神志不清,只剩下微弱的一息,這時,他請我去看看。我說,毒素不能用補的方式來處理。如果瘡口不高,就用圍藥來包紮,讓他服用清涼養血的藥物,把毒素排到體外,同時服用護心丸。這樣,疼痛減輕,瘡口也慢慢縮小。我暫時回家,把病人交給另一位醫生代為照顧。
那位醫生自以為是,說圍藥不過就是金黃散之類的東西,沒什麼用,於是把它拿掉了。他用的藥也隨意更改,以顯示自己的能力。結果,瘡口擴大,血流不止,疼痛再次加劇,神志也更加疲憊。我再次來到,看到這個情況,嚇了一大跳,一問之下,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那位醫生不再發表意見,於是我們繼續使用之前的方法,膿液形成,飲食逐漸恢復,病人也慢慢安定下來。外科疾病不治的案例很少,大多是因為醫生不懂得正確的方法,所以常常一出手就錯,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藥物也完全沒有效果,最後只能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