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下 (39)
卷下 (39)
1. 脾肺腎虧損遺精白濁吐血便血等症
一男子,年逾二十,斫喪太早,夢遺精滑,睡中盜汗,唾痰見血,足熱痿軟,服黃柏、知母之類,余曰:此陽虛而陰弱也,須滋其化源。不信,恪服之,前症益甚,頭漸大,囟門漸開,視物恍惚,吐痰叫喊,余以如法調理,諸症漸退,頭囟總漸斂而安。
按:仲景云小兒解顱或久不合者,因腎氣有虧,腦髓不足之故。立齋治一小兒年十四解顱,自覺頭大,視物昏花,畏日羞明,用六味丸加鹿茸及補中加山藥、萸肉,半載而愈。二載而囟合。既婚之後復作,足心如炙,日服前藥二劑,三載而愈。後入房兩腿痿軟,又服前丸而愈,此案云如法調理,當亦猶是方法也。
少宰汪涵齋,頭暈白濁,余用補中益氣加苓、半而愈。復患腰痛,用山茱、山藥、五味、萆薢、遠志頓愈。又因勞心,盜汗白濁,以歸脾湯加五味而愈。後不時眩暈,用八味丸全愈。
疏曰:白濁一症,其因甚多,若胃虛濕痰下陷者,補中加苓、半是所宜也。但人見有頭痛,必不敢用升柴,不知此案之白濁,所以敢用升、柴者,因頭暈故耳。蓋胃經清氣在下,不能上升充溢於頭目,故為之暈也。補中升提,清氣上行,於是頭暈自愈,白濁自止矣。
至於愈而復患腰痛,似屬腎虛而宜用六味等劑,而所用乃澀精分清之品,豈病本白濁,故雖腰痛,而治不離本耶?蓋此案原屬胃虛,濕痰下陷,今甫得提起其清氣,而且濕痰餘氣未淨,若即用地黃等降滯之藥,寧不復助濕痰而清氣復陷乎?故以山藥等數味,原能補腎而不降滯者,兼以分清治之。
至於又因勞心而患盜汗白濁,則以勞心為主,故用歸脾後不時眩暈,而無他症,自當從肝腎本病主治,故用八味丸。若以前症頭暈相同,而不用補中,何也?以無胃虛下陷之見症也。
司廳陳石鏡,久患白濁,發熱體倦,用補中加炮姜四劑濁止,再六味兼用諸症皆愈。
疏曰:此案補中是矣。何以加炮姜?經曰:甘溫除大熱。補中,甘而未溫,不足以除大熱也。然發熱而體倦者,方可用此法,蓋以其氣虛也,不然熱症甚多,豈必用甘溫乎?立齋有補中加炮姜及加桂、加附之法。加炮姜者,氣虛下陷而胃陽虛寒不能使氣充斥者也;加桂、附者,氣虛下陷,腎陽虛寒,不能使氣充斥者也。
或問此案與前汪涵齋案,同患白濁,同用補中,而何以前加苓、半,此加炮姜?何以前有腰痛而不用六味,此無腰痛而即用六味?其意可揣乎?曰:前之加苓、半者,必以其有濕痰也;此之加炮姜者,必以其有發熱也。前何知其有濕痰?以其頭暈也。丹溪云:無痰不作暈是也。
前之不用六味丸者,必以其有下陷之氣也;此之用六味者,必以其有腎水之虛也。此何以知其腎虛以其發熱也?丹溪云:陰虛則發熱是也。
白話文:
一位二十多歲的男子,房事過度,經常夢遺滑精,睡覺盜汗,吐出的唾液帶血,腳底發熱且無力。他曾服用黃柏、知母等藥物,但我認為這是陽虛陰弱,需要滋養人體的根本。他不相信,仍然服用那些藥物,結果病情加重,頭越來越大,囟門漸漸張開,視物模糊,經常吐痰並大喊大叫。我用正確的方法治療,他的病情逐漸好轉,頭和囟門也慢慢恢復正常。
(文中提到)張仲景說,小孩子顱骨開合不正常,或是很久都閉合不上,都是因為腎氣虧損,腦髓不足造成的。我曾經治療一個十四歲顱骨開合不正常的兒童,他自覺頭大,視力模糊,怕光。我用六味地黃丸加鹿茸,並加入補中益氣湯中的山藥、茱萸肉,半年後痊癒,兩年後囟門閉合。婚後再次復發,腳底像火燒一樣,每天服用之前的藥方兩劑,三年後痊癒。後來房事後兩腿無力,又服用之前的藥丸而痊癒。這個案例中「如法調理」,應該也是指同樣的方法。
少宰汪涵齋,頭暈目眩,白濁,我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治療而痊癒。後來又患腰痛,我用山茱萸、山藥、五味子、萆薢、遠志治療,很快痊癒。他又因操勞傷神,出現盜汗和白濁,我用歸脾湯加五味子治療痊癒。後來時常頭暈,我用八味丸治療痊癒。
(文中闡述)白濁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因為胃虛、濕痰下陷,那麼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是適宜的。很多人見病人頭痛,就不敢用升麻、柴胡,其實這個案例的白濁,之所以敢用升麻、柴胡,是因為他頭暈。因為胃經的清氣在下,不能上升到頭部,所以頭暈。補中益氣湯能提升清氣,使清氣上升,所以頭暈自愈,白濁也就停止了。
至於痊癒後又患腰痛,好像屬於腎虛,應該用六味地黃丸等藥物,但實際上卻用了澀精分清的藥物,難道是因為病根在白濁,所以即使腰痛,治療也離不開白濁的治療嗎?這個案例原本是胃虛,濕痰下陷,現在才剛剛提升了清氣,而且濕痰的餘氣還沒有清除乾淨,如果馬上用地黃等瀉下藥物,豈不是會加重濕痰,使清氣再次下陷嗎?所以用山藥等幾味藥,這些藥物能補腎而不瀉下,又能分清治療。
至於因操勞傷神而患盜汗、白濁,是因為操勞傷神為主,所以用歸脾湯;後來時常頭暈,而沒有其他症狀,就應該從肝腎本病主治,所以用八味丸。為什麼之前頭暈的症狀相同,卻不用補中益氣湯?是因為沒有胃虛下陷的症狀。
司廳陳石鏡,久患白濁,發熱體倦,我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四劑,白濁就停止了,再用六味地黃丸,諸症都痊癒了。
(文中闡述)這個案例用補中益氣湯是對的。為什麼要加炮姜?經書上說:「甘溫除大熱。」補中益氣湯甘而不溫,不足以除大熱。但是發熱體倦,就可以用這種方法,因為他是氣虛。否則,很多發熱症狀,哪裡一定要用甘溫的藥物呢?我曾經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加桂枝,加附子的方法。加炮姜,是因為氣虛下陷,胃陽虛寒,不能使氣血充盈;加桂枝、附子,是因為氣虛下陷,腎陽虛寒,不能使氣血充盈。
有人問,這個案例和前面汪涵齋的案例,都患白濁,都用了補中益氣湯,為什麼前面加茯苓、半夏,這個加炮姜?為什麼前面腰痛不用六味地黃丸,這個沒有腰痛就用六味地黃丸?其中的道理可以推測嗎?回答是:前面加茯苓、半夏,是因為有濕痰;這個加炮姜,是因為有發熱。前面怎麼知道有濕痰?因為他頭暈。朱丹溪說:「無痰不作暈。」
前面不用六味地黃丸,是因為有下陷之氣;這個用六味地黃丸,是因為腎水不足。怎麼知道他腎虛?因為他發熱。朱丹溪說:「陰虛則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