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下 (16)
卷下 (16)
1. 脾腎虧損頭眩痰氣等症
儒者楊文魁,素吐痰,諸藥不應,服牛黃清心丸,吐痰甚多,或頭眩,或熱從脅起,左脈洪大有力,右脈浮大無力。余曰此三陰虧損,火不歸源。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及加減八味丸,滋其化源而愈。
疏曰:昔人謂熱從足底起,為腎經火,當用七味八味引之益之。若從腹起為脾經火,從脅起為肝火,當另作處治也。不知肝脾腎同為三陰,熱起處,皆屬陰火。脫根上炎而七味八味皆可主也。然余謂陰火既上炎,似不可用升提之品,今乃先用補中益氣,雖有麥冬、五味以制之要,亦右脈浮大無力,為可用耳。
余又謂左脈洪大有力,似不可用溫熱之品,今乃繼用加減八味,雖有丹皮、澤瀉以清之,要亦右脈浮大無力為可用耳。蓋右脈浮大無力,統三部而言也。在於寸關則脾肺之氣已虛矣,故可用升提;在於尺中則命門之火已衰矣,故可用溫熱。夫先天之火,後天之氣,既已虛矣。
則左脈之洪大有力,豈實火而然乎?正陰虛之故耳。
秋官張碧虛,面赤作渴,痰盛頭暈,此腎虛水泛為痰,用六味地黃丸而愈。
疏曰:面赤作渴,痰盛頭暈者,陽明火盛亦有之。然脈必洪實,若腎虛者,脈必洪空或枯勁也。余嘗謂水泛為痰之說,有水泛水沸二種。蓋水泛者,腎中之火虛,水無所附而泛於上耳,其痰多清淡如涎,滾滾不竭者是也。法當用八味丸以補之。水沸者,腎中之水,虛火熾於下而沸於上耳。
其痰多稠濁如沫,口口相逐者是也。法當用六味丸以攝之。總之皆屬腎虛,但分有火無火為要。不可不詳察也。
儀制賀朝卿,吞酸胸滿,痰甚作渴,飲食少思。用清氣化痰丸藥,前症益甚,兩膝漸腫。寒熱往來,余謂脾胃虛,濕熱下注,用補中益氣倍參、術,加茯苓、半夏、炮姜而愈。
疏曰:大概吞酸,原屬濕熱蘊積於胃經,法當清散。胸滿痰盛,原屬痰飲壅塞於胃經,法當清化。然作渴而飲食少思,則胃氣已虛矣。況服清氣化痰等藥,而前症益甚,更足驗其胃氣虛也。胃氣虛則雖有濕熱痰飲,即不敢清散化氣,而況兩膝漸腫,寒熱往來,下陷之症疊出。
安得不升提溫補乎?此時若疑濕熱不可升提,痰飲不可溫補,則下陷之元氣何由而軒舉耶!元氣既不能軒舉,則濕熱亦不能清散,痰飲亦不能清化,同歸於斃,勢所必然。而不知清升則濁自降,古人決不欺余也。雖然有濕熱痰飲,而脾胃之氣不虛不陷者,升提溫補原不必用,且作渴未必非濕熱痰飲在腸胃,而作渴食少,未必非濕熱痰飲在脾胃。而食少總以色脈形氣詳辨之,則無所誤。
即此案亦因用清氣化痰等藥,而前症益甚,且有增變,故知其脾胃虛也無疑。
侍御譚希曾,喘咳吐痰,或手足時冷,此中氣虛寒,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而愈。
白話文:
脾腎虧損頭眩痰氣等症
楊文魁先生素來有吐痰的毛病,服用各種藥物均無效。服用牛黃清心丸後,痰吐得更多,並伴有頭暈,或從脅肋處感到熱氣上升,左脈洪大有力,右脈浮大無力。我診斷為三陰(肝、脾、腎)虧損,虛火不能歸於腎臟。於是處方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麥冬、五味子及加減八味丸,滋養其臟腑功能,最終痊癒。
古人認為,熱從足底生起是腎經火,應使用七味、八味藥物引導和滋補。若熱從腹部生起為脾經火,從脅肋生起為肝火,則應另作處理。但其實肝、脾、腎同屬三陰,熱氣無論從何處生起,皆屬陰虛內熱。因此,無論何處生熱,七味、八味藥物皆可治療。然而我認為,陰虛內熱上炎,似不宜使用升提之品。這次先用補中益氣湯,雖然加入麥冬、五味子以制約,但因右脈浮大無力,故仍可以使用。
左脈洪大有力,看似不宜使用溫熱之品,但這次仍接著使用加減八味丸,雖然加入丹皮、澤瀉以清熱,但因右脈浮大無力,所以還是可以使用。右脈浮大無力,概括了三部脈象的狀態。寸關部反映脾肺之氣已虛,故可用升提之品;尺部反映命門之火已衰,故可用溫熱之品。先天之火,後天之氣,既然都已虛弱,那麼左脈洪大有力,豈是實火所致?正是陰虛的緣故。
張碧虛先生,面紅口渴,痰多頭暈,這是腎虛水液泛濫化為痰,服用六味地黃丸而痊癒。
面紅口渴,痰多頭暈,也可能是陽明經火盛,但脈象必洪實;若腎虛則脈象必洪而空或枯勁。我常說水液泛濫成痰,有水泛和水沸兩種情況。水泛是指腎中之火虛,水液無處依附而泛於上,痰液清稀如涎,綿綿不絕。應服用八味丸滋補。水沸是指腎中之水不足,虛火熾盛於下而沸騰於上,痰液稠濁如沫,一口接一口。應服用六味地黃丸收斂。總之,都屬腎虛,但需區分有火無火,不可不細察。
賀朝卿先生,吞酸胸悶,痰多口渴,飲食減少,思考能力下降。服用清氣化痰丸後,病情加重,兩膝漸腫,寒熱往來。我診斷為脾胃虛弱,濕熱下注,處方補中益氣湯,加倍人参、白术,並加入茯苓、半夏、炮姜,最終痊癒。
吞酸,本是濕熱蘊積於胃經,應清散之;胸悶痰多,本是痰飲阻塞於胃經,應清化之。但口渴,飲食減少,思考能力下降,則說明胃氣已虛。服用清氣化痰等藥物後,病情加重,更證明胃氣虛弱。胃氣虛弱,即使有濕熱痰飲,也不敢清散化氣,況且兩膝漸腫,寒熱往來,下陷之症疊出,怎能不升提溫補?如果擔心濕熱不能升提,痰飲不能溫補,那麼下陷的元氣如何才能振奮?元氣不能振奮,濕熱就不能清散,痰飲也不能清化,最終走向死亡,這是必然的。清升則濁自降,古人所言非虛。如果脾胃之氣不虛不陷,則不必使用升提溫補之法。口渴未必不是濕熱痰飲在腸胃,飲食減少也未必不是濕熱痰飲在脾胃。但飲食減少需根據面色、脈象、形體、氣息等綜合判斷,就不會出錯。
此例也是因為服用清氣化痰等藥物後,病情加重且出現新的症狀,所以可以肯定脾胃虛弱。
譚希曾先生,喘咳吐痰,有時手足冰冷,這是中氣虛寒,服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