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下 (12)
卷下 (12)
1. 脾腎虧損頭眩痰氣等症
閣老梁厚齋,氣短有痰,小便赤澀,足跟作痛,尺脈浮大,按之則澀,此腎虛而痰飲也。用四物送六味丸,不月而康。仲景先生雲氣虛有飲,用腎氣丸補而逐之,誠開後學之蒙瞶,濟無窮之夭枉,腎氣丸即六味也。
疏曰:此案脈症其為腎虛也固矣。腎虛而用六味也是矣。而何以兼進四物耶?四物屬血劑而非水劑,屬肝劑而非腎劑,而用之者,其必有肝血同虧之症耶。曰:然蓋脈之浮大,是腎水虛,按之而澀,是肝血虛也。雖只見於尺部而已,為肝腎同虧之症矣。此所以用四物、六味也。
至於引仲景先生雲氣虛有飲,用腎氣丸補而逐之者,要知氣虛二字,非脾肺之陽氣虛,乃肝腎之陰氣虛也。若脾肺之陽氣虛者,必當用四君、補中之類,而何以用腎氣丸耶?蓋痰飲屬水,腎臟主之,腎水之所以成痰飲者,以腎氣不化之故也。故曰腎氣虛。今並不曰腎氣虛而曰氣虛者,以腎為氣之本,然必脈症見有腎虛者,宜然耳。
都憲孟有涯,氣短痰暈,服辛香之劑,痰盛遺尿,兩尺浮大,按之如無。余以為腎家不能納氣歸源,香燥致甚耳,用八味丸料三劑而愈。
疏曰:此案與前案相仿,但前無痰暈,此無足跟痛,前曰小便赤澀,此曰遺尿。前脈按之而澀,此曰按之如無,為不同也。然皆屬腎虛症。而前用六味以補腎水,此用八味以補腎火,不相同何也?蓋小便赤澀,足跟作痛,按之而澀之脈是腎水虛,痰暈遺尿,按之如無之脈,是腎火虛。辨症察脈,纖悉如是。
一醫云:暈症非一,治法甚多。丹溪曰:無痰不作暈,是火動其痰而上也。劉河間曰:風氣甚而頭目眩暈,是肝風動而火上炎也。此二者世之所知也。而不知有氣虛而暈,有血虛而暈,有腎虛而暈。蓋氣虛者,陽氣衰乏,則清陽不能上升。經曰:上氣不足,頭為之苦眩是也。
血虛者,吐衄崩漏,產後脫血則虛火易於上炎,而眼生黑花。經曰: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是也。腎虛者,房勞過度,則腎氣不歸源而逆奔於上。經曰徇蒙招尤,上實下虛,過在足少陰巨陽。又云髓海不足,目為之眩是也。故知暈眩一症,不特風火痰為之也。亦不特腎氣虛為之也,虛實之間,所當細心分析加察,不可執一誤治為要。
孫都憲,形體豐厚,勞神善怒,面帶陽色,口渴吐痰,或頭目眩暈,或熱從腹起,左三脈洪而有力,右三脈洪而無力。余曰:足三陰虧損,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而愈。若人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皆因少時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或精血未滿,而御女過傷,故其見症。難以悉狀,此精氣不足,但滋化源。
其病自痊,又若飲食勞役,七情失宜,以致諸症。亦當治以前法,設或六淫所侵,而致諸症,亦因真氣內虛,而外邪乘襲。尤當固胃氣為主,蓋胃為五臟之根本,故黃柏、知母不宜輕用,恐復傷胃氣也。大凡雜症屬內,因形氣病氣俱不足,當補不當瀉,傷寒雖屬外因,亦宜分其表裡虛實,治當審之。
白話文:
脾腎虧損頭眩痰氣等症
梁厚齋閣老氣短、痰多、尿赤澀、腳跟痛,尺脈浮大而澀。這是腎虛痰飲,用四物湯送服六味地黃丸,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張仲景說,氣虛有痰飲,用腎氣丸(即六味地黃丸)來補益和去除痰飲,這真是為後學者解開了疑惑,也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死亡。
這個病例脈症都顯示腎虛,用六味地黃丸也是合理的。但是為什麼還要加用四物湯呢?四物湯是補血的藥,不是補水的藥,而且是屬於肝的藥,不是屬於腎的藥,為什麼要這樣用呢?這是因為脈象浮大,說明腎水不足,按之澀,說明肝血不足。雖然只在尺脈上表現出來,但實際上是肝腎同時虧損。所以才同時用四物湯和六味地黃丸。
張仲景所說的「氣虛有飲」,這裡的「氣虛」不是指脾肺的陽氣虛,而是指肝腎的陰氣虛。如果是脾肺陽氣虛,應該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藥,為什麼要用腎氣丸呢?因為痰飲屬於水,腎臟主管水液,腎氣不足導致水液代謝失常而形成痰飲,所以說是腎氣虛。之所以不直接說腎氣虛而說氣虛,是因為腎是氣的根本,但必須脈症顯示有腎虛才能這樣說。
孟有涯都憲氣短、痰多、頭暈,服用辛香燥烈的藥物後,痰更多了,而且尿失禁,兩尺脈浮大,按之無力。我認為這是腎臟不能收納氣息,辛香燥烈藥物加重病情,於是用八味丸三劑就痊癒了。
這個病例和上一個病例相似,但前者沒有頭暈,後者沒有腳跟痛;前者尿赤澀,後者尿失禁;前者脈按之澀,後者脈按之無力,這些都是不同點。但都屬於腎虛。前者用六味地黃丸補腎水,後者用八味丸補腎火,為什麼不同呢?因為尿赤澀、腳跟痛、脈按之澀是腎水虛;頭暈、尿失禁、脈按之無力是腎火虛。辨證論治要如此細緻入微。
一位醫生說:頭暈的原因很多,治療方法也很多。朱丹溪說:「沒有痰就不會頭暈」,這是因為火動了痰而上逆。劉河間說:「風氣盛則頭目眩暈」,這是肝風動而火上炎。這兩種說法是大家熟知的,但卻不知道還有氣虛而頭暈、血虛而頭暈、腎虛而頭暈。氣虛者,陽氣衰弱,清陽之氣不能上升,《內經》說:「上氣不足,頭為之苦眩」就是這個道理。血虛者,因吐血、衄血、崩漏、產後失血等導致虛火上炎,眼睛會出現黑花。《內經》說:「肝虛則目眩」也是如此。腎虛者,房事過度,腎氣不能歸於本位而上逆。《內經》說:「徇蒙招尤,上實下虛,過在足少陰巨陽」,又說:「髓海不足,目為之眩」。所以知道頭暈眩症,不只是風火痰引起的,也不只是腎氣虛引起的。虛實之間,需要仔細分析,不可執著於一種看法而誤治。
孫都憲體型肥胖,經常勞心動怒,面色紅潤,口渴、吐痰,有時頭暈,有時腹內發熱,左三脈洪大有力,右三脈洪大而無力。我認為這是足三陰經虧損,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及加減八味丸治療,很快就痊癒了。如果人年少卻有老態,畏寒畏熱,不能勞動,一年四季都生病,都是因為年輕時氣血正盛時過度勞累,或心神受損,或精血不足,或房事過度,所以出現這些症狀。這些症狀很難一一描述,總之就是精氣不足,要滋養其根本。
如果病情自行痊癒,或是因為飲食、勞動、情志不調導致諸症,也應該用上述方法治療。如果因為六淫侵襲而導致諸症,也是因為真氣內虛,外邪乘虛而入。尤應以固護胃氣為主,因為胃是五臟之根本,所以黃柏、知母不宜輕用,以免損傷胃氣。大凡雜症屬於內因,是因為形氣、臟氣俱不足,應該補而不應該瀉。即使傷寒屬於外因,也應該區分表裡虛實,治療時要仔細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