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胎

《洄溪醫案》~ 瘟疫

回本書目錄

瘟疫

1. 瘟疫

雍正十年,崑山瘟疫大行,因上年海嘯,近海流民數萬,皆死於昆,埋之城下。至夏暑蒸屍氣,觸之成病,死者數千人。汪翁天成亦染此症,身熱神昏,悶亂煩躁,脈數無定。余以清涼芳烈,如鮮菖蒲、澤蘭葉、薄荷、青蒿、蘆根、茅根等藥,兼用辟邪解毒丸散進之,漸知人事。因自述其昏暈時所歷之境,雖言之鑿鑿,終虛妄不足載也。

余始至昆時,懼應酬不令人知,會翁已愈,余將歸矣。不妨施濟,語出而求治者二十七家,檢其所服,皆香燥升提之藥,與證相反。余仍用前法療之,歸後有葉生為記姓氏,愈者二十四,死者止三人,又皆為他醫所誤者,因知死者皆枉。凡治病不可不知運氣之轉移,去歲因水濕得病,濕甚之極,必兼燥化,《內經》言之甚明,況因證用藥,變化隨機,豈可執定往年所治祛風逐濕之方,而以治瘟邪燥火之證耶。

雄按:風濕之邪,一經化熱,即宜清解,溫升之藥,咸在禁例。喻氏論疫,主以解毒,韙矣。而獨表彰敗毒散一方,不知此方雖名敗毒,而群集升散之品,凡溫邪燥火之證,犯之即死,用者審之。

白話文:

雍正十年的時候,崑山發生了嚴重的瘟疫。這場瘟疫起因於上一年的海嘯,導致數萬的沿海居民逃到崑山,但最終都死在這裡,並被埋葬在城下。到了夏天,高溫使得屍體腐爛產生的氣味四散,觸碰到這種氣味的人就會生病,數千人因此喪命。汪天成老先生也染上了這個病,他發高燒、神智混亂,情緒煩躁不安,脈搏頻率快速且不穩定。我用了一些清涼和芳香的草藥,例如新鮮的菖蒲、澤蘭葉、薄荷、青蒿、蘆根和茅根等,同時也給他服用一些避邪解毒的丸藥,他的病情開始好轉,逐漸恢復意識。

他清醒後跟我描述他在昏迷時的經歷,雖然他講的很詳細,但終究是虛幻不實的,不值得紀錄下來。

我初來崑山時,因為害怕人情往來的麻煩,並不想讓人知道我的存在。但後來汪老先生康復了,我也準備離開。然而,當我表達願意提供幫助時,有27家人來找我看病。我檢查他們先前吃的藥,發現都是些香燥升提的藥物,這些藥物跟他們的病情完全不符。我仍然使用之前的方法治療他們,在我回家後,有個名叫葉生的人幫我記錄患者的姓名,結果24個人康復,只有3個人去世,而且那3個人是因為其他醫生的錯誤治療才導致死亡的。由此可知,那些死亡的病例其實都是冤枉的。

治病時,我們不能忽視疾病隨季節運行的轉變。去年,人們因水濕而生病,當濕度達到極點時,必然會伴隨著乾燥的轉化,《內經》對此有非常明確的說明。況且,根據病情使用藥物,必須靈活應變,怎麼可以固守去年治療風濕的方子,來治療現在的瘟疫和燥火呢?

進一步來說,風濕一旦轉化為熱,就應該使用清解的治療方式,溫熱上升的藥物,應該避免使用。喻氏在討論瘟疫時,強調解毒的重要性,這是對的。但是,他單獨推崇敗毒散這個處方,卻忽略了雖然這個處方名為敗毒,但其中的成分多數具有升散的作用,對於溫熱和燥火的病情,使用後很可能致命,使用者務必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