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脾胃虧損瘧疾寒熱等症

疏曰:此案用截止之劑,而變症百出,症既屬虛,脈更無主,宜以溫補見功。然亦有誤用止截而邪氣閉塞者,當仍用疏表清理,然必無如是症,如是脈也常見,脈之隱現不定,旦夕更象,時大時小,或強或弱者,初無定見,要知此皆陽氣虛寒,神無主宰之故,不論諸症,悉宜溫補而已。

一儒者,秋患寒熱,至春未愈,胸痞腹脹。余用人參二兩,生薑二兩煨,熱煎頓服。寒熱即止,更以調中益氣加半夏、茯苓、炮姜數劑,元氣頓復。後任縣尹,每飲食勞倦疾作,復前藥即愈。大凡久瘧乃屬元氣虛寒,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流則寒熱交作,或吐涎不食,泄瀉腹痛,手足厥冷,寒戰如慄。

若誤投以清脾、截瘧二飲多致不起。

疏曰:人參、煨姜各二兩,此方原屬治胃家陽氣虛寒症,然非大虛而病久者,不可用其煨姜,多至二兩,頗能戟喉。若有是症,何不用補中益氣加煨姜數片,或六君加升麻、柴胡、煨姜,後以圓之,未始不可。此案能用之者,因其病自秋至春之久故耳,久而尚覺胸痞腹脹,自是脾胃氣虛不運之故,然久而不愈,未免有痰凝濕滯於中宮。古人云:無痰不成瘧。

又曰:瘧久不愈,內必有根。痰濕者,非瘧之根乎?故不用補中益氣而用調中益氣且加半夏、茯苓、炮姜者,是有痰濕之根者宜之。至於大凡久瘧以下所論,則純以脾胃虛者言耳。是論久瘧,非論調中,若所謂陰火下流者,蓋陰火是脾火,屬太陰故也。下流者是下脫,惟下脫,故現諸虛寒症。

是當用大溫大補之劑,或宜升或不宜升,須在相機而用,故不載。當用何方?只云不可誤投清脾、截瘧焉。

一上舍,每至夏秋,非停食作瀉,必瘧痢霍亂。遇勞吐痰,頭眩體倦,發熱惡寒,用四物、二陳、芩、連、枳實、山梔之類,患瘧服止截之藥,前症益甚,時或遍身如芒刺。然余以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內參、耆各用三錢,歸、術各二錢,十餘劑稍愈。若間斷其藥,諸病仍至,連服三十餘劑全愈。又服還少丹半載,形體充實。

疏曰:此案病在脾胃氣虛而有濕熱之積者也。大凡病之必至,是時而發者,皆屬脾經氣血虛而有積氣隱伏於內,蓋脾屬土而主信,故不爽其期。積氣隱伏於內,如草根之隱伏於土中,至春必發,若無根在內,則何發之。有故治應期而發之症,當隨其症而補之,兼消積氣之品,以潛消滅奪之。

此案每至夏秋正長夏濕土司令之時,非停食作瀉,必瘧痢霍亂。是皆病在脾胃而有濕熱之積氣故也。至於遇勞吐痰,頭暈諸症者,則脾胃之氣虛為多,故宜於補氣,不宜於補血,宜於溫升,不宜於寒降。是以四物等類及止瘧之藥,而致前症益甚也。若所謂遍身如芒刺然者,此是肺氣大虛,不能外衛其皮毛之故。

白話文:

脾胃虧損瘧疾寒熱等症

這篇案例運用峻下之法治療,卻導致病情變化多端。患者屬於虛證,脈象又不穩定,應當採用溫補的方法。但也有些情況是因錯誤使用峻下藥物而導致邪氣閉塞的,此時仍需疏通表邪,清理內邪。但像這種脈象不穩,時隱時現,忽大忽小,忽強忽弱,變化無常的情況並不多見。要知道,這些都是陽氣虛寒,神氣失控所致。不論出現什麼症狀,都應該溫補治療。

一位儒者,秋天患上寒熱,到了春天還沒痊癒,還伴有胸悶腹脹。我用人參二兩,生薑二兩煨熟,熱煎後讓他一次服用。寒熱立刻停止了,之後又用調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炮薑幾劑,元氣迅速恢復。後來他做了縣令,每當飲食過度或勞累後,疾病就會復發,服用之前的藥物就又能痊癒。一般來說,久瘧都是由於元氣虛寒所致。因為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移則寒熱交替出現,或吐口水不想吃東西,或腹瀉腹痛,手腳冰冷,寒戰不止。

如果錯誤地使用清熱瀉脾、截瘧的藥物,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

人參、煨薑各二兩,這個方子本是用於治療胃家陽氣虛寒的,但如果不是非常虛弱,而且病情也沒有很長時間的,不宜用煨薑,更不宜用量多達二兩,容易刺激喉嚨。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為何不用補中益氣湯加幾片煨薑,或者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煨薑,之後再製作成丸藥服用呢?這也是可行的。此例之所以能用這個方子,是因為他的病從秋天一直持續到春天,時間很長。病久還感到胸悶腹脹,這本身就是脾胃氣虛不運化所導致的。但久治不愈,難免會有痰飲瘀滯在中焦。古人云:「無痰不成瘧。」

又說:瘧疾久治不愈,內在一定有根本原因。痰濕,難道不是瘧疾的根本原因嗎?所以不用補中益氣湯而用調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炮薑,是因為有痰濕這個根本原因。至於久瘧的其他論述,則純粹是針對脾胃虛弱的情況而言。這篇論述久瘧,並不是在討論調中益氣湯,所謂陰火下移,指的是脾臟之火,屬於太陰經,下移就是下陷,因為下陷,所以出現各種虛寒症狀。

這就應該使用溫補的藥物,是否需要升提,則需要根據情況而定,所以沒有詳細記載。具體用什麼方劑呢?只說不能錯誤地使用清熱瀉脾、截瘧的藥物。

一位上舍生,每到夏秋季節,如果不停止飲食而出現腹瀉,就會患上瘧疾、痢疾或霍亂。勞累時會吐痰,頭暈乏力,發熱惡寒。他用四物湯、二陳湯、黃芩、黃連、枳實、山梔子等藥物,服用截瘧藥物後,之前的症狀更加嚴重,有時全身像被芒刺扎一樣。但是我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再加人參、黃耆各三錢,當歸、白術各二錢,十幾劑藥後病情稍有好轉。如果間斷服藥,諸病又會復發,連續服用三十多劑後完全痊癒。之後又服用還少丹半年,身體更加強健。

這例患者的病症在於脾胃氣虛,並且有濕熱積聚。凡是必然發作的疾病,都是因為脾經氣血虛弱,並且有積滯之氣隱伏於內。因為脾屬土,主信,所以發病時間不會錯亂。積滯之氣隱伏於內,就像草根隱伏於土中,到了春天就會發芽一樣。如果內在沒有根本原因,又怎麼會發作呢?對於有根源的疾病,應該根據其發病的時間和症狀來補益,同時加入消積的藥物,以緩慢地消除和奪取病邪。

這個病例每到夏秋,正是長夏濕土當令的季節,如果不停止飲食而出現腹瀉,就會患上瘧疾、痢疾或霍亂。這些都是因為脾胃病變,並且有濕熱積滯的緣故。至於勞累時吐痰、頭暈等症狀,則多半是因為脾胃氣虛,所以應該補氣,而不宜補血,應該溫升,而不宜寒降。所以他用了四物湯等藥物和截瘧藥物,反而導致之前的症狀加重。至於全身像被芒刺扎一樣,這是因為肺氣大虛,不能保護肌膚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