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上 (4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6)

1. 脾胃虧損停食痢疾等症

非滋化源,何由而愈。蓋木之化源在水,而土之化源在火,水火同宮,此八味丸所以滋先天之化源也。又水之化源在金,而金之化源在土,土金一體,此補中益氣湯所以滋後天之化源也。然又有進一層者,不特生我者謂化源,即克我者亦謂之化源。如木得水生而剋土,土既虛則金失所生,而不能制木。

致木寡於畏,益肆其剋土之勢,而木抑鬱困頓於土中,不能自遂其條達之性,是木土同斃也,強弱同盡也。故培土生金,金旺能制木,而土去其仇,金旺則能生水,而木得其養,是金一旺而木土皆安矣。五行以此類推,生克皆為化源,故曰不能生剋制化當滋化源也。夫五行之所以終天地而不墜者,惟此生剋制化之權耳。

若有生而無克,何以制化耶?

司馬王荊山,患痢後重,服枳殼、檳榔之類,後重益甚,食少腹痛。余以為脾胃傷而虛寒也。用六君子加木香、炮姜而愈。

疏曰:痢而後重,在初起實症,原當用枳殼、檳榔之類以調之。此案云服之後重益甚,則為脾胃之虛也。何疑食少腹痛,在初起實症,原屬垢滯之物壅塞之。此案因服後益甚而見。則為脾胃之虛也。又何疑獨以為虛而寒也。則未見有現症可據,或亦如本條中一上舍患痢,自知醫而服芍藥湯,因後重益甚之案。

內有腹寒肢冷四字,而後確知其為虛寒,所用亦是六君子加木香、炮姜得愈。而此案無此四字,何以亦用之耶?豈以虛者多寒之故,或有見於脈乎。

祠部李宜春,患血痢,胸腹膨脹,大便欲去而不去,肢體殊倦。余以為脾氣虛弱不能攝血歸源,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治之漸愈。後因怒,前症復作,左關脈弦浮,按之微弱,此脾氣虛而不能藏血,用六味丸治之而愈。

疏曰:此案既云脾氣虛弱,不能攝血歸源,法當用歸脾湯。今用補中益氣者,豈以大便欲去而不去為元氣下陷之故耶?非也,因肢體殊倦而設也。蓋肢體殊倦,是脾氣虛弱。脾氣虛弱,非升補不愈,不必問其有無下陷也。故用補中益氣湯。若歸脾湯者,雖為補脾氣之方,然與補中之升補脾氣不同耳。

至於肝氣虛不能藏血,而用六味丸者,一則乙癸同源,一則肝氣屬陰也。然而於此見先生察病用藥之妙,其理深微,而脈尤不可不知也。夫前症復作,未嘗異也。未嘗也雖因怒所致,寧不仍是脾氣虛弱之故乎?何以前用補中之升而偏於氣分,後即用六味之降而偏於陰分耶?天壤之隔,而在一人一病之間者,其要不在於因怒,而在左關脈弦浮,按之微弱耳。

白話文:

脾胃虧損停食痢疾等症

要治好這些病,必須滋養人體的根本。因為木的根本在於水,土的根本在於火,水火交融,所以八味丸可以滋養先天之本。同樣,水的根本在金,而金的根本在土,土金相連,所以補中益氣湯可以滋養後天之本。

更進一步來說,不僅是滋生我的叫做根本,克制我的也叫做根本。例如,木得水滋養而克制土,如果土虛弱了,金就失去了來源,也就不能克制木。

這樣木就少了克制的力量,更肆意地克制土,而木在土中鬱結不通,不能舒展它的生長特性,於是木土都會衰敗,強弱都一起消亡。所以要培育土來生金,金旺盛就能克制木,土去除了它的敵人;金旺盛就能生水,木就能得到滋養,這樣金一旺盛,木土就都安穩了。五行以此類推,相生相剋都是根本,所以說治療疾病,要滋養根本。五行之所以能長久存在而不衰敗,就是依靠相生相剋的這種力量。

如果只有相生沒有相剋,怎麼能制衡呢?

司馬王荊山,患痢疾後重,服用枳殼、檳榔等藥後,症狀更嚴重,食慾減少腹痛。我認為是脾胃受損虛寒,於是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炮姜治療,病就好了。

說明:痢疾伴隨裡急後重,初期是實證,應該用枳殼、檳榔等藥調理。這個病例服用後症狀加重,說明脾胃虛弱。食慾減少腹痛,在初期實證,是污垢阻塞造成的。這個病例因為服用藥物後症狀加重才出現這些症狀,說明脾胃虛弱。為何只認為是虛寒呢?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可以佐證,或許也像本條中另一位患者患痢疾,自己懂醫術卻服用芍藥湯,導致裡急後重加重的病例一樣。

那病例中有「腹寒肢冷」四個字,才能確定是虛寒,所用的藥方也是六君子湯加木香、炮姜而治癒。而這個病例沒有這四個字,為什麼也用這個藥方呢?或許是因為虛弱的人大多伴有寒症,或者從脈象上觀察到的吧。

祠部李宜春,患血痢,胸腹脹滿,想大便卻排不出,身體非常疲倦。我認為是脾氣虛弱,不能將血液輸送到身體各處,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治療,病情逐漸好轉。後來因為生氣,舊病復發,左關脈弦浮,按之微弱,這是脾氣虛弱不能藏血,於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而痊癒。

說明:這個病例既然說是脾氣虛弱,不能將血液輸送到身體各處,理應使用歸脾湯。現在用補中益氣湯,是不是因為想大便卻排不出,是元氣下陷的原因呢?不是的,是因為身體疲倦才這樣用的。因為身體疲倦,是脾氣虛弱。脾氣虛弱,必須升補才能治癒,不必考慮是否有下陷。所以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雖然也是補脾氣的藥方,但和補中益氣湯的升補脾氣不同。

至於肝氣虛弱不能藏血而用六味地黃丸,一方面乙癸同源,一方面肝氣屬陰。由此可見先生診斷疾病和用藥之妙,道理深奧,而脈象尤為重要。舊病復發,並不奇怪。雖然是因生氣引起的,但根本還是脾氣虛弱。為什麼以前用補中益氣湯,偏重於氣分,後來卻用六味地黃丸,偏重於陰分呢?差別這麼大,卻用在同一個人同一個疾病上,關鍵不在於生氣,而在於左關脈弦浮,按之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