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上 (44)
卷上 (44)
1. 脾胃虧損停食痢疾等症
噫!偶虛者之尚有多變,而況素虛者乎其矣。藥之不可妄投也。
一上舍,患痢後重,自知醫用芍藥湯,後重益甚,飲食少思,腹痛肢冷。余以為脾胃虧損,用六君加木香、炮姜而愈。
疏曰:芍藥湯治痢之常法,服之而後重益甚。更加虛寒之症疊出。則望而知其為脾胃虧損且寒矣。六君,炮薑、木香,其可免乎?但肢冷似屬腎火虛症,不知脾主四肢,若腎火虛,則冷不至於肢矣。獨疑此案有後重,及後重益甚之文。似脾氣下陷矣。當亦用補中益氣加薑、桂治之,然細觀前後,全案有可得而解者,請言之。
蓋痢者,積滯也。積滯正多之時,雖云元氣下陷,未可升提,故崔司空之用補中,在全愈後,惟急重未止時用之也。慮給事之用補中,在小腹急痛,大便欲去不去,不言患痢用之也。邊華泉之用升麻,亦不言患痢。薛允頫之補中,是下血而非患痢,及顧東江腹痛下墜,兩足腫脹,因患痢未愈,故不用補中。以是而論,其不用補中之意,從可見矣。
推之於後,如一老婦明言屬脾氣下陷,亦因患痢未愈,故不用補中。其先母亦患痢腹痛,不言下陷,而用升麻者,以手按腹,痛稍緩,知其無大積滯故也。
一老人,素以酒乳同飲,去後似非痢,胸膈不寬,用痰痢等藥不效。余思本草云:酒不與乳同飲,為得酸則凝結,得苦則行散。遂以茶茗為丸,時用清茶送三五十九,不數服而瘥。
疏曰:此案治法之變者也,然亦精神健旺,色脈俱實者宜之。且此案與前曲汝為薛允頫二案,皆似痢非痢,當從別治。
一老婦,食後因怒患痢,裡急後重,屬脾氣下陷,與大劑六君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錢,吳茱五分,骨脂、五味各一錢五分,二劑諸症悉退。惟小腹脹悶,此肝經氣滯於脾也。與調中益氣加附子、木香五分,四劑而愈。後口內覺咸,此腎虛水泛,與六味地黃丸二劑頓愈。
疏曰:此案既云脾氣下陷,則當用補中益氣以升提之,何故只用六君且加極熱之品?亦何所見而知其虛且寒也?其必有虛寒之色脈可據耶。不然食後因怒之症,往往皆是,豈必盡若是之法乎?夫既已知其為脾胃虛寒之症,而必加附子、骨脂、五味者,是腎亦虛寒矣。腎亦虛寒則根本已蹶,雖脾氣下陷不可升提,故直溫補之,溫補其氣,則氣自能上騰,不必升提也。其後肝氣鬱於脾中,不得不調達其肝氣。
然不用補中而用調中者,以調中散氣之力勝也。加附子增木香者,仍不忘脾腎之寒也。至於口內覺咸,腎陰虛而然,胃陰虛者亦然,此其故,固前方皆補腎氣與腎火者也。氣於火屬陽,陽與陰互相為根,陽偏於旺,而陰自虛。是以腎中之水,被火直逼於上,與胃中之火相合,而口為之咸也。
白話文:
脾胃虧損停食痢疾等症
唉!體質虛弱的人病情變化多端,更何況是本來就虛弱的人呢?用藥不可胡亂投放。
一位病人,患痢疾後重墜感加劇,自己知道用芍藥湯治療,結果後重感更加嚴重,食慾不振,腹痛肢冷。我认为是脾胃虧損,於是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炮薑治療,病就好了。
說明:芍藥湯是治療痢疾的常用方法,但這位病人服用後症狀加重,而且出現更多虛寒的症狀。因此可以判斷是脾胃虧損且寒症。六君子湯加上炮薑、木香,剛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是肢體冰冷似乎是腎陽虛的症狀,但是脾經主四肢,如果腎陽虛,冰冷不應該只在肢體。我唯一懷疑的是,這個病例有後重感,而且後重感加重,看起來像是脾氣下陷。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薑、桂治療,但是仔細觀察前後情況,整個病例是可以理解的,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痢疾是積滯造成的。積滯嚴重的時候,即使說是元氣下陷,也不適合立即升提,所以崔司空用補中益氣湯,是在痊癒後,或者只有急重症狀未停止時才使用的。而慮給事用補中益氣湯,是因為小腹急痛,大便想解卻解不出來,並沒有說是患痢疾才用的。邊華泉用升麻,也沒有說是患痢疾。薛允頫用補中益氣湯,是因為下血而不是患痢疾。顧東江腹痛下墜,兩足腫脹,是因為痢疾未癒,所以不用補中益氣湯。由此可見,不用補中益氣湯的原因是合理的。
推而廣之,像一位老太太明確表示是脾氣下陷,也是因為痢疾未癒,所以不用補中益氣湯。她母親也患痢疾腹痛,沒有說是下陷,卻用了升麻,是因為用手按壓腹部,疼痛略微減輕,知道沒有很大的積滯。
一位老人,平時習慣酒乳同飲,後來出現類似痢疾的症狀,胸膈不舒暢,用治療痰痢的藥物無效。我想到《本草綱目》記載:酒不能與乳同飲,因為遇到酸則凝結,遇到苦則行散。於是用茶葉製成丸藥,用清茶送服三五十粒,沒有服用幾次就好了。
說明:這個病例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但是也只有精神旺盛,面色脈象俱實的人才適合這樣治療。而且這個病例和前面曲汝、薛允頫兩個病例,都像是痢疾又不是痢疾,應該從別的角度治療。
一位老太太,飯後因生氣而患痢疾,裡急後重,屬於脾氣下陷,我用大劑量的六君子湯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錢,吳茱萸五分,骨脂、五味子各一錢五分,兩劑藥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只剩下小腹脹悶,這是肝經之氣鬱滯在脾經。於是用調中益氣湯加附子、木香五分,四劑藥就好了。後來口中感覺鹹味,這是腎虛水泛,用六味地黃丸兩劑藥就痊癒了。
說明:這個病例既然說是脾氣下陷,就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升提,為什麼只用六君子湯還加很熱的藥物?又是根據什麼判斷是虛寒的呢?難道有可以根據虛寒的面色脈象嗎?如果不是飯後因生氣引起的症狀,往往都是這樣,難道都必須用這種方法嗎?既然已經知道是脾胃虛寒,卻一定要加附子、骨脂、五味子,這是腎也虛寒了。腎也虛寒,那就已經是根基動搖了,雖然脾氣下陷不能升提,但直接溫補,溫補它的氣,氣就能上升,不必刻意升提。後來肝氣鬱滯在脾中,不得不調暢肝氣。
不用補中益氣湯而用調中益氣湯,是因為調中益氣湯散氣的力量更強。加附子增加木香,還是不忘脾腎虛寒。至於口中感覺鹹味,腎陰虛如此,胃陰虛也如此,這就是原因,所以前面都補腎氣和腎陽。氣屬火屬陽,陽與陰互相依存,陽氣過盛,陰氣就虛弱。所以腎中的水,被火逼到上面,與胃中的火相合,所以口中感覺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