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上 (45)
卷上 (45)
1. 脾胃虧損停食痢疾等症
六味丸雖補腎水,未嘗不補腎陰,蓋腎水足,腎火自降,胃火亦清,而胃陰亦得其陰矣。然余又有推而進之之說,大概肝氣鬱於脾者,其脹悶在肚腹,不在小腹,以小腹屬肝不屬脾,若小腹脹悶是肝氣自陷於下,肝屬血當用逍遙散治之,不知肝有氣血之分,肝氣鬱於血分者,宜用逍遙從肝經血分調達之肝氣,鬱於氣分者,宜用調中從脾經氣分修達之。於是而知肝氣既郁,皆郁脾中,初不論肚腹與小腹,故逍遙散。
雖從血分亦有白朮、茯苓,以顧其脾氣。又腎虛水泛者,當是腎經火衰之症,宜用八味丸治之。然前曾用附子、骨脂、五味等,皆能入腎壯火,則火已不衰,獨未曾補腎之陰,故腎陰虛而水為之上泛耳。此是腎火偏旺而腎水獨虛之故,故用六味丸主之。所謂六味治腎虛水泛者是也。
若八味丸治腎虛火衰,水泛為痰之法,豈治口內咸哉。
先母年八十,仲夏患痢腹痛,作嘔不食,熱渴引湯,手按腹痛稍止,脈鼓指而有力。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急用人參五錢,白朮、茯苓各三錢,陳皮、升麻、製附子、炙甘草各一錢,服之睡覺索食。脈症頓退,再劑而安。此取症不取脈也,凡暴病毋論其脈,當從其症。時石閣老太夫人,其年歲脈症皆同,彼乃專治其痢,遂致不起。
疏曰:此案之能知其真氣虛者,年高八十一也,熱渴引湯二也,平按腹痛稍止三也。有此三者,其脈雖鼓指有力,是為枯動無神之脈,非有餘也。蓋鼓指有力之脈,而現諸虛症者,雖曰邪氣實,而所用之藥,獨補真氣,是可知也。余嘗謂脈之一道,貴乎有神。神者,和柔圓潤之象也。
若所云鼓指有力,乃氣血虛而津液少,不能滋養筋脈。故現此枯動無神之象。正如無滋膏之木,挺直硬急之意耳。為虛之候,非實脈也,故不論現症之虛實,並不論脈症之大小,若見此枯動無神者,總作虛治。雖有邪氣,以補為主要,非取症不取脈,亦非暴病,毋論其脈,當從其症之說,所同論也。
此是治時症六淫之法,若此案正取症而復取脈,從症從脈者矣。不然,何以服大溫補之藥而脈頓退,此脈若屬實而有餘,何以知其病能退耶?
橫金陳梓圓,年六十,面帶赤色,吐痰口乾,或時作瀉。癸卯春就診,謂余曰:僕之症或以為脾經濕熱痰火作瀉,率用二陳、黃連、枳實、神麯、麥芽、白朮、柴胡之類不應,何也?餘脈之左關弦緊,腎水不能生肝木也。右關弦大,肝木乘克脾土也。此乃脾腎虧損不能生剋制化,當滋化源。
不信。余謂其甥朱太守陽山曰:令舅不久當殞於痢。至甲辰夏果患痢而歿。
疏曰:以此症論之未始,非脾經濕熱,及至服祛濕熱之藥而不應,則當改途易轍矣。乃診其脈而左關弦緊右關弦大,其為脾腎虧損,決無疑矣。昧者見左關弦緊,誤以為肝木有餘,殊不知肝木失養,正是其不足處也。見其右關弦大,誤以為脾土敦阜,殊不知脾土受侮,正是其卑監處也。
白話文:
脾胃虧損停食痢疾等症的現代白話文解釋:
六味丸雖然補腎水,但實際上也補腎陰。因為腎水充足,腎火自然下降,胃火也會清降,胃陰也能得到滋潤。但我的見解更進一步:肝氣鬱結在脾胃者,脹悶感會在腹部,而不是小腹,因為小腹屬肝不屬脾。如果小腹脹悶,那是肝氣下陷,肝屬血,應該用逍遙散治療。逍遙散要區分肝氣鬱結在血分還是氣分,血分鬱結用逍遙散從肝經血分疏導肝氣,氣分鬱結則用調中湯從脾經氣分疏導。所以無論脹悶在腹部還是小腹,肝氣鬱結都影響脾胃,因此使用逍遙散,雖然它從血分入手,但也含有白朮、茯苓等藥物,以顧護脾氣。 腎虛水腫,是腎經火衰的表現,應用八味丸治療。但之前用附子、骨脂、五味子等藥物,都能溫補腎陽,腎火已不衰弱,只是沒有補腎陰,所以才會腎陰虛導致水腫。這是腎火偏旺而腎水獨虛,所以用六味丸治療。所謂六味丸治療腎虛水腫,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用八味丸治療腎虛火衰、水腫,怎麼能治好口內發鹹呢?
我母親八十歲那年仲夏時節患痢疾腹痛,嘔吐不食,口渴想喝水,按壓腹部疼痛稍減,脈象有力。這是真氣虛而邪氣實。我立刻用人參五錢,白朮、茯苓各三錢,陳皮、升麻、製附子、炙甘草各一錢,服藥後睡覺,醒來就想要吃東西。脈症很快好轉,再服一劑就痊癒了。這是根據症狀治療,而不是根據脈象。對於暴病,不論脈象,應該根據症狀治療。當時石閣老太夫人的年齡和病情都與我母親相同,但她專門治療痢疾,結果卻去世了。
說明:這個案例之所以能判斷真氣虛,是因為:一,年高八十一;二,口渴想喝水;三,按壓腹部疼痛稍減。有這三點,即使脈象有力,也是枯澀無神之脈,不是有餘之象。有力而呈現虛症的脈象,雖然說是邪氣實,但用的藥卻是補益真氣的藥物,這就說明問題了。我常說,診脈貴在察神,神是指脈象的和緩、柔順、圓潤。
所謂有力之脈,是氣血虛弱,津液不足,不能滋養筋脈,所以出現枯澀無神之象,就像沒有油脂的樹木,挺直僵硬一樣,是虛弱的表現,不是實脈。所以,不論症狀的虛實,也不論脈象的大小,如果看到這種枯澀無神的脈象,就應該從虛證治療。即使有邪氣,也以補益為主。這與「根據症狀治療,不論脈象」以及「暴病,不論脈象,應該根據症狀治療」的說法是相符的。
這是治療時疫六淫的方法。如果這個案例既根據症狀又根據脈象治療,那就是既從症狀又從脈象治療了。不然,怎麼服用溫補藥物後脈象迅速好轉?如果脈象屬實而有餘,怎麼知道病情能好轉呢?
橫金陳梓圓,六十歲,面色紅赤,吐痰口乾,有時腹瀉。癸卯年春天來就診,他說:我的症狀別人認為是脾經濕熱痰火導致腹瀉,常用二陳湯、黃連、枳實、神麴、麥芽、白朮、柴胡等藥,卻沒有效果,為什麼?我診了他的脈,左關弦緊,腎水不能滋生肝木;右關弦大,肝木克伐脾土。這是脾腎虧損,不能相互滋生克制化育,應該滋養其根本。
他不相信。我告訴他的外甥朱太守陽山說:令舅不久將死於痢疾。到甲辰年夏天,他果然患痢疾而死。
說明:一開始,這個病例並非脾經濕熱,服用祛濕熱藥無效,就要改變治療方向。診脈發現左關弦緊,右關弦大,這就是脾腎虧損,毫無疑問。愚昧的人看到左關弦緊,誤以為肝木有餘,殊不知肝木失養,正是肝木不足。看到右關弦大,誤以為脾土強盛,殊不知脾土受損,正是脾土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