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下 (13)
卷下 (13)
1. 脾腎虧損頭眩痰氣等症
疏曰:此案大概觀之,鮮不為有餘之痰火也。即以左右三脈,亦鮮不以右之無力為虛,左之有力為實也。而不知脈之無力固為虛脈之有力,尤非實也,而無力之虛易見,而有力之虛難知。而況加之以洪,人孰知之?此先生獨得之玄機,故補中益氣因右手之無力而設,加減八味因左手之有力而設也。然未免有疑焉者。
左手脈洪而有力,乃屬水虛,六味丸是其的方,何以用肉桂之補火乎?要知肉桂與附子同用,則為補火之品,若單用肉桂乃引火,而非補火也。今觀其症,皆水虛火越之象,非引火,何以治之?至余曰以後詳論,乃立齋先生生平肺腑之學,和盤托出,諄諄苦語,千古不磨之法也。
昌平守王天成,頭暈惡寒,形體倦怠,得食稍愈,勞而益甚,寸關脈浮大,此脾肺虛弱。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愈。後因勞役,發熱惡寒,譫言不寐,得食稍安,用補中益氣而痊。
疏曰:此案一則曰得食稍愈,二則曰得食稍安,已知其中氣空虛矣。夫豈無胃中火盛者?得食壓住,則火炎之勢暫止而稍愈稍安者乎,然胃火盛者,必有面紅不倦,口渴穢氣等症。右寸關或洪勁,或洪數等脈可驗也。今云形體倦怠,勞則益甚,又云後因勞役則其為中氣虛弱也無疑矣。
夫中氣者,非脾胃之氣也,非肺經之氣也,所謂膻中之氣,在脾肺之門耳。大概多言用力者則傷之,食少事煩者能傷之,忍飢行路者能傷之,過食勞頓者能傷之,所傷者,膻中之氣耳。非必主於脾肺也。若傷肺者,當必有咳嗽喘急之症,若傷脾者,當必有不食泄瀉之患,而此二者無之,豈非傷膻中之氣,而在脾肺之間者乎?雖然膻中之氣即脾肺之氣也,即胃中生髮之氣也。不得以無脾肺及胃之症,而謂非脾肺之元氣虛弱也。
試思頭暈噁心,及發熱惡寒,譫語不寐等症。與脾肺之氣何干?與胃中生髮之氣何干?乃直以補中益氣之升補胃中生髮之氣之劑以治之者。誠有見於倦怠勞役,得食稍愈稍安之為脾肺虛弱,即胃中生髮之氣虛弱,故用之也。既以得其虛弱之本矣。更何以問其頭暈,惡寒及發熱,惡寒譫語不寐等症耶?所謂不知其虛,安問其餘是也。
至於浮大之脈,原屬氣虛。但見於右寸關者是也。今曰寸關,非統言兩寸關歟?若然則氣血兩虛,何以只補其氣耶?蓋氣血兩虛而至於形體倦怠,得食稍愈,勞則愈甚。而且後因勞役復發,得食稍安之症。寧非氣虛重於血虛哉?而安得不以補氣為急哉。
大尹祝支山,因怒頭暈,拗內筋攣,時或寒熱,日晡熱甚。此肝火筋攣,氣虛頭暈,用八珍加柴胡、山梔、牡丹皮二十餘劑而愈。
疏曰:此案種種現症,皆屬肝火,如因怒肝火動也。拗內是肝經所屬,筋是肝經所主。肝火動拗內之筋為之攣也。寒熱是肝經現症,晡熱是肝經血分,肝火動,則寒熱晡熱之甚也。以是而論,則頭暈亦肝火所為。《內經》原謂:諸風眩掉,皆屬於肝。而何以知其為氣虛頭暈耶?其或有氣虛夾雜於其內,抑或有氣虛之脈現於其間耶。
白話文:
脾腎虧損頭眩痰氣等症
這篇病例分析認為,許多疾病都與痰火過盛有關。從脈象來看,右脈無力代表氣虛,左脈有力卻並非實證,而是另一種難以察覺的氣虛表現,尤其脈象有力且洪大更難判斷。作者獨到的見解是:補中益氣湯因應右脈無力(氣虛)而設,加減八味丸則針對左脈有力(另一種氣虛)而設。
然而,有人會質疑,左脈洪大有力屬水虛,理應使用六味地黃丸,為何要用肉桂這種溫補之品?這是因為,肉桂與附子同用才是溫補,單用肉桂則屬引火,而非真正補火。而這篇病例的症狀皆屬水虛火旺,非要引火上行,才能治療。詳細解釋則留待日後再論述,這是立齋先生畢生醫學精華的總結,是千古不易的治療方法。
昌平縣令王天成,頭暈、怕冷、身體疲倦,進食後症狀稍緩,勞累後加重,寸關脈浮大,顯示脾肺虛弱。服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後痊癒。後來因勞累,再次出現發熱、怕冷、神志不清、失眠,進食後稍有好轉,再次服用補中益氣湯痊癒。
這病例中,進食後症狀有所緩解,說明氣虛。有人可能認為是胃火旺盛,進食後壓制火勢,所以症狀暫時緩解。但胃火旺盛通常伴有面紅、疲倦、口渴、口臭等症狀,脈象也會有洪大有力或洪數的表現。而此病例患者身體疲倦,勞累後加重,無疑是中氣虛弱。
中氣非單指脾胃之氣或肺經之氣,而是指膻中之氣,位於脾肺之間。用力過度、飲食過少、思慮過多、忍飢挨餓、過度勞累都會損傷膻中之氣,而非必然是脾肺受損。肺受損會有咳嗽氣喘,脾受損會有食慾不振、腹瀉,而此病例沒有這些症狀,說明是膻中之氣虛弱,而膻中之氣與脾肺及胃氣密切相關。不能因為沒有脾肺胃的典型症狀,就否定脾肺元氣虛弱。
頭暈、噁心、發熱、怕冷、神志不清、失眠這些症狀,看似與脾肺或胃氣無關,但補中益氣湯正是升補胃中生髮之氣的藥方。之所以使用此方,是因為患者疲倦、勞累後加重,進食後症狀緩解,說明脾肺虛弱,也就是胃中生髮之氣虛弱。既然找到了病根,其他症狀也就不必多問了。這就如同「不知其虛,安問其餘」。
至於脈象浮大,本是氣虛的表現,尤其在右寸關脈。但「寸關脈」是否指兩側寸關脈?如果是,則氣血雙虛,為何只補氣呢?因為雖然氣血雙虛導致身體疲倦、進食後好轉、勞累後加重,但氣虛更為嚴重,所以優先補氣。
大尹祝支山,因發怒而頭暈、筋攣、時有寒熱,下午熱症加重。這是肝火導致筋攣,氣虛導致頭暈。服用八珍湯加柴胡、山梔子、牡丹皮等藥物二十餘劑痊癒。
這病例的所有症狀都與肝火有關,發怒導致肝火上升,筋攣是肝經的症狀,寒熱也是肝經的表現,下午熱症更說明是肝經血分有問題。所以頭暈也可能是肝火所致。《內經》說:「諸風眩暈,皆屬於肝」。但為何認為是氣虛導致頭暈?可能是氣虛與肝火同時存在,或者氣虛的脈象也同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