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上 (37)
卷上 (37)
1. 脾胃虧損停食泄瀉等症
進士劉華甫,停食腹痛,瀉黃吐痰。服二陳、山梔、黃連、枳實之類,其症益甚。左關弦緊,右關弦長,乃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加木香治之而愈。若食已消,而泄未已,宜用異功散以補脾胃,如不應,用補中益氣升發陽氣。凡泄利黃色,脾土虧損,真氣下陷,必用前湯加木香、肉蔻溫補,如不應,當補其母,用八味丸。
疏曰:瀉黃一症,僅有屬脾熱及食積者,以此症而論,前方未為不是。然其人必有熱症可據、實脈可憑,今服前藥,而曰其症益甚,知非脾熱矣。且脈復右關弦長,自是木剋土症無疑,而此黃色為脾土之真色也明矣。六君內有半夏加木香,同是消伐之品,因食尚未去之,故若食已消而泄未已。
宜用異功散云云。可見半夏、木香非常服之品,今人動云:半夏醒脾,木香運脾,要知非虛症所宜也。
光祿柴黼庵,善飲泄瀉,腹脹吐痰,作嘔口乾,此脾胃氣虛。先用六君加神麯,痰嘔已止,再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瀉脹亦愈。此症若濕熱滯,當用葛花解酲湯分消其濕。濕既去,而瀉未已,須用六君加神麯實脾土,化酒積。然雖為酒而作,實因脾土虛弱,不可專主濕熱。
疏曰:濕熱之症,未有不因脾胃虛弱而成者。脾胃不虛,濕熱不積,但當分脾胃之虛與濕熱,孰輕孰重。如脾胃已虛,而濕熱不盛,則以補為主;若濕熱甚,而脾胃未虛,則以清濕熱為主;若脾胃既虛,而濕熱又甚,則補與清兼用之,又當分孰輕孰重。如濕重而熱輕,則祛濕為主,虛者兼補其氣;若熱重而濕輕則清熱為主,虛者兼養其陰。
大概在氣分者,多成泄瀉;在血分者,多成痢疾;在經者,多生於筋脈;在腑者,多生於腸胃。在筋脈者,多屬厥陰;在腸胃者,多屬陽明。然腸胃固屬陽明,而筋脈未始不屬陽明也。故濕熱之症,多責於陽明。而凡病之屬陽明濕熱者,十居六七,不特酒積而已。
舊僚錢可久,素善飲,面赤痰盛,大便不實。此腸胃濕痰壅滯,用二陳、芩、連、山梔、枳實、乾薑、澤瀉、升麻一劑,吐痰甚多,大便始實。此後,日以黃連三錢,泡湯飲之而安。但如此稟厚者不多耳。
疏曰:此案亦屬陽明濕熱。其大便不實,固屬陽明;而面赤者,亦屬陽明。昔人云:陽明病則面赤是也。濕熱甚而生痰,此痰不滯於他處而壅滯於腸胃,非陽明乎?故以二陳及乾薑、升麻、枳實、澤瀉,祛陽明之濕。以芩、連、山梔祛陽明之熱,至吐痰大便實者,痰祛則濕熱化,而大便實矣。
痰出於胃,而便實於大腸。豈非手足陽明之氣,一以貫之乎?若只是濕痰而已,則芩、連、山梔、何為用之哉?此後,日以黃連三錢,泡湯飲之而安,其熱必壯,其脈必實。故治法如此。莫謂立齋先生,但能治虛。觀此症,豈偏於溫補者乎?總在臨症察病用劑耳。
白話文:
脾胃虧損停食泄瀉等症
劉華甫進士因停食腹痛,伴隨瀉痢、吐黃痰。服用二陳湯、山梔子、黃連、枳實等藥後症狀加重。左關脈弦緊,右關脈弦長,顯示肝氣過盛克伐脾土。因此,使用六君湯加木香治療,得以痊癒。若食物已消化但腹瀉不止,則宜用異功散補益脾胃;若仍無效,則用補中益氣湯升發陽氣。凡是腹瀉排出黃色大便,都說明脾土虧損、真氣下陷,必須使用前述藥方加木香、肉豆蔻溫補脾胃;若仍然無效,則應補益脾胃之母,服用八味丸。
瀉痢伴隨排出黃色大便,只可能是脾熱或食積所致。但本案服用上述藥物後症狀加重,可知並非脾熱。且脈象顯示右關脈弦長,這明確是肝木克脾土的證候,而黃色大便也是脾土虧損的典型表現。六君湯中含有半夏和木香,都是消導的藥物,因食物尚未完全消化,所以如果食物已消化但腹瀉未止,才考慮使用異功散。由此可見,半夏和木香並不是所有情況下都能服用,現在很多人認為半夏醒脾、木香運脾,但這只適用於非虛證的情況。
光祿寺柴黼庵先生嗜酒,經常腹瀉,伴隨腹脹、吐痰、噁心、口乾,這是脾胃氣虛的表現。先用六君湯加神麴治療,痰嘔止住後,再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腹瀉腹脹也痊癒。如果此症是濕熱停滯所致,則應使用葛花解酲湯來消除濕熱。濕熱去除後,如果腹瀉仍未停止,則需用六君湯加神麴以健脾益胃,化解酒積。但即使是因酒積而發病,根本原因也在於脾胃虛弱,不能單純地以濕熱論治。
濕熱之症,往往源於脾胃虛弱。脾胃強健,則濕熱不會積聚。治療時,要辨別脾胃虛弱和濕熱,哪個更為嚴重。如果脾胃已虛,而濕熱不重,則以補益為主;如果濕熱嚴重,而脾胃不虛,則以清熱利濕為主;如果脾胃虛弱,濕熱又重,則需補益和清熱利濕兼用,並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藥。如果濕重而熱輕,則以祛濕為主,同時補益脾胃之氣;如果熱重而濕輕,則以清熱為主,同時滋養陰液。
一般來說,病邪在氣分,多表現為泄瀉;在血分,多表現為痢疾;在經絡,多影響筋脈;在腑臟,多影響腸胃。影響筋脈的,多屬厥陰;影響腸胃的,多屬陽明。但腸胃雖然屬於陽明,筋脈也未必不屬陽明。所以,濕熱之症,多歸咎於陽明經。凡是屬於陽明濕熱的疾病,十之六七都是如此,不只是酒積。
舊僚錢可久先生平素嗜酒,面色紅赤,痰多,大便不實。這是腸胃濕痰壅滯的表現。服用二陳湯、黃芩、黃連、山梔子、枳實、乾薑、澤瀉、升麻等藥後,吐出大量痰液,大便也恢復正常。此後,每天服用黃連三錢,泡水飲用,身體就恢復健康。但這種體質強健的人並不多。
此案也屬於陽明濕熱。大便不實屬於陽明經的症狀;面色紅赤也屬於陽明經的症狀,古人說:「陽明病則面赤」。濕熱過盛而產生痰液,這痰液不滯留其他部位,而壅滯在腸胃,顯然是陽明經的問題。所以,用二陳湯以及乾薑、升麻、枳實、澤瀉來祛除陽明經的濕邪;用黃芩、黃連、山梔子來祛除陽明經的熱邪。吐出痰液,大便恢復正常,是因為痰邪去除,濕熱化解,所以大便通暢。
痰液來自胃,而大便來自大腸,這說明手足陽明經的氣機貫通。如果只是濕痰,那麼黃芩、黃連、山梔子就沒有必要使用了。此後,每天服用黃連三錢,泡水飲用,身體就恢復健康,說明他的體內熱邪較盛,脈象也較實。所以治療方法如此。不要以為立齋先生只能治療虛證,看看這個病例,難道是偏向溫補的治療嗎?關鍵在於臨證觀察病情,合理用藥。