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下 (23)
卷下 (23)
1. 脾肺腎虧損大便秘結等症
一婦人年七十有三,痰喘內熱,大便不通,兩月不寐,脈洪大,重按微細,此屬肝肺腎虧損,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遙散,各三十餘劑,所進飲食計百餘碗,腹始痞悶,乃以豬膽汁導之而通,用十全大補調理而安。若間前藥,飲食不進諸症復作。
疏曰:案既曰肝肺腎虧,何以用藥只顧肝腎而不顧肺也?且六味、逍遙朝夕並進之法,又似乎獨重肝者,何也?要知七十有三之老婦,其肝陰常不足,而肝氣多郁遏,則肺氣亦郁遏矣。肝陰常不足,則腎陰亦不足矣。六味丸補其肝陰,即所以補其腎陰也。逍遙散散其肝氣即所以散其肺氣也。
故用藥雖獨重於肝,未嘗不顧及肺腎也。若以為肺虛必用補氣之品,然所謂計所進飲食百餘碗者,其氣之不虛也,可知氣雖不虛,而肝腎之陰實虛,故腹悶痞時,只用外導而不用內攻,一通之後,即投十全大補者,氣因通而泄也。於此見氣之不虛者,尚不宜攻其大便,而況氣之虛者乎?於是知氣之不虛者,大便既通,即當兼補其氣,恐氣泄而陰益虧也。
一男子年五十餘,因怒少食,大便不利,服潤腸丸大便更秘,胸脅作痛,欲兼服脾約丸,肝脾腎脈浮而澀。余曰:此足三陰精血虧損之症也。東垣云若人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小便多而大便難者,用脾約丸。若人陰血枯槁,內火燔灼肺金受邪,土受木傷,脾肺失傳,大便秘而小便多,忌用潤腸丸。今滋其化源,則大便自調矣。如治果驗。
疏曰:此案因怒少食,大便當泄瀉,今反云不利,服潤腸丸,大便當通利今反云大便結。乃觀其脈,曰肝脾腎浮而澀,先生不曰三陰虧損,而曰三陰精血虧損,蓋三陰之精血虧損也,故因怒少食,大便不泄瀉而反不利;三陰之精血虧損也,故服潤腸丸,大便不通而反秘結。夫精血非水也,非氣也,水與氣屬無形之源,精與血屬有形之物,雖同而實異也。
故凡脈見浮洪,重按無力或洪勁,重按不足者,是皆水與氣之傷損,則先生直曰三陰虧損而已。浮而澀,因是血枯精竭之象也。然治法亦不過曰滋其化源。則又雖殊而實同也。蓋精固,氣之所化;血固,水之同源。無形而生有形,理固如此也。
一儒者懷抱鬱結,復因場屋不遂,發熱作渴,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服清熱化痰行氣等劑,前症更甚,肢體怠惰,心脾兩脈澀滯,此鬱結傷脾之變症也。遂以加味歸脾湯治之,飲食漸進,諸症漸退。但大便尚澀,兩顴赤色,此肝腎虛火內傷陰血。用八珍湯加肉蓯蓉、麥冬、五味至三十餘劑,大便自潤。
一男子所患同前,不從余言,服大黃等藥泄瀉便血,遍身黑黯,復來求治。余視之曰:此陽陰二脈俱傷也。經曰:陽脈傷則血外溢,陰脈傷則血內溢,不治。後果然。
白話文:
脾肺腎虧損大便秘結等症
一位七十多歲的婦人,患有痰喘、內熱、便秘,兩個月睡不好覺,脈象洪大,重按則微細。這是肝肺腎虧損的症狀。醫生先用六味地黃丸(早上服用)和逍遙散(晚上服用),各服三十多劑。病人吃了百餘碗飲食後,腹部開始痞悶,於是用豬膽汁導瀉才通便。之後服用十全大補湯調理,病情才好轉。如果停藥或飲食不好,舊症就會復發。
醫生解釋說:診斷是肝肺腎虧損,為何用藥只注重肝腎而忽略肺呢?而且六味地黃丸和逍遙散早晚同時服用,似乎也只注重肝臟,這是為什麼呢?要知道,七十多歲的老婦,肝陰本來就不足,肝氣又鬱結,肺氣也會鬱結。肝陰不足,腎陰也會不足。六味地黃丸補肝陰,也就補了腎陰;逍遙散疏肝氣,也就疏了肺氣。
所以,雖然用藥看似只注重肝臟,實際上並沒有忽略肺腎。有人認為肺虛就必須用補氣的藥物,但病人吃了百餘碗飲食,說明氣並不虛。雖然氣不虛,但肝腎陰虛,所以腹部痞悶時,只用外導法通便,不用內攻法。通便後,馬上服用十全大補湯,是因為氣因通便而泄,此時補氣,是防止氣泄導致陰更加虧損。由此可見,氣不虛的情況下,大便不通也不宜攻下,更何況是氣虛的情況呢?所以,氣不虛的情況下,大便通了就要同時補氣,以免氣泄導致陰更加虧損。
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因為生氣而少食,大便秘結,服用潤腸藥後便秘更嚴重,胸脅疼痛,想服用脾約丸。脈象肝脾腎三陰浮而澀。醫生說:這是足三陰精血虧損的症狀。東垣(指李東垣)說:如果胃強脾弱,津液不能佈散全身,只輸送到膀胱,小便多而大便秘結的,要用脾約丸;如果陰血枯竭,內火灼傷肺金,脾土受肝木所傷,脾肺氣機失調,大便秘結而小便多的,忌用潤腸藥。現在滋養其化生精血的根本,大便自然會調順。治療效果很好。
醫生解釋說:這個病例因生氣而少食,大便應該泄瀉,現在卻便秘;服用潤腸藥,大便應該通利,現在卻更嚴重。觀察脈象,肝脾腎三陰浮而澀,醫生不說三陰虧損,而說三陰精血虧損,這是因為三陰的精血虧損,所以因生氣而少食,大便不泄瀉反而便秘;三陰的精血虧損,所以服用潤腸藥,大便不通反而更嚴重。精血不是水也不是氣,水和氣屬於無形的來源,精和血屬於有形的物質,雖然都同屬陰液,但實際上有所不同。
所以,凡是脈象浮洪,重按無力或洪勁,重按不足的,都是水和氣受損,醫生只說三陰虧損就可以了。脈象浮而澀,是血枯精竭的表現。但是治療方法也只不過是滋養其化生精血的根本。雖然表現不同,但本質上是一樣的。因為精是氣化生的;血是水同源的。無形生有形,道理就是如此。
一位讀書人,心中鬱結,又因科舉考試不順利,發熱口渴,胸膈不舒,飲食減少,服用清熱化痰行氣的藥物後,病情更嚴重,肢體倦怠,心脾兩脈澀滯。這是鬱結傷脾的變症。於是用加味歸脾湯治療,飲食逐漸增進,諸症逐漸減輕。但大便仍然乾結,兩顴紅赤,這是肝腎虛火內傷陰血。於是服用八珍湯加肉蓯蓉、麥冬、五味子等藥,三十多劑後,大便就通暢了。
一位男子患有相同的病症,他不聽醫生的話,服用大黃等瀉藥,導致便血,全身皮膚黑黯,後來又來求治。醫生診斷說:這是陽陰兩脈俱傷。經書上說:陽脈受傷則血外溢,陰脈受傷則血內溢,不治療就會死亡。結果真的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