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卷下

2. 脾胃虧損瘧疾寒熱等症

冬官朱省庵,停食感寒而患瘧,自用清脾、截瘧二藥,食後腹脹,時或作痛,服二陳、黃連、枳實之類,小腹重墜,腿足浮腫,加白朮、山楂,吐食未化,謂余曰何也?余曰:食後脹痛,乃脾虛不能克化也;小腹重墜,乃脾虛不能升舉也;腿足浮腫,乃脾虛不能運行也;吐食不消,乃脾胃虛寒無火也。治以補中益氣加吳茱、炮薑、木香、肉桂,一劑諸症頓退,飲食頓加,不數劑而痊。

大凡停食之症,宜用六君、枳實、厚朴,若食已消而不愈,用六君子湯;若內傷外感,用藿香正氣散;若內傷多而外感少,用人參養胃湯;若勞傷元氣兼外感,用補中益氣加川芎;若勞傷元氣兼外感停食,補中益氣加神麯、陳皮;若氣惱兼食用六君加香附、山梔;若咽酸或食後口酸,當節飲食,病作時,大熱躁渴,以薑湯乘熱飲之。此截瘧之良法也。

每見發時,飲啖生冷物者,病或少愈,多致脾虛胃損,往往不治,大抵內傷飲食者,必惡食;外感風寒者,不惡食;審系勞傷元氣,雖有百症,但用補中益氣,其病自愈。其屬外感者,主以補養,佐以解散其邪自退。若外邪既退,即補中益氣以實其表,若邪去而不實,其表或過用發表,虧損脾胃。

皆致綿延難治。凡此不問陰陽,日夜所發,皆宜補中益氣,此不截之截也。夫人以脾胃為主,未有脾胃實而患瘧痢者。若專主發表攻裡、降火導痰,是治其末而忘其本,前所云乃治瘧之大略。如不應,當分六經表裡而治之,說見各方。

疏曰:此案因停食感寒而患瘧,則其病在脾胃也。可知因自用截瘧之藥而變症甚劇。則其病在脾胃之虛寒也。可知雖不言脈而症無疑。先生明疏病情,加惠後學多矣。至於大凡以下所論,皆以脾胃虛者言之,非所以概於諸瘧也。余謂瘧痢一症,雖本於脾胃虛者為多,蓋脾主信,而寒熱則屬肝膽,是以每多木乘土症。

然本於腎虛者更多,腎主閉藏,不能閉藏則邪氣易入而深藏之,久而發為寒熱,是水不能生木固也。雖然瘧症必有外邪,如風、寒、暑、濕、熱之氣夾雜而生,故先宜分六經表裡而治之。

雖曰六經表裡,大概多在少陽、陽明半表半裡之間,是以治法不離乎小柴胡湯加減和解之方,未應,然後從虛治,如脾胃虛者,以補中益氣加減為主;如腎虛者,以六味加減為主,虛而寒者,悉加溫熱之品。若先生所云,先以補虛為主,如不應,當分六經表裡而治之。未免倒置矣。

大尹曹時用,患瘧寒熱,用止截之劑,反發熱惡寒,飲食少思,神思甚倦,其脈或浮洪或微細。此陽氣虛寒,余用補中益氣,內參、耆、歸、術各三錢,炙甘草一錢五分,炮薑、附子各一錢,一劑而寒熱止,數劑而元氣復。

白話文:

脾胃虧損瘧疾寒熱等症

朱省庵先生因飲食停滯受寒而患瘧疾,自行服用清熱解暑和截瘧的藥物後,出現食後腹脹、時痛,服用二陳湯、黃連、枳實等藥物後,又出現小腹沉重下墜、腿腳浮腫。 加服白朮、山楂後,甚至吐出未消化的食物。他因此詢問我的意見。我說:食後脹痛是脾虛不能消化食物;小腹沉重下墜是脾虛不能向上提升;腿腳浮腫是脾虛不能運化水液;吐出未消化的食物是脾胃虛寒缺乏陽氣。於是,我用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炮薑、木香、肉桂治療,一劑藥下去諸症狀就明顯減輕,食慾也大增,服藥不多就痊癒了。

一般來說,飲食停滯的症狀,可以用六君子湯、枳實、厚朴等藥物治療。如果食物已經消化但症狀未愈,則用六君子湯;如果內傷兼外感,則用藿香正氣散;如果內傷較重,外感較輕,則用人參養胃湯;如果勞傷元氣兼外感,則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如果勞傷元氣兼外感且飲食停滯,則用補中益氣湯加神麴、陳皮;如果因情志鬱結導致飲食停滯,則用六君子湯加香附、山梔;如果出現咽喉酸痛或飯後口酸,應節制飲食,如果瘧疾發作時出現大熱煩躁口渴,可以用熱薑湯治療。這是治療瘧疾的好方法。

我經常看到瘧疾發作時,患者飲用或食用生冷食物,雖然症狀可能暫時減輕,但大多會導致脾胃虛損,往往難以治愈。總的來說,內傷飲食停滯者,必伴有厭食;外感風寒者,則不會厭食。如果確診為勞傷元氣,即使有許多症狀,只要服用補中益氣湯,病情自然會好轉。如果是外感,則應以補益為主,輔以疏散邪氣,邪氣自退。如果外邪已退,就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來鞏固脾胃。如果邪氣已去,卻過度使用發散藥物,反而會損傷脾胃,導致病情遷延難治。無論是陰陽虛實,晝夜發作,都適用補中益氣湯,這是不用截瘧藥而達到截瘧效果的方法。人體以脾胃為根本,從未見過脾胃強健而患瘧疾的。如果只注重發散、攻裡、瀉火、化痰,那是治標不治本。以上是治療瘧疾的大概方法。如果效果不佳,就應根據六經表裡辨證論治,具體方法見各方劑。

這則病例說明,患者因飲食停滯受寒而患瘧疾,病根在脾胃。自行服用截瘧藥反而加重病情,說明脾胃虛寒。即使沒有提及脈象,從症狀也能判斷病情。先生精準分析病情,對後學幫助很大。至於文中後面的論述,大多是針對脾胃虛弱者而言,並不能概括所有瘧疾類型。我認為,雖然瘧疾大多源於脾胃虛弱,但脾主運化,而寒熱則屬肝膽,所以很多瘧疾都屬於木克土的病理。

然而,更多瘧疾源於腎虛。腎主藏精,腎虛則不能固攝精氣,邪氣容易侵入並深藏,久而久之就發作寒熱,這是水不能生木的道理。雖然瘧疾一定有外邪,如風、寒、暑、濕、熱等邪氣夾雜而生,因此應該先根據六經表裡辨證論治。

雖然說六經表裡,但大多數瘧疾位於少陽、陽明經,半表半裡,所以治療方法離不開小柴胡湯加減和解的方劑。如果效果不佳,再從虛證入手治療,比如脾胃虛弱者,以補中益氣湯加減為主;腎虛者,以六味地黃丸加減為主;虛寒者,都應該加入溫熱藥物。如果按照先生所說,先以補虛為主,如果無效再根據六經表裡辨證論治,未免本末倒置。

曹時用患瘧疾,寒熱交替,服用截瘧藥物後反而加重病情,出現發熱惡寒,食慾不振,精神萎靡,脈象時浮時沉。這是陽氣虛衰、寒邪內盛,我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其中人參、黃耆、熟地、白朮各三錢,炙甘草一錢五分,炮薑、附子各一錢,一劑藥寒熱就停止了,服幾劑藥後元氣就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