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下 (34)
卷下 (34)
1. 脾胃虧損暑濕所傷等症
小便不利,大便實而渴者,為發黃。故凡有蓄血者,必小便自利,大便黑亮,其人如狂,蓋血病而氣不病,故小便多自利也。心主血,邪熱上干心,心君不寧,故煩躁譫語而如狂也。尚有身黃唇焦,嗽水不欲咽,腹脹起有青紫筋,諸症可驗。但當分三焦上中下部份,如曾吐血衄血,而胸膈痛兼現有以上諸症者,上焦蓄血也。
須用犀角地黃。渴如患傷寒,邪入陽明,或患下痢膿血,而胸中痛兼現有以上諸症者,中焦蓄血也。當用桃仁承氣湯,輕者犀角地黃湯,或加大黃。如患傷寒邪熱,自太陽經不解,傳入膀胱之裡,與血相搏,或下血痢,產後惡露不盡,結在小腹,經水阻滯,而小腹痛兼現以上諸症者,下焦蓄血也。當用抵當湯,輕者桃仁承氣湯。
要知血既瘀滯,脾胃雖虛不得不先下之也。
一儒者,每春夏口乾發熱,勞則頭痛,服清氣化痰藥,瀉喘煩躁;用香薷飲,神思昏憒,脈大而虛。此因閉藏之際,不遠房幃為患,名曰注夏。用補中益氣去升、柴,加五味、麥冬、炮姜一劑,脈益甚,仍服前藥加肉桂五分即蘇,更用六味丸而痊。
疏曰:注夏一症,近來比比皆是,有因冬不藏精而然者,有因脾氣抑遏而然者,故凡脾氣抑遏之注夏,每飲食畢倦怠嗜臥,以飯後而脾氣更抑遏也。用補中合生脈,不必去升、柴,若冬不藏精者,發熱面紅,午後為甚,口乾舌燥,則當去升、柴。如此案治法,蓋冬不藏精者,其根本已損,不任升提,此肉桂之加,所以為妙也。
然注夏每多脾虛而兼濕熱,濕熱多痿軟屬陽明經。故注夏多是痿軟之症,以清燥湯治之,或即補中去升、柴,換乾葛加黃柏、麥冬亦妙。
一儒者,體肥善飲,仲秋痰喘,用二陳、芩、連益甚,加桑皮、杏仁,盜汗氣促,加貝母、枳殼,不時發熱,余以為脾肺虛寒,用八味以補土母,補中以接中氣愈。
疏曰:此案不宜載暑門中,豈以體肥善飲之故,中多濕熱也。即此諸症而論,亦非必屬虛寒,但以屢服寒涼之品,而如發熱,故斷以虛寒耳。然既曰脾肺虛寒,則當先用補中,然後用八味以補其母,今因痰喘氣促,不宜先用升提,故先用八味以納氣生根,然後以補中接其中氣,此治法有序。
一男子夏月入房,食水果腹痛。用附子理中而愈,有同患此者不信,別用二陳、芩、連之類而歿。
疏曰:此案必能灼知其食冷,中氣虛寒作痛,然後此湯可用也。大凡冒暑伏熱,引飲過多及恣食瓜果生冷,致脾胃更寒,而腹痛嘔吐,濕瀉水穀不分,脈來沉緊者,為內傷寒,當服大順散。若陽氣虛者,膏粱與水果同進,並恣欲房幃,致周身陽氣不得伸越,而脈沉細或弦遲,面垢如塵,無汗惡寒,四肢厥冷,拘急或霍亂嘔吐者,當用冷香飲子。此等症雖涉暑月,非暑傷人,皆因暑而致虛寒之症,故宜溫散不宜寒涼,此案正是。
白話文:
脾胃虧損、暑濕所傷等症
小便不通暢,大便乾燥卻口渴的人,會出現黃疸。凡是體內有淤血的人,小便通常會自利(排尿順暢),大便顏色黑亮,精神恍惚,像發狂一樣。這是因為是血的病變而非氣的病變,所以小便才會自然通暢。心主血,邪熱入侵心臟,心神不安寧,所以會煩躁、胡言亂語,像發狂一樣。此外,還會出現皮膚發黃、嘴唇乾裂、咳嗽有痰卻不想吞咽、腹部脹滿且出現青紫色的血管等症狀,這些症狀可以作為判斷依據。需區分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的病變:如果曾經吐血、鼻出血,且胸膈疼痛,同時伴隨上述症狀,這是上焦淤血。
應使用犀角地黃湯。如果口渴像傷寒患者一樣,邪氣入侵陽明經,或者患有下痢膿血,且胸痛同時伴隨上述症狀,這是中焦淤血。應使用桃仁承氣湯,症狀輕微者可用犀角地黃湯,或者加加大黃。如果患傷寒,陽氣從太陽經開始受阻,傳入膀胱經,與血液交搏,或者下痢出血,產後惡露不盡,淤積在小腹,經血運行受阻,且小腹疼痛同時伴隨上述症狀,這是下焦淤血。應使用抵當湯,症狀輕微者可用桃仁承氣湯。
要知道,血瘀阻滯,即使脾胃虛弱,也必須先將瘀血排出。
一位儒者,每到春夏季節就口乾發熱,勞累後頭痛,服用清熱化痰的藥物,反而加重了喘息、煩躁;服用香薷飲,則神志昏沉,脈象洪大而虛弱。這是因為在閉藏的季節(冬季)沒有保養好身體,房事過度所致,稱為「注夏」。服用補中益氣湯去掉了升麻、柴胡,加入五味子、麥冬、炮姜後,脈象有所好轉,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並加入肉桂後病情痊癒,之後再服用六味地黃丸而痊癒。
說明:「注夏」這種病症近來非常普遍,一部分是因冬季沒有保養好精氣所致,一部分是因脾氣受抑所致。所以,凡是因脾氣受抑引起的「注夏」,每逢吃完飯後就倦怠嗜睡,這是因為飯後脾氣更受抑遏。可用補中益氣湯合生脈散,不必去掉升麻、柴胡。如果是冬季沒有保養好精氣引起的,則會發熱、面紅,午後症狀加重,口乾舌燥,此時則應去掉升麻、柴胡。本案例的治療方法,是因為冬季沒有保養好精氣,其根本已受損,不能承受升提之品,所以加入肉桂才有效。
然而,「注夏」往往脾虛兼夾濕熱,濕熱多表現為痿軟,屬於陽明經。所以,「注夏」多表現為痿軟的症狀,可用清燥湯治療,或者在補中益氣湯中去掉升麻、柴胡,改用葛根、黃柏、麥冬也很好。
一位儒者,體型肥胖,喜歡飲酒,仲秋季節出現痰喘,服用二陳湯、黃芩、黃連後症狀有所好轉,加入桑白皮、杏仁後,出現盜汗、氣促,加入貝母、枳殼後,又出現間歇性發熱。我認為是脾肺虛寒,使用八味丸補益脾土,用補中益氣湯來益氣,最終痊癒。
說明:這個病例不宜記載在暑病一章中,是因為體型肥胖,喜歡飲酒的緣故,體內濕熱較多。即使從這些症狀來看,也不一定屬於虛寒,只是因為多次服用寒涼藥物,反而出現發熱,所以才判斷為虛寒。但既然說是脾肺虛寒,就應該先用補中益氣湯,然後再用八味丸來補益脾土。由於已有痰喘、氣促的症狀,不宜先用升提之品,所以先用八味丸來滋補元氣,然後再用補中益氣湯來扶助中氣,這樣治療是有序的。
一位男子夏季房事過度,食用水果後腹痛。服用附子理中湯後痊癒,有同樣病情的人不信,服用二陳湯、黃芩、黃連等藥物後死亡。
說明:這個病例足以說明,他是因為食用生冷之物,中氣虛寒而導致腹痛,所以才能用附子理中湯。一般來說,中暑、伏暑,飲水過多或恣意食用瓜果生冷,導致脾胃更加虛寒,出現腹痛、嘔吐、濕瀉,水谷不分,脈象沉緊,這是內傷寒,應該服用大順散。如果陽氣虛弱,過度食用肥甘厚味和水果,又縱慾房事,導致周身陽氣不能舒展,脈象沉細或弦遲,面色晦暗,沒有汗、惡寒、四肢厥冷、肌肉拘急或霍亂嘔吐,應該服用冷香飲子。這些病症雖然發生在夏季,但並非暑熱傷人,都是因為暑熱而導致虛寒的病症,所以應該溫散,而不應該用寒涼藥物,這個病例正好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