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上 (4)
卷上 (4)
1. 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籌症
秀才劉允功,形體魁偉,不慎酒色,因勞怒,頭暈仆地,痰氣上湧,手足麻軟,口乾引飲,六脈洪數而虛。余以為腎經大虧,不能納氣歸源而頭暈,不能攝水歸源而為痰。陽氣虛熱而麻痹;虛火上炎而作渴。用補中益氣合六味丸料治之而愈。其後或勞役,或入房,其病即發,服前藥隨愈。
疏曰:此案之屬腎虧,云云者,舉世皆知之矣。獨用六味丸是矣,而何以合補中益氣耶?蓋不能納氣歸源宜降以補陰也;不能攝水歸源宜降以補陰也;陽氣虛熱宜降以補陰也。虛火上炎,宜降以補陰也。種種而論,豈非宜降不宜升,宜補陰不宜補氣乎?要知病因於勞怒。則勞者,脾必受傷;怒則木必剋土。
而況手足麻痹,畢竟屬脾氣虧損者為多,若只補腎而遺脾,脾氣因補腎而下陷,寧無變乎?然既不可獨降補其陰,而何可獨升補其氣,哉?故用補中益氣合六味以同進,則升降相輔,陰陽相依,此用藥之極於微妙,在今人反為雜亂無章噫,可慨也夫。
幕友顧斐齋,飲食起居失宜,左半身並手不遂,汗出神昏,痰涎上湧。王竹西用參耆大補三劑,汗止而神思漸清,頗能步履。後不守禁,左腿自膝至足腫脹甚大,重墜如石,痛不能忍,其痰甚多,肝脾腎脈洪大而數,重按則軟澀。余朝用補中益氣湯加黃柏、知母、麥冬、五味煎送地黃丸,晚用地黃丸料加黃柏、知母數劑,諸症悉退。但自弛禁,不能痊愈耳。
疏曰:夫足脛腫脹重墜者,因於脾氣下陷者有之,因於濕痰下流者有之。因於濕熱下陷者有之,此按肝脾腎脈洪大而數,熱也;重按軟澀,濕也;其為濕熱下陷於三陰經分明矣。又曰:痛不能忍,則不特為濕熱而且為濕火矣。濕火宜利便而清之。然因初症之飲食起居失宜,用參耆大補之劑未遠也,則脾氣固已,素虛濕火下而脾氣亦下陷矣,故用補中益氣加黃柏、知母等一升一降,一補一清。則脾氣自完,而濕火自清矣。
至於晚服六味丸加黃柏、知母者,蓋以濕火在陰分,而陰原自虛,故又從補陰中以清之,亦一補一清之正法也。又云:濕火下陷,宜升不宜降,六味之用,降而不升矣,反使補中益氣力遜,故雖曰自弛禁,然不能痊愈者,未始不在此焉耶。世俗每以腿足腫痛者,必謂非筋骨經絡之病,即瘀血滯氣。
腫毒之病,往往委於外科主治,孰知其大謬不然者乎。
庠生陳時用,素勤苦,因勞怒,口斜痰盛,脈滑曲而虛,此勞傷中氣,怒動肝火,用補中益氣加山梔、茯苓、半夏、桔梗數劑而愈。
疏云:素勤苦,中氣必虛,因勞怒,中氣必虧,口斜為陽明之脈絡同虛,痰盛為胃經之化源不運,此補中益氣之所以必用也。而況脈之虛者乎,加味之法,以其脈見滑曲而虛,唯虛也,故用補中。滑為痰,故加半夏;曲為火盛,故加山梔;又以桔梗開之,則痰自豁。而火自下行矣。
白話文:
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籌症
秀才劉允功,身材高大,因縱慾過度,又加上勞累動怒,結果頭暈倒地,痰湧上來,手腳麻軟無力,口乾想喝水,脈象洪大而虛弱。我診斷他腎氣大虧,導致無法將氣收納歸於根本而頭暈,無法將水液收攝歸於根本而產生痰液。陽氣虛弱而產生熱象,所以麻痺;虛火上炎而口渴。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六味地黃丸的藥材來治療,很快就痊癒了。之後只要勞累或房事過度,病症就會復發,服用之前的藥物就能痊癒。
這病例屬於腎氣虧損,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單用六味地黃丸當然可以,但為什麼還要加上補中益氣湯呢?因為無法將氣收納歸於根本,需要用下降的藥性來補益陰氣;無法將水液收攝歸於根本,需要用下降的藥性來補益陰氣;陽氣虛弱而有熱象,也需要用下降的藥性來補益陰氣;虛火上炎,也需要用下降的藥性來補益陰氣。總之,各種情況都應該用下降的藥性來補益陰氣,而不應該用上升的藥性來補益陽氣。要知道,病因在於勞累和動怒。勞累會傷脾,動怒則肝氣克脾。
況且手腳麻痺,大多數都是脾氣虧損造成的。如果只補腎而忽略脾,脾氣可能會因為補腎而下陷,豈不是反而不好?既然不能單獨用下降的藥性來補益陰氣,又怎麼能單獨用上升的藥性來補益陽氣呢?所以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一起服用,這樣升降相互配合,陰陽互相依存,這就是用藥的最高境界。現在的人卻覺得這很雜亂無章,真是令人惋惜啊!
幕友顧斐齋,飲食起居不規律,左半身和手都不能動彈,出汗、神志昏迷,痰液湧上來。王竹西醫生用人參、黃耆等大補藥物治療了三劑,汗止了,神志也漸漸清晰,也能夠慢慢走路了。但後來他不遵守醫囑,左腿從膝蓋到腳腫脹得很厲害,沉重得像塊石頭一樣,痛得受不了,痰液很多,肝、脾、腎的脈象洪大而有力,用力按壓則感覺軟而澀。我早上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黃柏、知母、麥冬、五味子煎煮後送服地黃丸,晚上服用地黃丸藥材加上黃柏、知母,服用了幾劑,所有症狀都消失了。但是只要一不遵守醫囑,就無法痊癒。
這腿腫脹沉重,可能是脾氣下陷,也可能是濕痰下流,也可能是濕熱下陷造成的。觀察脈象,肝、脾、腎的脈象洪大而有力,這是熱象;用力按壓感覺軟而澀,這是濕象;所以這是濕熱下陷於三陰經的明顯症狀。痛得受不了,說明不只是濕熱,還有濕火。濕火應該用利尿通便的方法來治療。但是因為最初的病症是由於飲食起居不規律造成的,用人參黃耆等大補藥物治療的時間還不長,脾氣本來就虛弱,加上濕火下陷,脾氣也跟著下陷了,所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黃柏、知母等藥物,既有上升的藥性,也有下降的藥性,既能補益,又能清熱,這樣脾氣就能恢復,濕火也能消除。
至於晚上服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黃柏、知母,是因為濕火在陰分,而陰氣本來就虛弱,所以從補益陰氣入手來清熱,這也是一補一清的正確方法。濕火下陷,應該用上升的藥性,而不應該用下降的藥性,而六味地黃丸是下降的藥性,反而會使補中益氣湯的作用減弱,所以即使他說自己不遵守醫囑,但不能痊癒,可能就在這裡。世俗常常認為腿腳腫痛,不是筋骨經絡的疾病,就是瘀血滯氣、腫毒之症,往往交給外科醫生治療,卻不知道這是大錯特錯的。
庠生陳時用,平時很勤勞辛苦,因為勞累和動怒,嘴巴歪斜,痰多,脈象滑利而虛弱。這是勞傷了中氣,動怒又傷肝火,所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山梔子、茯苓、半夏、桔梗等藥物治療,很快就痊癒了。
平時很勤勞辛苦,中氣一定虛弱;因為勞累和動怒,中氣一定虧損;嘴巴歪斜是陽明經脈虛弱的表現;痰多是胃經運化失調的表現,所以一定要用補中益氣湯。而且脈象虛弱,加其他的藥物,因為脈象滑利而虛弱,所以用補中益氣湯來補益;脈象滑利是痰多的表現,所以加半夏;脈象細而曲是火盛的表現,所以加山梔子;又用桔梗來疏通,這樣痰就能夠排出,火也能夠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