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胎

《洄溪醫案》~ 吐血

回本書目錄

吐血

1. 吐血

平望鎮張瑞五,素有血證,歲辛丑,余營葬先君,托其買磚灰等物,鄉城往返,因勞悴而大病發,握手泣別,謂難再會矣。余是時始合瓊玉膏未試也,贈以數兩而去,自此不通音問者三四載。一日鎮有延余者,出其前所服方,問:何人所寫?則曰:張瑞五。曰:今何在?曰:即在館橋之右。

即往候之,精神強健,與昔迥異,因述服瓊玉膏後,血不復吐,嗽亦漸止,因涉獵方書,試之頗有效,以此助館穀所不足耳。余遂導以行醫之要,惟存心救人,小心敬慎,擇清淡切病之品,俾其病勢稍減,即無大功,亦不貽害。若欺世徇人,止知求利,亂投重劑,一或有誤,無從挽回,病者縱不知,我心何忍。

瑞五深以為然,後其道大行,遂成一鎮名家,年至七十餘而卒。瓊玉膏為治血證第一效方,然合法頗難,其時不用人參,只用參鬚,生地則以浙中所出鮮生地,打自然汁熬之,不用幹地黃,治血證舍此無有無弊者。

雄按:行醫要訣,盡此數語,所謂以約失之者鮮,學者勿以為淺論也。

洞庭吳倫宗夫人,席翁士俊女也,向患血證,每發,余以清和之藥調之,相安者數年。郡中名醫有與席翁相好者,因他姓延請至山,適遇病發,邀之診視,見余前方,謂翁曰:此陽虛失血,此公自命通博,乃陰陽不辨耶!立溫補方加鹿茸二錢,連服六劑,血上冒,連吐十餘碗,一身之血盡脫,脈微目閉,面青唇白,奄奄待斃,急延余治。余曰:今臟腑經絡俱空,非可以輕劑治。

亟以鮮生地十斤,絞汁煎濃,略加人參末,徐徐進之,歷一晝夜盡生地汁,稍知人事,手足得展動,唇與面紅白稍分,更進阿膠、三七諸養陰之品,調攝月餘,血氣漸復。夫血脫補陽,乃指大脫之後,陰盡而陽無所附,肢冷汗出,則先用參附以回其陽,而後補其陰。或現種種虛寒之證,亦當氣血兼補。

豈有素體陰虛之人,又遇氣升火旺之時,偶爾見紅,反用大熱升發之劑,以擾其陽而爍其陰乎!此乃道聽途說之人,聞有此法,而不能深思其理,誤人不淺也。

嘉興王蔚南,久患血證,左脅中有氣,逆沖喉旁,血來有聲如沸。戊子冬,忽大吐數升,面色白而帶青,脈微聲啞,氣喘不得臥,危在旦夕。余以阿膠、三七等藥,保其陰而止其血,然後以降火納氣之品,止其沖逆。復以補血消痰,健脾安胃之方,上下分治,始令能臥,繼令能食,數日之後,方能安臥。

大凡脫血之後,斷不可重用人參升氣助火,亦不可多用滋膩以助痰滯胃。要知補血之道,不過令其陰陽相和,飲食漸進,則元氣自復,非補劑入腹,即變為氣血也。若以重劑塞其胃口,則永無生路矣。況更用溫熱重劑,助陽爍陰而速之死乎。

洞庭張姓,素有血證,是年為女辦裝,過費心力,其女方登轎,張忽血冒升余,昏不知人,醫者濃煎參湯服之,命懸一息,邀余診視。六脈似有如無,血已脫盡,急加阿膠、三七,少和人參以進,脈乃漸復,目開能言,手足展動,然後純用補血之劑以填之,月餘而起。蓋人生不外氣血兩端,血脫則氣亦脫,用人參以接其氣,氣稍接,即當用血藥,否則孤陽獨旺而陰愈虧,先後主客之分,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標題: [咯血]

平望鎮的張瑞五,長期受咯血的困擾,辛丑年間,我為了父親的喪事,託他幫忙購買磚塊和石灰等物品,在鄉村和城市之間往返奔波,結果因為過度勞累導致病情嚴重爆發,我們緊緊握著對方的手,含淚告別,他認為我們可能很難再見面了。當時我剛剛研製出瓊玉膏,還沒有試驗過,就送了一些給他,從此後我們有三四年都沒有聯繫。有一天,鎮上有個人請我去,拿出他之前服用的藥方,我問他這是誰寫的,他告訴我是張瑞五寫的。我又問他現在在哪裡,他回答說就在館橋的右邊。

我立即去拜訪他,發現他的精神狀態非常好,和過去截然不同。他告訴我,服用瓊玉膏後,就不再咯血,咳嗽也逐漸停止,他開始閱讀一些醫書,嘗試治療,效果顯著,這是他幫助補貼生活的方法。我教導他行醫的重要原則,唯有抱持救人的心態,小心謹慎,選擇對症且清淡的藥物,即使無法立竿見影,至少不會造成傷害。如果欺騙世人,只為了私利,亂投重藥,一旦有誤,就無法挽回,就算病人不知道,我們的良心怎麼能忍受。

張瑞五非常認同我的觀點,後來他的醫術大行其道,成為當地知名的醫生,活到七十多歲纔去世。瓊玉膏是治療咯血最有效的藥方,但是要配製得當卻很困難,當時的配方並未使用人參,而是用人參鬚,生地則使用浙江產的新鮮生地,榨取自然汁液熬煮,而不是乾地黃,治療咯血,除了這種方法,其他都有弊端。

雄按:行醫的關鍵,都在這些話裡,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學者不要以為這是淺薄的理論。

洞庭的吳倫宗夫人,是席翁士俊的女兒,長期患有咯血的疾病,每次發作,我都用清和的藥物來調理,幾年來相安無事。郡中有位名醫和席翁關係很好,因為另一家人的邀請,到了山裡,剛好遇到吳夫人病情爆發,他就被邀請去診斷,看到我之前的處方,對席翁說:「這是陽虛失血,這個醫生自詡博學,竟然連陰陽都不懂!」立刻開了一個溫補的處方,加入兩錢的鹿茸,連續服用了六劑,結果血往上湧,連吐了十多碗,全身的血幾乎都流失了,脈搏微弱,眼睛閉著,臉色蒼白,眼看就要不行了,趕緊請我去治療。我說:「現在她的臟腑經絡都已經空了,不可以輕易用藥。」

我立即使用十斤的新鮮生地,榨汁煎煮濃縮,稍微加入一點人參粉,慢慢讓她服用,經過一天一夜,她終於恢復了神智,手腳能夠活動,嘴脣和臉色也開始有紅潤,然後再加入阿膠、三七等滋陰的藥物,調養了一個多月,血氣逐漸恢復。血流失後補充陽氣,是指在大量流失後,陰氣耗盡,陽氣無所依附,四肢冰冷,汗水直流,應該先用人參和附子來回陽,然後再補充陰氣。或者出現各種虛寒的症狀,也應當同時補氣血。

哪有人體質本來就陰虛,又遇到氣血旺盛的時候,偶爾出現血絲,反而使用大熱的升發藥物,擾亂陽氣,消耗陰氣呢!這就是那些道聽塗說的人,聽到有這種方法,卻不去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對人的誤導很深。

嘉興的王蔚南,長期受咯血的困擾,左側肋骨下有股氣,逆衝喉嚨旁邊,血來時的聲音就像水開一樣。戊子年的冬天,突然大吐了好幾升的血,臉色慘白,帶有青色,脈搏微弱,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無法躺下,生命垂危。我用阿膠、三七等藥物,保護陰氣,止住血,然後用降火納氣的藥物,阻止氣的逆衝。再用補血化痰,健脾安胃的藥方,分別治理上部和下部,讓他能夠躺下,然後讓他能夠進食,幾天後,才能安心睡覺。

通常咯血後,絕對不可以大量使用人參來提升氣血,也不可以大量使用滋膩的藥物,以免阻滯胃部。要知道補血的原理,只是讓陰陽達到平衡,飲食逐漸增加,元氣就會自己恢復,不是補藥進入身體,馬上就會變成氣血。如果用大量的藥物堵塞胃口,那就永遠沒有活路了。更何況還使用溫熱的重藥,助長陽氣,消耗陰氣,加速死亡。

洞庭的一位姓張的人,長期患有咯血的問題,那年為了女兒的婚禮,過度操勞,女兒剛剛坐上花轎,他突然血往上湧,失去意識,醫生濃煎人參湯讓他喝,生命懸於一線,我被請去診斷。他的脈搏若有似無,血液已經完全流失,我立即加入阿膠、三七,稍微配合一點人參,讓他服用,脈搏才逐漸恢復,眼睛睜開,能說話,手腳能活動,然後單純使用補血的藥物來填補,一個多月後就能起牀。人的生命不過就是氣血兩個方面,血液流失,氣也會流失,用人參來接續氣,氣稍微接續,就應該使用補血的藥物,否則陽氣單獨旺盛,陰氣就會更加虧損,先後主次的區別,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