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溪醫案》~ 腸癰
腸癰
1. 腸癰
長興朱季舫少子嘯虎官,性極聰敏,年九歲,腹痛腳縮,抱膝而臥,背脊突出一癤,晝夜哀號,遍延內外科診視,或云損證,或云宿食,或云發毒,當刺突出之骨以出膿血。其西席茅豈宿力薦余治,往登其堂,名醫滿座,豈宿偕余診視,余曰:此縮腳腸癰也,幸未成膿,四日可消。聞者大笑,時季舫為灤州牧,其夫人孔氏,名族之女,獨信余言。
余先飲以養血通氣之方,並護心丸,痛遂大減,諸醫謂偶中耳。明日進消瘀逐毒丸散,謂曰:服此又當微痛,無恐。其夜痛果稍加,諸醫聞之譁然,曰:果應我輩之言也。明早又進和營順氣之劑,痛止八九,而腳伸脊平,果四日而能步,諸醫以次辭去。中有俞姓者,儒士也,虛心問故。
余謂:雜藥亂投,氣血傷矣。先和其氣血,自得稍安,繼則攻其所聚之邪,安能無痛,既乃滋養而通利之,則臟腑俱安矣。
南濠徐氏女,經停數月,寒熱減食,肌肉消爍,小腹之右,下達環跳,隱痛微腫。醫者或作怯弱,或作血痹,俱云不治。余診其脈,洪數而滑,寒熱無次。謂其父曰:此瘀血為癰,已成膿矣。必自破,破後必有變證,宜急治。與以外科托毒方並丸散,即返山中。越二日,天未明,叩門甚急,啟視則徐之戚也。
云膿已大潰,而人將脫矣。即登其舟往視,膿出升余,脈微膚冷,陽隨陰脫。余不及處方,急以參附二味,煎湯灌之,氣漸續而身漸溫。然後以補血養氣之品,兼托膿長肉之藥,內外兼治,兩月而漏口方滿,精神漸復,月事以時。大凡瘀血久留,必致成癰。產後留瘀,及室女停經,外證極多。
而醫者俱不能知,至膿成之後,方覓外科施治,而外科又不得其法,以致枉死者,比比然也。
白話文:
標題: [腸癰]
內容: 長興的朱季舫有個小兒子叫嘯虎官,他天性極爲聰明,但九歲時突然腹痛且腳縮,抱着膝蓋躺著,背脊上突起一個腫塊,日夜哀號。請了很多內外科醫生來看,有的說是損傷,有的說是宿食,有的說是發毒,建議應該刺穿那突出的骨頭來排出膿血。他的老師茅豈宿極力推薦我去治療,我到他們家時,滿屋子都是名醫。豈宿陪我一起診視,我說:這是縮腳腸癰,幸運的是還沒有形成膿,四天內可以消除。在場的人聽了都大笑。當時季舫是灤州的官員,他的夫人孔氏是名門之女,她卻相信我的話。
我先給他喝了一劑養血通氣的藥,加上護心丸,疼痛大大減輕,其他醫生說這只是碰巧。第二天我讓他服用了消瘀逐毒的藥丸和散劑,並告訴他:吃了這個可能會有些微痛,不要害怕。那天晚上,他的確痛得更厲害些,其他醫生聽到後紛紛議論,說:果然如我們所說。第二天早上,我又給了他調和氣血的藥物,疼痛已經緩解了八九成,而且腳伸直了,背也平了,果然四天後就能走路了,其他醫生陸續離開了。其中有一個姓俞的,是個讀書人,虛心地問我爲什麼。
我說:亂吃藥會傷氣血。先調和氣血,自然會感到稍微舒服,然後攻擊體內聚集的邪氣,怎麼會不痛?之後再滋養並通利,臟腑就都安定了。
南濠徐家的女兒,月經停了幾個月,寒熱交加,食慾減少,肌肉消瘦,小腹右側,下至環跳穴,隱隱作痛且微微腫脹。醫生有的說是體弱,有的說是血痹,都說這病無法治療。我爲她把脈,發現脈象洪數且滑,寒熱無規律。我對她父親說:這是瘀血形成的癰,已經化膿了。一定會自行破裂,破裂後一定會有變化的症狀,應該緊急治療。我給她用了外科的託毒方以及丸散,然後回山中去了。過了兩天,天還沒亮,有人急促地敲門,開門一看,原來是徐家的親戚。
他說膿已經大量潰出,人快不行了。我立即乘船去看,膿流出超過一升,脈弱膚冷,陽隨陰脫。我來不及開方子,急忙用參附兩味藥,煎湯給她灌下去,她的氣息漸漸續上,身體也逐漸溫暖。然後我用補血養氣的藥物,加上託膿長肉的藥,內外兼治,兩個月後傷口才癒合,精神漸漸恢復,月經也按時來了。通常瘀血久留體內,一定會形成癰。產後留瘀,以及未婚女子停經,外在症狀很多。
但醫生大多不知道,等到化膿後,才找外科醫生治療,而外科醫生又沒有正確的治療方法,導致無辜死亡的案例,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